苏力(朱苏力),男,江苏人,1955年生于合肥。当过军人、工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律学士学位;1985年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去美国留学,先后获LL.M(商法和税法)M.A(美国法律制度)和PH.D(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学位。1992年回国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论文20余篇,以及译著《法律的运作行为》(合译,1994)、《法理学问题》(1994)、《宪政与分权》(即出)。
“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主 编梁治平 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法制建设的“现代化方案”的反思:“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主张运用国家强制力尽快建立一个现代的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法学家的责任:沟通国家法与民间法。 理论学术是对现实的解说。 弘扬传统并非是使其符合外国某种理论或者是实践。 中国当代的法学...
评分<<南方周末>>,本期,苏亦工<<雅量与法治>>有个小小的问题 作者文末讲到,我们很多学者在提倡”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时候,为什么忽视了”雅量”这样的本土资源没有利用呢?作者应该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理解的,雅量这个概念应该上升到一种不单单是道德而是法律的层面,去约束确保领导们...
评分《论法律活动的专门化》 有些观点似乎在当今已经达成共识了,但想到这是24年前的文章,我认为朱苏力的论证大体是符合逻辑的,并且部分问题仍有现实意义(毕竟24年在法治发展中不算一个很长的年份)由于话题争议颇多(朱教授本人亦然)文章保持着一种谨慎、辩证的态度,用了很多...
评分难得在法学日益专门化、技术化与强调法教义学的今天,可以有一种描述中国问题、多学科对话的尝试,法学是应该退居一隅,安心做一门专业的技术,自说自话自得其乐,闷声发财,还是在多学科交融中相互对话,尝试去解释当下的社会种种问题?似乎20世纪以降,除了马克斯韦伯...
评分前半部分很好,把我偏右的思想带回去了一点保守,但是后半本感觉不是很新颖,可能书是二十年前,以前应该有前瞻性,苏力还是很厉害的法学家
原来打分这么低的只有几个
评分把“反动”的观点写的有理有据,也算本事。实际上,天朝是一丝法治的本土资源都不存在的。不能因为现在中国美国都有互联网,就推论如果美国没有发明互联网,中国迟早也会发明。几乎所有西方舶来观念都可以如是观。没有就是没有,到祖宗的典籍里翻出几段话就叫有吗?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要推论中国早就有民主萌芽?这是在侮辱古希腊。
评分稚嫩的著作。
评分不错的书,有想法
评分应该讲这本书其实是一种贴近实务的尝试,所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是有必要先去了解苏力的哲学观的。以山杠爷为例,苏力认为这是法律侵占乡民治权,但同时又没能为所有“错误行为”提供可行的处理方案所导致的,即现代性的法律未能解决前现代的问题,出现了治理空白。这一结论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前提,即“前现代的问题应该得到‘妥善’解决”,比如不履行赡养责任应该得到惩罚。问题在于,现代化的视角认为,通过法律改造社会本身就是体现在对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取舍地解决上的,比如不履行赡养责任虐待父母应该是民诉案件,(本来就)不应该由政府直接管理。苏力所做的尝试,其实是通过统一的“圆滑”前提推导出差异化的地方知识的合理性,要评价这本书或是评价苏力整个人的思想,我个人认为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