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篇 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大陆山链岩石圈及其流变学
第一节 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
一、岩石圈
二、大陆山链岩石圈
第二节 流变学 大陆山链流变学
一、流变学
二、岩石圈流变剖面确定
三、大陆岩石圈流变学
四、大陆山链岩石圈流变学
第三节 岩石变形的物理条件及变形机制
一、岩石变形的物理条件
二、变形机制
第四节 大陆山链的几何学――构造指向 造山极性 科帕构造
一、“陆陆碰撞型”科帕构造
二、“非碰撞型”科帕构造
第五节 大陆山链的三维运动及其转换观
第六节 大陆山链的楔体构造及地壳增生
第七节 “壳根”及“根”的消融
第八节 微观构造到宏观构造(10-8cm→10+8cm)――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大陆山链的韧性剪切带
第一节 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韧性剪切带的类型
一、按“产状”分类
二、按“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分类
三、按“在岩石圈中所在部位”分类
四、按板块作用阶段分类
五、按形成的热动力条件分类
第三节 韧性剪切带的剪切运动矢量――拉伸线理
一、拉伸线理的不同形式
二、拉伸线理的伴生构造
三、拉伸线理的成因类型
第四节 剪切滑移体系的运动学
一、变斑晶旋转与雪球构造
二、不对称碎斑体系
三、不对称压力影构造
四、不对称布丁构造
五、剪切层劈理及多米诺骨牌式旋转
六、复杂情况下的剪切指向判断
第五节 韧性剪切带的矿物组构动力学
一、中、上地壳韧性剪切带中矿物组构动力学
二、下地壳韧性剪切带中斜长石的组构动力学
第六节 大陆山链大型韧性剪切带的研究意义
一、大陆山链中的拉伸线理
二、大陆山链的韧性剪切带及其动力学
第三章 剪切应变、流体作用及动态局部熔融
第一节 剪切应变中的流体作用
一、流体的成分、性质及起源
二、韧性剪切带中岩石―流体相互作用方式
三、流体作用的研究方法
四、流体对韧性剪切带变形作用的控制
第二节 动态部分熔融
一、滑脱带内长英质脉体及侵位机制
二、长英脉形成过程中的流体作用
三、动态蠕英构造――部分动态重熔的交代标志
第三节 同构造花岗岩的侵位
一、鲜水河韧性平移剪切带同构造花岗岩
二、长乐―南澳韧性平移剪切带同构造花岗岩
三、丹巴高温韧性滑脱构造后缘(根部)的同构造花岗岩
第四节 脱硅作用及“剪切型”金矿的形成
一、脱硅作用
二、“剪切型”金矿的成因
第五节 岩石圈深层剪切和“铬铁矿床”的形成机制
一、阿尔卑斯型铬铁矿床地质特征
二、纯橄岩脉和纯橄岩异离体
三、剪切应变场中铬离子的运移 富集机制
四、深层剪切及铬铁矿成因
第二篇 大陆山链的造山作用及造山机制
第四章 大陆山链的收缩作用
第一节 收缩作用的构造标志――褶皱及推覆
一、大陆山链的褶皱类型及收缩机制
二、大陆山链的逆冲、推覆构造
第二节 陆陆碰撞前的聚敛收缩――初始收缩
一、洋盆闭合动力学―洋内剪切收缩作用
二、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动力学―洋陆聚敛收缩作用
三、弧陆碰撞的收缩作用
第三节 陆陆碰撞及会聚造山过程中的收缩作用
一、大陆山链的收缩性滑脱构造
二、单向收缩
三、双向收缩
第五章 大陆山链的伸展作用
第一节 大陆裂谷区的伸展构造
第二节 大陆山链的伸展构造
一、滞后伸展构造
二、热隆伸展构造
三、重力伸展构造
四、拆离伸展与变质核杂岩构造
第三节 大陆山链中深部变质体的“折返”及上隆机制
一、晚造山伸展与深部变质体上隆(以辽南金州隆起为例)
二、平移-伸展作用与深部变质体的上隆(以欧洲华力西黑山中央轴部带为例)
三、德国大陆科学钻探(KTB)所揭示的华力西变质地块上隆速率
第六章 大陆山链的平移作用
第一节 平移构造的组合
第二节 平移构造及应力场的确定
第三节 平移构造的滑移量估算
第四节 离散板块边界之间的平移构造――转换断层
一、圣安德烈斯转换断层
二、北比利牛斯转换断层
第五节 板块俯冲―会聚边界的平移构造
第六节 陆内会聚造山过程中的平移构造
一、鲜水河平移构造
二、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系
三、阿尔金断裂系的形成机制
第七章 大陆山链的造山阶段及造山机制转化的因素
第一节 大陆山链的造山阶段
一、早造山阶段
二、晚(后)造山阶段
三、叠置造山作用及再造山阶段
第二节 造山过程中造山机制转化的因素
一、热转化
二、PTt轨迹的转化
三、应力的转化
第三篇 大陆山链的类型及典型实例
第八章 大陆山链的类型
第一节 山链的成因类型
一、按板块运动阶段划分山链的类型
二、按“构造造型”划分山链类型
三、按“热结构”划分山链类型
第二节 大陆复合山链的类型
一、“增生型”复合山链
二、“双向型”复合山链
三、“叠置型”复合山链
四、造山复合体
第九章 “增生型”秦岭―大别复合山链
第一节 山链的结构及类型
一、结构与几何学
二、“山链”造型
第二节 古板块体制及构造单元
一、商丹俯冲带及俯冲体系
二、南大别俯冲带
第三节 基本构造格架及构造单元划分
一、“北秦岭―北准阳”古生代“推覆―逆冲”叠置岩片
二、“南秦岭―南大别”印支“滑脱―逆冲”叠置岩片
三、大别楔形岩片
四、前陆及后陆逆冲体系
第四节 秦岭―大别山链早造山期的造山过程及动力学
一、秦岭主造山期的造山过程及动力学
二、大别山主造山期的造山过程
第五节 晚造山期的山体隆升及动力学
第十章 “双向型”“松甘―巴颜喀拉”大陆复合山链
第一节 古板块体制
一、劳亚板块(昆―祁地体)
二、唐古拉―羌塘微板块(地体)
三、扬子板块
第二节 双向造山极性及双向变形构造体制
第三节 造山过程
一、古特提斯造山过程(印支―燕山阶段)
二、新特提斯造山事件
第十一章 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复合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喜马拉雅前陆逆冲叠覆体
一、喜马拉雅前陆逆冲叠覆体的组成
二、喜马拉雅前陆逆冲叠覆体构造演化
第三节 青藏高原腹地
一、新生代变形
二、青藏高原的隆升特征
第四节 青藏高原隆升的后陆效应
一、后陆盆地的形成及变形
二、后陆逆冲带
第五节 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复合体的岩石圈组构
第六节 岩石圈深层热隆扩展与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复合体的隆升
一、陆壳增厚和隆升的动力学模式―岩石圈深层热隆扩展模式
二、陆陆碰撞后造山期岩石圈热构造作用―“回流”作用
三 岩石圈深层热隆扩展的力学模型验证
结束语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