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2001)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参加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为了追求光明,1923年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上海、南京,进东南大学附中,并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了交往。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与靳以合编《文季月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二至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2年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奖。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发表于2024-12-22
病中集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巴金 随笔 现当代文学 中国 中国文学 杂文 散文 随想录系列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本书是《随想录》第4集。
很多事情将要做的时候总会感觉有些不妥,但又不得不做,多年之后回想大概也是书中这种感受吧,都要面对太多无奈,谁都不会无所顾忌。可怕的是,这些后悔、惋惜也很有可能再随着时间被忽略掉。生活剩下的只有不触及心灵的东西,我不想这样。现当代文学馆以及《新文学大系》两篇很激励人。对比一下同样接触过世界语的托尔斯泰,巴金没他那么聪明哈哈哈。谁又不是把希望放在未来上面呢。
评分九十九、一零二、一一八。
评分这本很好,尤其是《我的哥哥李尧林》一篇,真是绝作。读《随想录》时常想,为什么巴金三番五次地提出要人们反思“文革”,建立现代文学馆呢?原来他“人老了,病久了,容易想到死亡。”加之看到身边的老友一个个死去,故加强了他的紧迫感吧。想到萧红的话:“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评分作者说: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在这本很薄的集子里,可以看见作者的挣扎,遗憾与无奈,正是一个垂暮老人经历过文革的真实心态
评分作者的挣扎,遗憾与无奈一览无遗。。。
病中集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