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研討”刊發的三篇文章,雖然研究對象和內容不同,但均為經驗實證文章。做好這類文章,不僅要有理論假說和理論框架,而且要有經驗數據和分析工具,關鍵是要找到既符閤理論要求,又能夠獲得數據支持的計量指標。就此而論,三篇文章都做得頗有水平。嶽希明和李實的文章根據592個國定貧睏縣的分縣數據和分戶數據,討論瞭我國農村扶貧項目的目標瞄準問題,結果顯示,2001年國傢貧睏縣的認定在目標瞄準上比1993年有瞭相當大的改進,中央政府把扶貧資金分配給各省時,目標瞄準的準確度較高,而各省把扶貧資金分配到縣時,目標瞄準不夠準確。這意味著改善省內的瞄準性可以提高扶貧資金瞄準的整體準確性。範劍勇的文章改變瞭傳統從新古典增長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考察地區差距的視角,采用新國際貿易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假設,從産業集聚解釋地區差距,用要素流動解釋産業集聚。並用改革開放以來,東部農村勞動力嚮城市的轉移J記I在東部沿海的集中和申西勞動力嚮沿海的流動造成瞭製造業在東部沿海的集聚,進而導緻沿海與內地經濟差異的擴大,加以實證。陳釗等人的文章認為,改革以來,女性勞動參與率下降,新古典經濟學難以解釋,作者從中國的數據中發現離婚率與女性就業率存在著正相關關係,並用動態戰略的傢庭分工理論,解釋瞭離婚上升降低瞭傢庭分工效率,導緻女性勞動參與率下降。
本刊新設瞭“政治哲學和法律哲學”專欄,由於國內這方麵的研究即使不是空白,也缺乏高水平的作品,我們刊載瞭鄧正來先生翻譯的羅斯科·龐德的“法律的目的:在法學思想中的發展”一文,該文用準確的語言和嚴密的邏輯,精闢地剖析瞭關於社會控製目的的思想如何從古希臘法律思想,經過古羅馬和中世紀法律思想以及新教法學一神學傢和西班牙法學一神學傢的論辯,而發展成近現代的法律思想,並對其在17、18、19、20世紀發展進行瞭比較深入的考察,讀來如親曆數韆年法律思想史的發展,如玲聽先賢們博大精深的奇思妙論,的確是一種莫大的愉悅和享受,不愧為法律哲學的經典之作。值得國內學者認真研讀。
本期“學術專論”發錶的五篇文章和“學術書評”發錶的兩篇評論,都是很值得一讀的文章。這裏隻能簡評其中的幾篇。例如,劉燁的文章以信仰重塑和組織重建為中J$探討瞭中國近代的國傢建設,說明瞭知識分子在其中的作用。錢雪梅的文章與當前有關伊斯蘭復興兩大主流理論(即亨廷頓等的文明衝突論和吉登斯等的拒斥現代化和全球化觀)不同,從伊斯蘭教所具有的內在自我變革和調節機製齣發,來解釋伊斯蘭復興。陳彩虹的文章從兩個方麵評論瞭西美爾的《貨幣哲學》,一方麵揭示瞭金錢如何從純粹絕對的手段變成瞭終極的目的,成瞭世界的“世俗之神”另一方麵,指齣瞭金錢雖然使人們獲得瞭自由,但這種自由隻是停留在貨幣形式上,是一種消極、空洞的自由,進而說明瞭西美爾貨幣哲學的形而上和超曆史的特徵和悲情主義性質。馬永翔的文章評論瞭馬赫的《感覺的分析》和哈耶剋的《感覺的秩序》,說明瞭哈耶剋關於人的j$智問題的思考源自於馬赫的啓迪和對馬赫的超越,並通過對前人評論的評論指齣,哈耶剋放棄瞭馬赫具有還原主義傾嚮的感覺要素一元論,而繼承瞭他的“關係”觀念,並明確指齣,在(反)實證主義和本體論的語言框架內討論哈耶剋的基本論題是不適當的。
發表於2024-11-27
中國社會科學評論(第1捲)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鄧正來
中國社會科學評論(第1捲)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