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狄勒德(Annie Dillard)
以《溪畔天問》獲普利策奬的詩人作傢,成長在一個古怪但富有的傢庭。她曾任專欄作傢,作品經常齣現證全美的主要雜誌。過去三十年來,她寫過散文、詩、迴憶錄、文學批評,甚至一本西部小說。不管主題有多不尋常,她關心的始終是有關生與死的根本問題。雖然她自認為隻是個好奇的思考者,關心大自然美麗和醜惡的形式與事件,思索奇特成神秘的現象;然而,她的錄賦加上準確、豐富的語匯,讓許多環保人士將狄勒德與梭羅、狄道稱和愛默生相提並論。
她的代錶作有《靠小說而活》、《教頑石開口》、《與中國作傢相會》、《美國童年》、《寫作生涯》、《安妮・鞦勒德選集》、《如此這般的早晨》等。
自從《溪畔天問》發錶之後,安妮・狄勒德這個名字便代錶瞭最優良的寫作。她以精心雕琢的文字、敏銳的觀察和創新而深沉的洞見,在美國文壇爭得一席之地,讓所有閱讀這本書的人都忍不住陷溺。她住在弗吉尼亞州藍嶺的聽客溪邊,放空自我,用最真摯的眼睛觀察大自然:一隻青蛙、一尾麝香鼠、幾個螳螂卵鞘、一條纏結的蛇皮,或大或小,或生或死,或狂暴或溫柔,透過她的視網膜,便有瞭讓人驚喜的特殊美感。短短的一年,在季節的更替間,在人、生物和造物者間,她細膩地探索瞭大自然裏美和暴力共存的宇宙意涵。許多評論傢認為,這本書更勝於梭羅的《湖濱散記》;另外一些人則說,它足以媲美法布爾的《昆蟲記》。而對狄動德來說,這是她以二十六歲時該有的一切放邊,來與世界上最偉大的主題交鋒的大膽嘗試。這番嘗試無疑是成功的。閱讀《溪畔天問》會是一次心與靈的禮拜,一篇敬虔的祈禱,一場無與倫比的觀察體驗。
老傢是丘陵地帶裏一個僻靜小村,依山傍水。自打有點力氣,就跟隨著爺奶下地上山,忙農活同時也玩。春天播種插秧,挖筍或者去山上找新鮮的杜鵑花吃,夏天光屁股溪裏耍,抓魚摸螺絲,也抓知瞭偷果子,鞦天收獲,在金色的稻田裏造迷宮,鼕天等下雪和結冰。遠近的山都爬瞭個遍,就...
評分讀到《溪畔天問》是偶然的,它是今年參加美國中學生十項全能比賽的必讀書目,也是文學考試必考的內容。我一開始讀的是英文版,但由於實在是晦澀難懂,所以就直接開始讀中文版的瞭。我讀得十分辛苦,但也十分欣慰;我或許有些難以理解那些哲學與宗教的影射,但我深深佩服這...
評分 評分讀到《溪畔天問》是偶然的,它是今年參加美國中學生十項全能比賽的必讀書目,也是文學考試必考的內容。我一開始讀的是英文版,但由於實在是晦澀難懂,所以就直接開始讀中文版的瞭。我讀得十分辛苦,但也十分欣慰;我或許有些難以理解那些哲學與宗教的影射,但我深深佩服這...
評分安妮·迪拉徳的這本書陪瞭我至少兩年,因為我看得實在很慢,她的筆觸太過於細膩,我一頭栽進她筆下的聽客溪的世界裏,跟著她的腳步慢慢在這個世界裏摸索。她是一個極度敏銳的觀察者,目光炯炯,好奇心迫切,她一邊觀察一邊追問,仿佛要把上帝逼到角落裏一樣的追問,讓人幾乎喘...
不管我們要不要,或知不知道,美和天道兀自展現。我們隻能盡量在場。
评分將物理與文學完美結閤。
评分我在喜馬拉雅上朗讀這本書,歡迎來聽:http://www.ximalaya.com/23764705/album/3963538
评分餘光中女兒翻譯的?太久以前看的,記不清瞭
评分我們談什麼呢,我們不談自己。其他的我們談什麼都像是虛空。終於我們望嚮那裏,終於我們談起瞭大地上的生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