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伯特·阿代尔(Gilbert Adair),苏格兰作家、电影评论家和记者。
阿代尔1944年出生于爱丁堡。青年时期的吉尔伯特曾长期定居巴黎,后移居英国伦敦。他的作品涉猎广泛,包括:儿童文学、批评文学、小说、剧本和翻译文学。他曾凭借翻译作品《空虚》获得斯科特•蒙克里夫翻译奖。早年他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创作了两部著名的维多利亚时期英语文学作品(分别是《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彼得·潘》)的续集。1992年至1996年,他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栏撰稿。他的小说《长岛爱与死》(1990)由导演理查德·科维特诺斯基改编为电影。他最著名的作品无疑是《神圣的纯真》,这部小说为他赢得了1988年的作家俱乐部处女作奖,后由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改编为电影《戏梦巴黎》。之后,吉尔伯特修改了自己的初稿并以同样的名字再次出版。他的最新作品是自2006年起创作的一组侦探小说,旨在向以阿加莎·克里斯蒂为代表的古典推理小说致敬。
发表于2024-12-22
梦想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阅读时循环播的是Ólafur Arnalds的专辑,《living room songs》。来自冰岛的曾七天做七首曲子的天才,宛若天生的灵气在作品里展露无遗。钢琴和提琴营造的意象中,看得见雾气氤氲的森林和冬天里熹微的日光。专辑名也很是应景地呼应着小说里最必不可少的场景,卧室。 阅读的过...
评分《戏梦巴黎》和“后60年代”的世界 转自10.04.26三联生活周刊 文:苌苌 导语:“很多评论家说1968年的事就是一场嬉戏,没有冒生命危险就没有意义。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它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开始,保护地球和环境运动的开始,整个西方教育系统发生翻天...
评分The movie is like a dream. 夢魘住入人惢 便哊了美艷的惡魔。 三個將生活所哊意義捆綁在電影院第一排專用座位上的少年 他們不但感受到電影復活於他們的眼中 還自發的再次將電影本身殺死 並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進行複製 直至自己也死去。 虛構的世界總昰會如同霧氣一般在日光之下...
评分《戏梦巴黎》和“后60年代”的世界 转自10.04.26三联生活周刊 文:苌苌 导语:“很多评论家说1968年的事就是一场嬉戏,没有冒生命危险就没有意义。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它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开始,保护地球和环境运动的开始,整个西方教育系统发生翻天...
评分任何一个国家 都有过学潮 巴黎 这个文艺复兴曾经波及过的地方 成为了十九世纪初的世界文化中心 一直到1960年代 巴黎的公墓里躺有太多的名人 可是 依然有学潮 因为学生的思想 难免偏激 难免激进 又难免不怕牺牲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个美国人 认识了一对法国兄妹 据他们自己说他...
图书标签: 小说 法国 梦想家 英国 梦,爱情,巴黎,电影 外国文学 吉尔伯特·阿代尔 电影小说
这本小说奇妙得很,又亲切得很。因我们生活在电影艺术时代,从小到大,谁没有被电影中的明星、情节、音乐深深打动而迷恋不已的时刻呢?但真正的老牌影迷恐怕就是小说中的这类少年。他们尚未完成学业、有充分的时间每天晚上去看经典的电影(在法国著名的电影资料馆);他们有不错的家世,不愁吃穿,因而所有的精力和念想都可以肆意地投射于钟爱的电影中。电影纠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穿插于他们的谈话、举止和幻想,并无意识地改变了他们的“现实感”。(难道不是影迷们的共同特点吗?)
电影如梦,梦魇住了人心,便有如美艳的恶魔。布列松曾说他的电影都是二死三生:影片首先在导演脑海里诞生,死于纸上;所用的活人和实物使之复活,但这些人和物在胶片上被杀掉;当他们排列成某种次序,放映到银幕上,便重现生机。而在《梦想家》中,三个刚刚成年的孩子将生活的所有意义捆绑在电影院的第一排专用座位上,他们不但感受到电影复活于他们眼中,还自发地再次杀死电影本身,用他们自己的血肉之躯进行复制,直至自己也死去。
虽然故事纠集了兄妹畸恋,同性恋,却以发生在法国的“五月事件”为始末线索。当作者漫不经心地抛下电影资料馆馆长被罢职、法国文艺艺术界名人开始示威反抗的情景,转入这三个少年“电影化生存”的荒唐青春,惊人地展示出青春的无邪和放肆会到何种地步!完全模糊了电影和生活的界限,所见之物无不似电影场景,所见之事、之人也无不酷似电影情节。甚而要模仿剧情、乃至超越艺术所创造的极限——他们奔跑着越过卢浮宫,果然打破了“最短时间浏览全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纪录。从迷恋电影、到迷恋情欲,他们不眠不休、洗劫超市、暴饮暴食、再忍饥挨饿,完全没有“正常”的生活方式(因为电影不负责教导观众生存,而是梦幻、情欲、跌宕刺激的虚构)。至此,便是所谓残酷的青春:有过盛的精力去演绎梦幻,却同时空洞着心灵,没有人生的方向。
但电影世界里的真实人物们却有着鲜明的方向,大导演戈达儿、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和无数知识分子正在被他们抛弃了的现实世界里激进抢夺民主和艺术的权利。五月事件本身也包含着浪漫主义的革命激情,是典型的法国知识分子运动,和他们的电影一样挚情而冲动。当少年们从自己的梦幻生活中走出来,发现整个城市像荒芜了的布景,一切恍如隔世。但他们只是懵懂,只是遵照内心爆发的情愫去行事。无所谓原则、也无所谓立场。最后,马修死于荒谬的混战。
留下虐爱情缘的孪生兄妹,再次面对荧幕上的光影流动、故事纷争,却再也感受不到昔日的快感。是朋友的死亡,令一切愉悦的荒谬强行终止,电影和现实的本质也因此终被区分开来,边界是突如其来的死灰色。艺术虚构根本不及现实的荒谬。
小说描绘出一个忧郁的十八岁美国少年马修,他尚未成形的有趣的“和谐”世界观夭折了,因他无法遏制爱。也精心刻画出一对雌雄同体般的孪生兄妹,他们生来就取缔禁忌,在缺乏理智和和谐的家庭中肆意妄为地长大,是天生的痴想大师。
电影是当代最高级的综合艺术,对观众的影响力深重到不可言喻,电影带来幻梦、也伪造了个体人生的满足感,再完美的电影也终究填补不了我们心灵的空。《梦想家》便是最伤感、最精辟的浓缩。
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The Dreamers》,是贝托鲁奇大导演的作品。也许是考虑到电影结构对“冲突”的需要,电影版本重塑了故事的节奏,将这场法国文化大革命编织在三人的感情中,虽然这样一来,从电影开始就充满了宏观叙事的张力,加剧了故事和人物对政治的热衷,但却多少令这三个少年的境遇减少了“恍如隔世”般的荒唐和离奇,同时,还缩略了马修同性恋的一面,因此也不得不改写了结尾,马修望着投入暴力斗争的兄妹俩,孤独地消失在人群中……
错误有正确的错误和错误的错误。 不幸可能就隐伏于我们未能准确地把握正当的幸福中。
评分温柔的梦,多情的梦,干净的梦,欲望的梦,狂热的梦,迷幻的梦。如果你只看到情欲,我只能说你没读懂青春,没读懂少年时的英雄梦想和这种梦想漩涡中极乐的眩晕。走得出来吗,梦中人。要不就百般叹息地醒来,笑这一夜春梦,要不干脆就在梦的结尾,以最壮丽地姿态倒下。
评分比电影更残忍
评分莫名的快感
评分他死了
梦想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