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e Wiesel 埃利.維瑟爾
意第緒語作家,1928年出生於錫蓋特(現屬於羅馬尼亞),二次大戰期間他和家人都被納粹送往集中營,父母和小妹死於營中,只有他和兩位姊姊僥倖生還。戰後他在法國孤兒院生活了幾年,於巴黎索邦大學完成學業,並擔任數年猶太報紙記者。
《夜》是他第一本著作,也是其後創作的基礎,文學與非文學著作合計超過40本。藉由不斷的創作與演講,他關心猶太人與其他同樣受迫害族群的處境,呼籲世人譴責暴力與仇恨,曾於1980-1986年擔任美國大屠殺紀念委員會主席,1985年美國總統雷根授予他國會金質勳章,1992年老布希總統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更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代》雜誌今年選出的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士,維瑟爾也是其一。
維瑟爾現為波士頓大學安德魯.美隆人文科講座教授,被授與最高榮譽的「校級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資格。他於1963年成為美國公民,現與妻子馬麗雍.維瑟爾(Marion Wiesel)住在康乃狄克。
譯者簡介
陳蓁美
政大廣告系畢業,法國普瓦堤耶大學辭語學與表現博士候選人,從事法文教學與文字工作,譯有《瑪塔和大章魚》、《花的智慧》、《與美味相遇》與《藍色圓圈之謎》等書。
发表于2024-11-25
夜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人为什么要对别人做这样的事情, 人怎么能就变成了这样? 一口气,花了大概7个小时在晃动的火车上读完了这本书。 有很多疑问。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他的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夜,躺在那不能算是床的Bank上。呼唤着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儿子却希望他快闭嘴。害怕他给自己招来纳粹...
评分今年,中国史无前例地隆重纪念抗战胜利59周年,全天循环播放的画面,尤其是抗战老兵如刀刻般皱纹的脸,让我一次次咽下了冲进眼眶中的热泪。饱经苦难的民族创痕累累,从暗夜中挣扎出来的人们,黑夜的确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但是有几个真正能够说出:“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
评分如果这就是死亡 ——《夜》,关于二战 除了奥斯维辛还有…… 什么是自由,什么又是死亡,当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人们会遭遇怎样的变故,又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呢?战争是这生存与死亡最为集中的人类事件之一,人们通过流血、伤痛、失去,感受到了悲伤,也让那超越死亡的珍贵...
评分 评分1986年,威塞尔因为通过写作“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对一切暴力、仇恨和压迫的普遍谴责”而荣获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选择用文字来记录伤痕,并由此反思整个欧洲文化。 不亲眼去看,或许根本无法想象一群人可以对另一群人残忍到何种程度吧,所以,当...
图书标签: 二战 犹太人 集中营 歷史 解忧 故事 夜 历史
《夜》是作者對二次大戰納粹集中營的回憶錄。1944年,當身為猶太人的作者與家人被趕出家門、送至奧許維茲集中營時,他還是十五歲的少年。在這段恐怖的經歷中,他面對家人的死亡、自己天真的逝去,以及人類絕對的邪惡所帶來的深刻絕望。
本書是作者1958年的處女作,出版近50年以來,已翻譯成30多種語文,被譽為與《安妮的日記》以及義大利作家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回憶錄《如果這是一個人》(If This Is a Man)齊名的經典作品。他不僅詳述出集中營裡每日生活中的驚恐、荒謬與無處不在的殘忍虐待,更不斷試圖詰問納粹大屠殺的本質、背景與後遺症。他控訴上帝不公,卻又常不自覺地向上帝祈禱。身為虔誠的猶太教信徒,他很想知道:「慈悲的上帝到哪兒去了?」
本書最初以意第緒語寫成,名為「而世界依然緘默」,首先譯成法文,但被多數出版社退稿。後來經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亞克數月的走訪、書信往來以及電話聯繫,才終於由「子夜出版社」付梓出版。法文書名La Nuit直譯為「夜」,便是暗喻集中營的歷程就如無盡的夜,也是一生中最恐怖的夜。
本書的出版目的,就如作者在今年新出的英文版的新序裡最後所說,是「為了今天的年輕人、為了明日即將誕生的孩子」,「強迫自己作見證,他不想讓自己的過去變成他們的未來。」
195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亞克(Fran?ois Mauriac)代序
南方朔 導讀
陳浩、曾志朗、彭蕙仙 感動推薦
得獎與推薦記錄
一本力量驚人的小書。──《紐約時報》
我從他的勇氣獲得勇氣。──歐普拉(Oprah Winfrey)
沒有人能像他一樣留下那麼動人的記錄。──凱辛(Alfred Kazin)
本書特色
納粹集中營生還者的親身經歷與見證,對沉默人世的吶喊與控訴。
特別收錄: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亞克代序
英文版作者新序
在世界依然缄默,慈悲的上帝哪儿去了?
评分在世界依然缄默,慈悲的上帝哪儿去了?
评分在世界依然缄默,慈悲的上帝哪儿去了?
评分在世界依然缄默,慈悲的上帝哪儿去了?
评分在世界依然缄默,慈悲的上帝哪儿去了?
夜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