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V.(1899~1977)俄裔美国作家。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1919
年随父亲离开俄国,途经土耳其流亡西欧。在大学攻读过俄罗斯语言文学和法国文学并
获得学位,1922年毕业后在柏林当过家庭教师、网球教练和电影配角演员,后从事俄语
文学创作。1922~1937年间他一直居住在柏林,1937年去了巴黎,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
法国前移居美国,并于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由于他的家庭是个亲英派,纳博科夫从六
岁起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从1939年开始就改用英语写作。从1940年开始,纳博
科夫曾先后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等讲授俄罗斯和欧洲文学以及
文学创作。他业余爱好收集蝴蝶等鳞翅目昆虫,还曾担任过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博物馆研
究员,并发表过数篇学术论文。1959年他辞去了大学教职,移居瑞士直至1977年去世。
纳博科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多样,包括了诗歌、剧作、小
说、传记、翻译、象棋与昆虫学方面的论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说闻名于世,
如《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阿达》、《透明物体》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名篇。纳博科夫前后期的创作在基本主题和结构手段上的连续性是很突出的一个特征,
从最初那部表现怀乡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玛丽》到他七十岁时所写的那部大掉书袋的探
索乱伦爱情之作《阿达》莫不如此。纳博科夫否认自己的创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对
他来说,文学创作是运用语言进行的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因为“艺术的创造蕴含着比生
活现实更多的真实”,他认为艺术最了不起的境界应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迷惑性,所以
他的作品致力于用语言制造扑朔迷离的时空迷宫,制造个人的有别于“早已界定”的生
活与现实,显示出一种华美玄奥新奇的风格;此外,纳博科夫在昆虫学方面具有的兴趣
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对事物的观察与描述显示出一种细致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Book Jacket Status: Jacketed)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1955, Lolita immediately became a cause célèbre because of the freedom and sophistication with which it handled the unusual erotic predilections of its protagonist. But Vladimir Nabokov's wise, ironic, elegant masterpiece owes its stature as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novels of record not to the controversy its material aroused but to its author's use of that material to tell a love story almost shocking in its beauty and tenderness. Awe and exhilaration–along with heartbreak and mordant wit–abound in this account of the aging Humbert Humbert's obsessive, devouring, and doomed passion for the nymphet Dolores Haze. Lolita is also the story of a hypercivilized European colliding with the cheerful barbarism of postwar America, but most of all, it is a meditation on love–love as outrage and hallucination, madness and transformation.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rtin Amis
From the Hardcover edition.
我是先看了洛丽塔的电影才去看书的。 电影有两版,一版是黑白的,一版是彩色的,彩色那一版非常之能摸到名著的主题,而且真的能表达出那种爱情。 我真不知道一个成年男人对一个没有发育好的十来岁的孩子,七到十二岁,能有什么爱情可言。 但那确实是爱情啊!他为了这个...
评分《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作品,也是研究者最为青睐的作品。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 小说包含“序言”和“正文”两部分。 正文部分以第一人称叙述。“我”自称为“亨伯特·亨伯特”,1910年出生于巴黎,虽然母...
评分《Lolita》。 如同译者所说:最要命的是情节的展开慢得出奇。 由于这个可爱少女的名字所被赋予的色情意味,一直对本书及相关电影心存“敬畏”。或者根本就是态度犹豫。 但当真下定决心去读之后,才发现道德评论家的荒唐。 哪里有海水火焰,分明平白得——你可以讲着上海话想象...
评分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作者:曾园 新版《洛丽塔》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05年12月高调推出,我对广告宣传并没有寄予太大的希望。促使我把这本书放进“购物篮”的,大约是传说中此书详尽的注释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列出的纳博科夫主要著作的目录。当我拿到书时,版权页上的一串数字让我...
评分我们身边有一种男人非常静,像室内盆景那样的一种静。我在大学念书时,学校图书馆的复印室里就有一个。那是个微微秃头的中年男人,瘦高,脸面干净,在光线幽暗的室内独自摆弄一台轧纸机。 他的眼睛漆黑而清亮,散发出深谷里不名植株的湿润气。我知道,那些炽烈如火的女人,遇到...
虽然文字很好,看得还丝丝感动,为什么我还是觉得大叔+萝莉这个畸形组合有些猥琐呢
评分生命之洛 无限之爱之洛
评分生命之洛 无限之爱之洛
评分最后居然那么、那么、那么绝望……引人落泪。纳博科夫的英语太好太美了,好惭愧啊。故事尾声那么悲凉,所有关于道德的讨论都显得虚弱无力。王尔德说的那句人生唯二的悲剧,真的太深刻了。(于晓丹的译文是我读过的最糟糕最不负责任的翻译小说。)
评分洛丽塔既是他的天使又是引他堕落的魔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