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意] 普里莫·莱维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243
译者:杨晨光
出版时间:2013-3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2639943
丛书系列:三辉书系:普里莫·莱维作品
图书标签:
  • 历史
  • 普里莫•莱维
  • 集中营
  • 纳粹
  • 回忆录
  • 二战
  • 意大利文学
  • 意大利
  • 被淹没
  • 被拯救
  • 灾难
  • 生存
  • 人性
  • 希望
  • 孤独
  • 救赎
  • 危机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 (Primo Levi,1919—1987) 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化学家以及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这两种身份与经历建立了他写作的基础。 莱维191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4年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 乡都灵生活。1987年自杀身亡。他的作品曾被选入意大利语文教材,涉及诗歌、小说、回忆录等各个领域。著有《活在奥斯维辛》(Survival in Auschwitz)、《再度觉醒》(The Reawakening)、《缓刑时刻》(Moments of Reprieve)、《元素周期表》(The Periodic Table)、《如果不是现在,那么何时?》(If Not Now, When?)、《猴子的忧伤》(The Monkey’s Wrench)等。《被淹没和被拯救的》(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

目录信息

导读 幸存者的记忆和见证 / 徐贲
序言
第一章 罪之记忆
第二章 灰色地带
第三章 羞耻
第四章 交流
第五章 无用的暴力
第六章 知识分子在奥斯维辛
第七章 成见
第八章 德国人的来信
结语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第三章倒数第二段,中文译版: 人们经常问我们,奥斯维辛会不会再次出现,仿佛我们的经历能够赋予我们预测未来的能力?也就是说,会不会发生另一场大屠杀,单方面,系统化,体械化,有意为之,通过政府层面,针对手无寸铁的无辜民众,并借助蔑视他人的教条给予合法化的大屠杀。...  

评分

第三章倒数第二段,中文译版: 人们经常问我们,奥斯维辛会不会再次出现,仿佛我们的经历能够赋予我们预测未来的能力?也就是说,会不会发生另一场大屠杀,单方面,系统化,体械化,有意为之,通过政府层面,针对手无寸铁的无辜民众,并借助蔑视他人的教条给予合法化的大屠杀。...  

评分

奥斯维辛,一个提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的名词。在整个二战期间,它成为灭绝人性、屠杀、暴虐和血腥的代名词,它所承负的罪恶和苦难是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事实上,它已超出人类的承受极限,它的存在是对人类秩序和尊严迄今为止最邪恶的挑衅。在那里,焚尸炉和毒气室总是忙碌个...  

评分

评分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当二战正在欧洲大地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很难想像,远在万里之遥的阿根廷,博尔赫斯——这位书斋里的作家正在密切关注着这场战争,并于战后创作了短篇小说《德意志安魂曲》,试图破解纳粹产生的根源,在这篇小说里,双手沾满受难者鲜血的纳粹分子在被处...  

用户评价

评分

以近乎学术论文一般的语言深刻而冷静地剖析奥斯威辛及人性,Levi从来不曾使我失望。一个时代的良心。

评分

虽觉得此书很有思想深度,应当细读,无奈句式文法绕得头晕,实在吃力,也许因为读的时候高烧,脑子跟不上,看到那么高的评分,都不敢喷了,等状态好的时候再翻翻

评分

专业某老师 从大一到大四 不管什么课推荐书单都是一样的 但我到了大四也没把那列书单读完 都是极权主义相关 这本书最喜欢《羞耻》这章 写受害者在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写的入木三分 不喜欢最后两章 解释的太多了

评分

他把所有人看得太高了,我们需要这样的作者,哪怕他们的声音对真正的未来没有丝毫帮助。

评分

“这不只适用在集中营里”,这句话反复出现,让人清醒,集中营只是把人性中的各种复杂极端明显呈现了而已,而其实,这些复杂缠绕敏感的颤动挣扎波及每时每刻都暗香浮动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这也许是除了勿忘历史以外更刺进现实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