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学者、作家。曾为新华社著名记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现为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员。
生于浙江黄岩。做过矿山技术员,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92年被评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曾被国家地矿部授予“荣誉地质队员”,获首届萌芽创作奖、首届地球奖。现为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
朱幼棣在经济、地质、能源、医药、文学甚至书法等诸多方面有较深研究,出版过十多部著作。《怅望山河》是继《后望书》、《大国医改》后又一部力作。
大地一次次震动,灾难接踵而至……
改天换地、大干快上,一浪又一浪的冲击
浩大的工程是否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山川伤痕累累,江河枯竭,湖涸淀干,乡关望断——
失败和失误,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多
真实的隐藏和忽略,历史日渐变得模糊不辨
人们抗击命运,又徘徊于前路之艰险
难道一切都没有追问和反思的必要?
再后望,关河无渡,山川不语
求索和求学,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
层层深入剖析解读,秉笔直书
旧时激流已逝。需要人的科学觉醒——
拒绝盲从,转换思维,瞩望未来
....................................................
山与河,组成了大地构造,组成了辽阔的风景。祖国的山河也是我们信仰与理想的支撑。周总理说“李四光是一面旗帜!”——大震已经过去,解读龙门山大断裂,许多问题仍需求证和回答。李四光曾指出川西是个危险地区,为什么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从汶川、玉树,到西南,灾难还在一再发生,难道我 们还能无休止的开发和破坏、在地震学科中永远无所作为?
百年海河航运的兴起与衰落。“根治”变成了对母亲河的刨根断根。中国北方,北京天津,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断流了。几十年里一再在治水和治污、缺水和调水、水灾和抗旱中轮回。不恢复河流的生命与最低的生态流量,能维系华北的可持续发展吗?土地山林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仅仅过去几十年,人们便彻底遗忘了:“千岛湖”原是沃野,千年古城、无数村镇,沦为泽国。几十万移民半个多世纪的流浪、迁徙,仅仅是为了建一座装机不大的电站。
从云梦泽的消失,连天波涌洞庭的形成,再到高峡平湖,欲说还休。长江中游究竟能容几个大湖?新世纪初大规模的退田还湖刚刚结束,可后三峡时期长江中下游水系生态无情的变化,洞庭湖、鄱阳湖的生死纠结,同样值得忧虑和关注。
前路曲折崎岖,失误和挫折是民族的宿命?怅望山河,愁绪满怀,希望或许便在再后望之中——一些决策,一些项目,“功”在当代,却未必利在千秋。历史与地理、成功与失败,长远与短见,难道不值得用科学发展观重新思考、重新审视?
作者以炽热的情怀、广博的学识,严谨的分析,深邃的思考,冷峻的笔触,迎难而上,还原那些被隐瞒或者被忽略的重要真实,引导客观深入的认知,唤醒人的科学觉醒。——这是朱幼棣继《后望书》之后,历时五年推出的又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
..............................................................
山河之殇,心灵之震荡!
——许戈辉,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
国朝多聪明,少傻子,多机灵,少认真,多游戏,少严肃。一位才高八斗的学士说,所谓傻子,就是认真、严肃,有点儿一根筋做事的人,——不是只求做事不求回报,而是坚持首先把事做好,回不回报还在其次。傻子做事,出于激情不错,更重要源于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认真、严肃的基础。以此标准,本书作者无疑属傻子一类。
透过作品中的激情——忧心与愤懑,执意与取舍,我们读到的是这个时代少有的认真与严肃,它们近乎庄重、华美、尊贵。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创办人
一方面,他看不惯一些利益集团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贪婪,以及一些为了帮工程开道而刻意论证“合理性”的专家学者;另一方面,他也看不惯一些环保NGO非理性的、抒情式的反对模式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伊曼、特约撰稿丁舟洋 | 北京报道 这是一位看起来忠厚...
评分《怅望山河》:一种新的文体 2013-04-10 来源:沈阳晚报 查看评论 有7人参与 翟永存 朱幼棣的《怅望山河》与他的《后望书》是一种新的文体。传统的文体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但朱幼棣这两本书的文体显然不是散文,也有别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难免有一...
评分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带来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地震是问题,水资源也是问题。水资源短缺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我国干旱范围近年已经扩至南方,近90%的沿海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问题。江河、城市水系水质恶化,地质灾害频繁出现,我们的山河正...
评分朱幼棣 1950年生于浙江黄岩,做过矿山技术员,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司长等职。代表作有《后望书》《大国医改》等,新作《怅望山河》日前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晚明时期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对圆明园一带的景色有过这样的描写...
评分再后望,唤科学醒来 评《怅望山河》 第一次认识朱幼棣,是从他的《后望书》开始的,他对于祖国河山历史、人文、地理了解的深入,非同小可。建国以来大跃进式的社会运动和经济改革,给华夏大地的各种破坏,在他的笔下显得如此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无能挽回的就是已经...
有良心的人没有发言权,有发言权的人没良心,笑。至今亦然。
评分政治决策“倒逼”科学论证:一部从南水北调到三峡工程的大型工程祸国殃民史。
评分电子版看了几章,讲真,看不下去。怎么就敢说“地震可预测”。真真是媒体人。噱头有了,然后呢,谁来负责?竟然还打着“矿山技术员”的幌子,真是让人无比愤慨。
评分泛读。如果说,作者认为的地震可以预测、中国可能会火山爆发、水利工程对地质生态有大影响等观点可能在专业领域还存在争议,那么,书中描写的触目惊心的污染、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大小水坝造成的溃坝和大量死亡数字、因治山治水导致的地质和人文灾难,则是不折不扣的事实,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但并非都利了国利了民,这样的声音太少了。唯一不足,作为记者,书是报告文学的语言,过于煽情。
评分作者谦卑清醒而又真实的态度令人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