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英国作家。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生于印度,父亲为殖民地官员。14岁考入伊顿公学,获取奖学金。1921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考取公职,到缅甸作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刺激了奥威尔的良知。他1927年辞职,后来写下与此段经历有关的《绞刑》(A Hanging, 1931),《缅甸岁月》(Burmese Days, 1934)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 1936)这些纪实性作品。
1928年1月回国后,奥威尔深入到社会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在巴黎、伦敦两地,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1933),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他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受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 1938)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部权威性文献。
西班牙左翼共和政府的内部分裂,致使战争失利,而奥威尔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他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影响最广的两部名作——《动物农场》和《1984》的创作。
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终年46岁。
《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评家如是说。
先声明一句,如我以前一贴所写的,我对董乐山先生的敬仰,如滔滔黄河……但是最近在细读他译的《一九八四》时,还是找到了一些似乎是硬伤的地方。不是逐字逐句地对,只是读译文觉得好像有问题再去找原书对。不亲身搞翻译的人尤其要记住,翻译无完美,有硬伤也不足为奇,只要不...
评分我跟奥威尔结缘,先是在王小波的指引下读了董乐山先生翻译的《一九八四》,一读之下受到震憾。后来买到《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的原版,在无人约译的情况下把这本小说译了出来,那是2000年的事。后来这本译作在《世界文学》杂志上登了一部分,译林出版社也接受了,...
评分 评分与极权主义的亲密接触 在张老师列出的众多书目当中,我十分留意那些名字有特点的,就像一堆人中总是几个长相特别的人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不论美极或丑甚。只拥有一串数字或一个年代作为书名的《一九八四》就让我另眼相看,原因是我舍友说它是本看起来挺有意思的小说,被安置在...
评分我跟奥威尔结缘,先是在王小波的指引下读了董乐山先生翻译的《一九八四》,一读之下受到震憾。后来买到《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的原版,在无人约译的情况下把这本小说译了出来,那是2000年的事。后来这本译作在《世界文学》杂志上登了一部分,译林出版社也接受了,...
独/裁/者要干这么几件事儿:1、保持党/内斗争,定期清理政/敌2、以外部战争威胁恐吓民众3、树立人民公敌,鼓励群众监督群众4、儿童参与政治5、豢养文艺,削减语法、语言使用仅保留在理解组织思想所需的额度6、除侦讯及战争之外的科学发展均加以限制。7一段时间内的主导思想要重复再重复。7掌握过去就掌握未来,掌握现在就掌握过去。
评分我最喜欢的三本书之一。到大学之后,我困惑的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马克思主义却仍然要在考试时大谈马克思的种种“伟大性”?一个让我难以接受的事实是大部分人都用一张嘴说着双重话,也就是说都言行不一。嘴上喊一喊死教条,行动中却做另一套。我以前还相信过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但我深深受到了欺骗。
评分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党却不歌唱
评分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人类的自由就多一分保障。
评分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人类的自由就多一分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