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沉的午后,读罢《萧红传》,心里有种难言的惆怅。 书是淡朱红色的硬皮封面,左上角方有一大一小两只白色花翎鸟,看着像蝴蝶,又有凤冠,但身子是小小的,仍是无助的雀鸟。左下方是萧红传三个简单的白色字,作者和出版社名。用色本来算得上张扬浓烈,却反显出一种极素净的效...
评分先看了林贤治的《漂泊者萧红》,所以对萧红的生平不算陌生。但是看完葛浩文的版本,感觉这才是传记的样子。记叙、评述、引用,尽管事无巨细——父亲是否亲生的争议,小学同学的名字等等——但是不觉得累赘,所有的评述都有出处,真的很佩服作者。 作者在其中的《哈尔滨版序》中...
评分《黄金时代》是一部独特的个人传记电影,大量人物对着镜头叙述他们的经历和感想,因为相关人物都是文艺圈中人这个便利条件,许多对白都原封不动地引自各人的书籍和文章。萧红在日本时悟觉的黄金时代,在她一生的颠沛困厄中,有无尽的意涵,既反照她一生的多舛,又隐喻如樱花绽...
评分没有比萧红更面目模糊的了。 肇因是她自己下笔也始终是一团模糊,她很少肯定地表达自己,并不是其他作家惯常的“我”“我”“我”的角度。她不是这样看世界,于是特别。她始终是年幼的角度,静观,并被所观察的世界忽视着。连带她写的句子,有时让我觉得读着像幼女气不够,断...
评分先看了林贤治的《漂泊者萧红》,所以对萧红的生平不算陌生。但是看完葛浩文的版本,感觉这才是传记的样子。记叙、评述、引用,尽管事无巨细——父亲是否亲生的争议,小学同学的名字等等——但是不觉得累赘,所有的评述都有出处,真的很佩服作者。 作者在其中的《哈尔滨版序》中...
一个奇迹 根本很难解释
评分蛮中肯的,非褒非贬,怪不得有人说作者是萧红的隔世情人。有三句话印象很深刻,“她(萧红)极端地渴望能自恃自立,但事实上却证明她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这也是她一切不幸的根源。”“萧红好像对把自己牵入无须有的困境,然后再选择其中最困难的出路,因此使她自己陷入更大的悲愁中有着过人的本领。”“萧红的作品没有时间性,因此也就产生了持久力和亲切感。”
评分一个在社会变动思想激荡时期,痛苦挣扎着成长蜕变的弱小女子而已。觉得评论家们给她套了太多她不想要的头衔。不过,她需要。(她的文章格局很小,其实,她只是个自传体小说家,而已)
评分一个在社会变动思想激荡时期,痛苦挣扎着成长蜕变的弱小女子而已。觉得评论家们给她套了太多她不想要的头衔。不过,她需要。(她的文章格局很小,其实,她只是个自传体小说家,而已)
评分很多人都在塑造自己理想中的萧红,与真实的萧红就远了。她挺复杂又很简单,是寻求安全感的脆弱小孩,某些时候又比大人还坚强。看到结尾文学界对萧红的悼念令人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