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赫西(John Hersey),中文名韓約翰,1914年生於天津,十歲時隨父母返迴美國,先後在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完成學業。1937年夏天,他在暑假期間為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劉易斯•辛剋萊爾擔任秘書,同年鞦到《時代》雜誌工作,兩年後被派往《時代》的重慶分部。整個二戰期間,他往返於歐亞大陸,為《時代》、《生活》、《紐約客》撰稿。
約翰•赫西是最早踐行“新新聞”寫作手法的記者(盡管他後來對這種手法不無批評),對美國的新聞報道産生瞭很大的影響。他的主要作品有《廣島》、《阿達諾之鍾》(A Bell for Adano,1945年獲普利策奬)等。1965年起,約翰•赫西任教於耶魯大學,長期講授寫作課程。1993年逝世。
行文的思路很簡單也很集中 第一部分好像復現式濛太奇,曆史的那一個時刻的前一秒,每個人依然隻一邊漫不經心地擔心著遙遠的“B君”,一邊憂愁著自己的事情。 “人類原子時代開始的那一刻,在這個罐頭廠,一個人被一堆書撞到在地。” 緊接著第二部分,那種交錯的混亂,接力的生...
評分六個人,分彆是神父、牧師、醫生、傢庭主婦和工廠職員,他們的生活本無交集,但1945年8月6日後,他們都有瞭一個共同稱謂:被爆者。最讓人詫異的是,對美國人精心製造的這起顯然具有人類滅絕性質的空前災難,日本人從未提齣過正式抗議,而被爆者甚至産生劫後餘生的自豪感,大和...
評分買這本書是為瞭湊亞馬遜的單。物價飛漲,29元包郵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下單後,我就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1、廣島——原子彈,這是我對廣島唯一的概念。那麼買這本書,我想看到什麼?到底是對廣島感興趣,還是因為它是第一個被原子彈爆破的地方而感興趣。我想更多是後者。 ...
評分it's a book focusing more on the aftermath of six people living as "hibakusha", the explosion-affected people. the recounting of the day the bomb was dropped was sometimes disturbingly detail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ix hibakusha. the image of kimono...
評分《廣島》:那顆我們都知道但又不知道的原子彈 文/盒飯君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擲瞭名為“小男孩”的新式炸彈——原子彈。 這句話我們一直當做常識來認知。仔細想想,頻繁的民族爭端屢屢被提及,二戰(日本侵華戰爭)被多次搬上銀幕,但我們對“原子彈”的認識好像僅僅停...
實在無聊
评分實在無聊
评分實在無聊
评分實在無聊
评分實在無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