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

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花城出版社
作者:冯衣北
出品人:
页数:211
译者:
出版时间:1986-7
价格:1.85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陈寅恪 
  • 余英时 
  • 冯衣北 
  • 陳寅恪 
  • 诗歌 
  • 近现代 
  • 文学 
  • 中国研究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读《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          居中大已有数月了,却未曾造访陈寅恪先生的故居。陈寅恪为现代著名大学者,一般的读书人皆知其名也。他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

评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读《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          居中大已有数月了,却未曾造访陈寅恪先生的故居。陈寅恪为现代著名大学者,一般的读书人皆知其名也。他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

评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读《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          居中大已有数月了,却未曾造访陈寅恪先生的故居。陈寅恪为现代著名大学者,一般的读书人皆知其名也。他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

评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读《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          居中大已有数月了,却未曾造访陈寅恪先生的故居。陈寅恪为现代著名大学者,一般的读书人皆知其名也。他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

评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读《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          居中大已有数月了,却未曾造访陈寅恪先生的故居。陈寅恪为现代著名大学者,一般的读书人皆知其名也。他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从多年前读余英时的书开始,对他就一直是敬佩的,甚至是仰慕。但对陈寅恪晚年诗文的曲解,却不得不说太过了,亏他想得出来!行文还失于油滑,完全不像大家风度。也许论辩的文字就得是这个调调?相对而言,冯衣北(金斯奋)虽然是受命写作为共产党代言,但语气就要平实一些。

评分

冯衣北《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与余英时先生商榷》:收己作两篇,4号字印刷,共44页;附录收余文五篇,5号字印刷,共167页。余书(台版)多年前在王府井书店买过,且读过,以心证史,偶有细苛之处。对于了解陈寅恪晚年心境,倒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如能多参考一下《吴宓日记》,更为详备。而冯文虽然从字号的大小去藐视对手,倒让我想起黄永玉画李鬼“冒牌货往往比原作声势还大还夸张”,四十四页逐字逐句看下来,有气而无学力,真有关羽门前耍大刀之感。故至今都不敢现行,想必和“石一歌”“梁效”辈是同一类人吧!

评分

冯衣北《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与余英时先生商榷》:收己作两篇,4号字印刷,共44页;附录收余文五篇,5号字印刷,共167页。余书(台版)多年前在王府井书店买过,且读过,以心证史,偶有细苛之处。对于了解陈寅恪晚年心境,倒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如能多参考一下《吴宓日记》,更为详备。而冯文虽然从字号的大小去藐视对手,倒让我想起黄永玉画李鬼“冒牌货往往比原作声势还大还夸张”,四十四页逐字逐句看下来,有气而无学力,真有关羽门前耍大刀之感。故至今都不敢现行,想必和“石一歌”“梁效”辈是同一类人吧!

评分

其实“冯衣北”的官方身份我也早在1984年便已一清二楚。这是因为《明报月刊》编辑部为了要我答辩,不得不以实情相告。编者信上说,“冯衣北”的两篇《商榷》都是香港新华社转交的,其中一篇文稿且在北京、广州、香港之间周流了半年以上。所以我在答文中特别点名“冯衣北”是“中共官方某一部门”的代言人。最有趣的是“冯衣北”关于这一问题的响应。1986年“冯衣北”把他的两篇《商榷》和我论陈先生的文字合成一“书”,算是他的“著作”,题为《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广州:花城),其中大号字四十四页是他的“正文”,而我的文字则以小号字排印,共一百六十七页,作为“附录”。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感谢他;若不是托庇在他的两篇《商榷》之下,大陆读者是看不到我关于陈先生“晚年心境”的一系列文字的。——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新版序言

评分

两人释诗都太过穿凿了,学问太大,于是难免要卖弄,加上各自或多或少的政治偏见,便成就了这场争论。两人皆还在世,二十余年前的一场笔仗竟至今没有公论,百年后恐怕还要争执更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