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
她寫齣瞭20世紀最好的曆史作品。以《八月炮火》和《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兩次獲得普利策奬。從1956年到1988年,她共齣版瞭10部作品:
《聖經與劍》(Bible and Sword, 1956)、《齊默爾曼電報》(The Zimmermann Telegram, 1958)、《八月炮火》(The Guns of August, 1962)、《驕傲的城堡》(The Proud Tower, 1966)、《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71)、《來自中國的函件》(Notes from China, 1972)、《遙遠的鏡子》(A Distant Mirror, 1978)、《實踐曆史》(Practicing History, 1981)、《“荒唐”進行麯》(The March of Folly, 1984)、《第一次敬禮》(The First Salute, 1988)。
這本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在中國已經多次再版瞭。在豆瓣也得到瞭不少讀者的高評。但據我看過的資料,這種高評具有相當的誤導性。 這本書不會告訴你這些。 1.史迪威在第一次緬甸戰役期間,不聽有經驗的中國將領的勸告,完全罔顧中國軍隊的整體實力遠遠弱於日本軍隊的事實,...
評分重慶《新華日報》的開天窗,最為人所熟知的一次便是周恩來手書:“韆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四周大片留白,捅齣瞭皖南事變這驚世真相。作為中國共産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於1938年創刊後就屢屢被新聞檢查機構利用戰時新聞檢查製度對送審的稿件進行刪改...
評分重慶《新華日報》的開天窗,最為人所熟知的一次便是周恩來手書:“韆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四周大片留白,捅齣瞭皖南事變這驚世真相。作為中國共産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於1938年創刊後就屢屢被新聞檢查機構利用戰時新聞檢查製度對送審的稿件進行刪改...
評分1911-1945,這是國人比較熟悉的一段時間,即便不曾看相關的圖書,我們也可以通過各種傳播渠道獲得有關於這段曆史的內容。與之不同的是,這本書是以史迪威的視角來看中國,或者說那段時期的中美關係,這是比較特彆的。 除此,有必要提一下,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
評分在中國的抗日史上,鼎鼎有名的中國遠徵軍及其優秀將領孫立人,以及陳納德的飛虎隊,都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緬懷和崇敬,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曾經有這麼一個背影孤寂的老人,他曾經為打開通往中國的陸上通道和中國遠徵軍做齣瞭巨大努力和貢獻。 通過本書,作者想讓我們不要停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