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8
小學.設計.教育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建筑 小学 邱茂林
「什麼是理想的小學校園?」在現階段教育改革中,是常被討論的話題,包括開放教育、協同教學、小校小班等教育理念如何貫策,實與校園建築之發展有著密切之關係。小學是人生經歷的重要階段,而小學設計同時亦是建築系所的重要設計命題。而民國88年發生的921大地震,更提醒著專業者思考如何重塑小學校園空間。小學校園空間規劃與建築可以視為一種建築類型來討論,本書收錄十多位建築師小學設計的經驗與過程,從「南屏」、「至誠」、「瑞城」、「民和」、「福民」、「廣英」、「西寶」、「葳格」、「陽光」、「建功」、「億載」等十一所小學設計,探討建築專業者如何從不同角度與條件來思考小學設計的課題,包括教育理念、空間涵構、生態環境、參與式設計、歷史建築、使用管理等,每個案例包括簡介、設計想法、過程、成果、與感想。專業者的設計理念與教育者的教學活動以及空間使用可能有落差甚或爭論,也可以引為仿效或改善之目標,同時讓人們更加理解此一建築類型的發展,為近年小學校園發展留下記錄。
邱茂林 新瓶裝新酒──談小學校園設計
建築常被喻為「生活的容器」,生活與環境的關係猶如酒與酒瓶的關係,是一種共存共生的關係,因此酒的味道越陳越香。教育的體制就像酒,那麼學校空間就像酒瓶,空間突顯了教育的特性。舊酒裝在舊瓶,像是一個舊的故事,它只是存在,它的價值在於說故事的人去描述。然而時代的需求在改變,新的體制就像新酒,但是新酒裝在舊瓶中,逐漸品嘗不出是新酒的味道。於是新的空間就像新瓶孕生,新酒裝在新瓶中,重新發散著新的價值。本文希望藉此比喻在以下陳述關於小學教育與空間設計的關係。
黃建興 一路走來──宜蘭小學校園規劃的歷程與回顧
宜蘭縣的地方建築帶起了一番環境改造的新氣象。黃建興建築師回顧其宜蘭小學校園的經驗,說明其如何看待一路走過來的小學經驗,在永樂、蓬萊、與南屏國小中的設計理念如何影響後來小學校園的發展以及新校園運動的設計理念。
黃建興 尋找環境的再生契機──中台灣的九二一小學校園重建經驗
大地的生命機制在於其環境的調適能力,設計者的角色就是尋找出環境再生的契機。黃建興建築師參與九二一重建校園的「希望工程」,藉由南投縣中寮鄉至誠國小、台中縣大里市瑞城國小、台中縣霧峰鄉桐林國小、南投縣水里鄉郡坑國小、埔里鎮桃源國小、與漁池鄉東光國小等例子,詮釋其設計理念以及如何塑造校園與其環境的新生命。
林洲民 為建築尋找美感與故事──南投縣民和國小與國中
在山水起伏與綠色環境背景下,南投提供了設計發展上的可能性。林洲民建築師藉由民和國小與國中為建築尋找美感與故事,提出一種台灣新建築構造態度,也藉此設計案實現三件值得耕耘和重新改革的志業,讓建築物內外和群體的空間服膺教育的理念,除了安排合宜的教學空間外,也審慎的選擇了建築的構造方式。
王維仁 與大樹共舞──台中縣福民國小
從台中縣和平鄉中坑國小、福民國小、到光隆國小的建築設計,王維仁持續著一貫對於地方文化地景與自然環境的關懷,在中台灣探索現代的地域建築風格。最深層的參與往往來自於對基地及生活敏銳而深刻的體驗。「樹」存在於建築之前,很自然的成為設計思考之源頭,就像中坑國小的設計想法,源自於對校園內的大樹的敘事化詮釋;或像福民國小的設計,期待建築能夠像樹一樣根植於基地的過去,更參與基地未來的生活,也提供另一種「參與式設計」的典範。
徐岩奇 有機建築與教育的對話──南投縣廣英國小
有機建築乃是在探討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如何和諧共存的一種建築思想。徐岩奇建築師以南投縣中寮鄉廣英國小為例,詮釋其服膺有機建築之理念以及如何在小學校園中實踐。在新校園運動中,學校建築重新回到教育的本質,從有效的學習角度出發,實踐校園的設計應以幫助學生產生互動學習為主要課題。
李綠枝 一個由師生和專業者共同打造的學校──西寶實驗小學
在東台灣的花蓮更遠的山之中,大藏建築師事務所在四年的過程中,將一個瀕臨撤校的小學,由師生和專業者共同打造成一個小校小班、開放教育的典範。建築師們回到教育改革的起點,重塑校園空間作為實驗學校的教育基礎。其獨特的教學與生活環境、開放的學習空間、參與式設計過程皆值得分享。
戴育澤 秩序與隨機的對話──台中市葳格小學
台中市葳格小學是一所都市型的私立小學,具有都市涵構與特殊環境的背景因素。由於其基地環境的特殊條件所造成的特殊需求,也提供了設計本身上與一般校園建築截然不同的可能性及挑戰。戴育澤建築師在有限時間下發展出一個新風格的校園,在大的校園架構下,以軸線建立秩序,但在小空間上有隨機的表現,這種秩序與隨機的對話使得校園空間有了產生節奏與韻律感的機制。
林志成 台灣小學的空間與教育──新竹市陽光小學
學校建築的設計反映著時代的背景與教育理念。林志成建築師在新竹市立陽光國小中,詮釋其教育之理念,同時說明校方師生與社區如何在設計及工程過程中參與共創公共藝術。陽光國小也竭力保留小學校園內的既存物與果樹,發展成為鄉土教材。
張清華、郭英釗 新與舊建築的揉合──新竹市建功國小
建築物像人一樣具有一個成長的過程,當既存的空間不足,如何增建又如何與既存建築和諧共存是一個教育上的課題,也是設計上的挑戰。九典建築師們以新竹市建功國小為例,詮釋其設計理念以及如何將新增建築物成功地以綠建築方式融入既存的小學校園中,同時將歷史建築轉化成為一個活的教材,幫助師生對於空間教育的學習機會。
劉木賢 探索知識的生態學園──台南市億載國小
小學校園是生活的延伸,也是探索知識的學園。開放教育對於小學校園的影響包括從角落空間到大型教室群組關係。劉木賢建築師以台南市億載國小為例,以台江海域歷史遺跡出發,將鄉土教材寫入校園,塑造校園發展成為一個重鄉土、歷史的人文與生活學習場所,並且結合綠建築規劃理念,使學校成為一個真正的「生態的教室」。
黃建興 由家延伸到教室──小學教室單元的演變
家是生活的學習環境,學校則是傳授知識的學習環境。將教室當作家的延伸,可以空間設計來產生學習活動的契機。黃建興建築師相繼參與宜蘭的小學校園、九二一重建校園以及其他地區的校園,藉由各地校園設計的經驗,詮釋其教室單元設計理念以及如何塑造家的感覺,幫助師生體驗空間與增加學習活動。
曾光宗 小學校園環境認知與使用後評估之探討──九二一重建校園為例
新校園的形成有什麼意義?與舊校園有什麼不一樣?面對校園重建中校園環境的形成與蛻變過程,具有一些深入探討的課題,而其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乃是對於使用者需求之符合與否的檢測工作,並藉此探討校園重建相關的規劃設計議題。曾光宗教授針對九二一重建校園進行使用後評估(POE)來加以解析並作環境認知之探討,包括校園重建前後的比較、校園與社區環境的融合、校園圍牆的設置、戶外空間的規劃設計、操場的留設、班群教室等的設置、空間與教學的創新、校園重建的滿意度分析等,提供設計專業者挑戰與反省的契機。
邱茂林 直覺與映射──小學設計理念與空間教育的對話
在本書中,我們曾看過許多建築專業者在小學校園設計的傑出表現,不僅是在教育的理念反省,更是設計的理念創新。這些新校園以參觀的角度來看時,往往具有師法的地方。尤其是透過成大建築系大三學生的「小學校園設計」演作,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看到一場師生關於教育理念與空間的對話,為此討論畫下句點。
概念不错,只是实现的手段与形式不够好。
评分概念不错,只是实现的手段与形式不够好。
评分概念不错,只是实现的手段与形式不够好。
评分概念不错,只是实现的手段与形式不够好。
评分概念不错,只是实现的手段与形式不够好。
小學.設計.教育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