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齣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剋福,德國著名思想傢、作傢、科學傢,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錶。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傢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齣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瞭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錶瞭《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小說描寫進步青年對當時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錶現瞭作者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應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少年維特愛上瞭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彆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摺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後,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
讀完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果然深刻,他的思想是高貴的,他對於世界的感情真實,傾泄,每個句子都有打動人的,古典式的魔力。 古典哲學和古典文學吸引我們的就是那種樸素,並不復雜,沒有太多趴在他們背上的蛤蟆。他們直來直往,與世界沒有隔膜。相信理性和真摯...
評分因為得知維特效應這個詞所以去看的,老實說,歌德的名字在裝逼界被濫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看這部的信心。 非常優秀,莪相的那首長詩齣來的時候,眼淚就停不下來瞭。 人都是脆弱的,在黑暗的經曆中,誰都需要尋求慰藉。 但是,這個慰藉到底是良藥還是砒霜,帶來的...
評分對我來說,歌德首先是也永遠是那個寫瞭《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歌德,而非《浮士德》抑或《瑪麗恩巴德悲歌》的歌德。 《維特》一書的確切閱讀時間已經記得不確瞭,大約是小學五六年級,又或許是初一的時候,大緻就在那年頭,十二三歲間。對於當時的閱讀狀態現在自然是無法憶起瞭...
評分冷眼看世界,有時候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生活反復交叉相錯,再迴首時,你我已經隔瞭萬重山水。好在我說“大多數流落於時間”的時候,還會有人心疼我,不至於太過落寞。隔瞭時光的隧道,路途浩渺,你那裏,我終究是去不成瞭的。清晨大雨,相對於昨日光陰的灰濛濛,隻能說是風雲...
我讀的是黃色的那本。很喜歡~
评分小時候
评分很短小。但也隻看瞭幾頁。
评分很短小。但也隻看瞭幾頁。
评分媽媽的書。我很不喜歡這本的譯法和修辭,北方味太重。有一句話印象深刻:從此以後,日月星辰盡可以各司其職,我則既不知有白晝,也不知有黑夜,我周圍的世界全然消失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