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於梨華浙江省鎮海縣人。1931年生於上海。抗日戰爭前,因父親職務的關係,舉傢遷到福建省。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傢開始瞭漫長的流浪生活,最後定居於四川省成都。抗戰勝利後,全傢先迴到上海,然後返迴鄉下居住。1947年底因父親派到颱灣接收糖廠,第二年於梨華也去颱並轉學到颱中女子中學。她在颱中女子中學讀書時就開始瞭寫作,她的第一篇文章是評論瀋從文的《邊城》。
1949年於梨華考入颱灣大學外文係,後轉到歷史係。在大學讀書時仍不斷寫作,初期的小說大都發錶在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上,因此在同學中頗負文名。1953年畢業於颱灣大學,同時九月赴美留學。一九五四年入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攻讀新聞係。1956年獲碩士學位同年。1965年任教於紐約州市大學奧爾巴巴分校,講授中國文學(英譯中國文學選講、英譯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報章雜誌選)、中文會話、中文寫作等課程,並從事創作。1968年搬至紐約上州州政府所在地奧本尼(Albany),即在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執教,兼任教中國現代文學。1977 - 1978年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1993年退休移居舊金山灣區。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1965年齣版。1967年颱灣嘉新文藝獎
不同時代的留學生有各有不同的身影,作為5、60年代最早赴美留學的那一代作傢,於梨華的小說首開瞭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國人——颱灣小說的放逐主題》中,稱旅美作傢於梨華為「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書中主人翁-天磊說:「Gertrdde Stein對海明威說你們是失落的一代,我們呢?我們這一代呢,應該是沒有根的一代瞭吧?」
這種寂寞與苦悶並非隻有牟天磊一個人有,不管在美國的,還是在颱灣的,他的同代人都有。--美國不是故鄉,颱灣不想迴,大陸又迴不去……
1950年以後的颱灣,到美國留學深造成為青年一代最高的理想,特別是1962年修訂<國外留學規程>齣國門戶大開,留學熱潮達到顛峰。1979年開放齣國觀光,廢除齣國需有就學、探親、商務等事由等限製,以前要申請護照可真是睏難重重。 (以前國人齣國目的均以留學、商務考察或依親、探親為主,以觀光為齣國目的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書中的意珊,結婚是她齣國唯一之路。
2000年2月,於梨華在《文訊》雜誌發錶《35年後的牟天磊》藉由牟天磊暢談許多教職生涯的心境。文中還是沒有交代牟天磊的現況,「沒有替牟天磊決定命運是尊重,隻是把他的故事告訴你,沒有權利替他決定命運。」 對於書中角色(不帶她齣國就不結婚的意珊),她說:「我也會同情意珊,因為她在小島上待得太久想齣去看看天地。」
發表於2025-01-26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一位留學美國十年後,迴到颱灣的博士,依舊未能找到心目中的“傢”,還是被一種孤獨和寂寞感所圍繞。同時,他有要麵對父母希冀他留在美國光宗耀祖,而通信多年的女友也要他迴到美國纔和他結婚;但是另外一方麵,他的颱大教授又希望他留在颱灣一起辦文學雜誌,他自己也有此意,...
評分每一寸的落寞,都化瞭層層的蒼涼。桃紅配蔥綠,那是張愛玲式的;在這裏,說不上為什麼,僅是一個人,一種思緒,一個無傢可依的狀態,便是滿鬥室的蒼老,藏在眼裏,長在心裏,長成年久不易洗掉的厚垢,透著倚老賣老卻又實在無奈的苦楚。 “一個人要感到一點蒼涼,纔能體會齣人生...
評分來看這本書,是有個帖子強烈推薦,期望過高,失望也大瞭點。這本書的風格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有點拖遝。現在我開始理解瓊瑤瞭,也許那個年代的書,語氣都是差不多的。 書的末尾寫道:起稿於一九六五年三月十六日艾城,終稿於一九六六年四月二十日紐約。 經過瞭那麼多年,除瞭...
評分人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莫過於在自己捨不下的地方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或許這裏並不繁榮,甚至有些落後貧窮;或許這裏並不開放,甚至有些閉塞保守。這裏的人們,在這裏生活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他們渴望齣去,去見識一個新的世界;這裏的矛盾積重難返,很難去解決,讓這裏得到更好...
評分如果說"TO BE OR NOT TO BE"是偉大的哈姆雷特的睏惑的話,那麼書中哥哥的選擇同樣是痛苦的。 他承受著傢中的希望,留學美國,而且學起瞭新聞。對於一個非母語齣身的中國人,辛苦可想而知。美國留給他的有痛苦:沒有知音、沒有愛人、沒有金錢;但是同時帶給他的還有自由、秩序...
圖書標籤: 於梨華 颱灣 臺灣文學 於梨華 女性 颱北 愛情 女性與傢族小說
時而感悟…
評分時而感悟…
評分時而感悟…
評分時而感悟…
評分時而感悟…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