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出生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民家庭,小学五年级辍学回家务农。十八岁时,到县棉花加工厂做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转业到报社工作。2007年10月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4-1986)和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1989-1991),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作家。 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
本书收录了莫言从1981-2011年间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它恰像两三知已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莫言无疑是当前最火的作家,一举成名(获诺贝尔文学奖)天下知。获奖的评语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传说、历史与当下。我没有选择从莫言的小说读起,而是散文。因为他的小说很火爆,散文关注度没有小说高。《会唱歌的墙》是莫言的30年的散文集。我就想从这个角度来读读莫言。 莫言的...
评分《会唱歌的墙》是一本文风淳朴的散文集。读书的感觉,就像和一个质朴的农民聊天,那农民很乐观很有智慧,他很会讲故事,在向你娓娓道来他的童年,他的故乡,他的几十年来的生活点滴。他所吃过的苦,他所经历过的那些艰苦的岁月,经过他那生动描述,竟然都点化成令人羡慕的财富...
评分长沙的不吹牛皮饭馆在哪里? 夏天中午,长沙街头摊贩个个无精打采面如醉蟹,行人都低头行走,不及顾盼。我横穿了一条马路,路上摆着热气腾腾的驴粪球儿,几只麻雀在啄食其中的残米粒儿。橘子洲赤躺在江上,江水如开锅的绿豆汤。光屁股进了澡堂,再大的官也威风不起来,在澡堂里...
评分按照宰杀牲畜的一般程序,放血之后应该是烧开水屠戮毛羽,然后是卸去头脚,开膛破肚,摘出下货,然后就挂起来,一刀刀零割了卖。也许是明天早晨,也许是明天中午,在酱肉的盘子里,在油炸的丸子里,在串肉的扦子上,就有了我的身体的一部分 母亲说那时候的人,肠胃像纸一样薄,...
评分看莫言不多,以前他在我心里只是个二流作家。得了诺奖也没多大改变我的看法。 这本散文集写的像回忆录,乡土味中透着些灵性。 读《卖白菜》的时候在听《eldwise》的音乐,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怎的看的我泪流满面。我好像回到那作者那贫穷无奈的年代里,体会生活的艰辛。远离...
莫言的散文很接地气,态度恳切,透着一股热乎劲。他的作品可能不如一些作家高大上,总是充斥着乡土作家的土气。就连作者本人也爱以此自嘲。然而也正因如此我才会如此的喜爱和敬佩莫言以及他的作品,看似平淡朴实,实则深刻富有哲理,对世事洞若观火,对笔下人物无限敬重。对人生有达观洒脱的态度。文笔简练又不失幽默,以笔为矛,善用寓意讽刺人性的虚伪,以书写有趣的故事作为民族的变迁和发展的见证者。高密是他的王国,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他的创作之下皆成有血有肉的生灵。
评分前段时间,观察者网转载了莫言的一篇《人一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标题其实并不太对应得上,主要还是讲这样一个观点:对于所谓纪实文章不必当真,搞不好越是打着纪实的名号,越是“他娘的胡扯大胆”。散文也可以是编的。我才知道那篇让我读得有滋有味的《俄罗斯散记》就是编的。想想也是,莫言怎么可能化名什么王家宝老师往俄罗斯走一遭?没有了真实,未必就没有意义。一个由旧酒瓶子堆起来高二十米的墙迎风发出此起彼伏的声音,成了“会唱歌的墙”。现实里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墙,但写下来了,也就有了。人能想多远,艺术就可以走多远,关键是想不想得到,一旦想到了,那现实算什么,我们就在艺术里做梦,挺好。
评分生猛有趣~
评分20190610
评分相比于小说,我更爱读散文。这是他笔下的故乡,小说的取材地,他说越贫困落后的地方故事越多。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故乡的定义是一个人度过童年及青年时期的地方,而寻找它非得是离开了看才行。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小时候那个生得丑陋,好吃懒做,为了一颗白菜而哭泣的他,那个因为偷了一根胡萝卜被两百多人围观跪于毛主席画像前认错的他,还有当时的乡土中国,东北的高密,听着他以“童年视角”来叙述故事。后来长大了,回顾对比逝去的时间,他最爱的福克纳老头,说狗,谈中外文学,议论三岛由纪夫…确实令人兴趣盎然,读罢仍余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