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Ray Huang) 著名历史学家。
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逝世于美国。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军下级军官十年;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1944年5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1946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1950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分退伍。再度赴美后,于密西根大学攻读历史,获博士学位(1964)。曾先后在南伊利诺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任教,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的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放宽历史的视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书。曾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编写。
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印度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日军可以直趋中东,控制印度洋。缅甸的沦陷对中国战场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滇缅公路被切断,西南的国际交通仅靠“驼峰”航线维持。因此,中、美、英三国都认为必须反攻缅甸。
一九四三年春,中国驻印军的补充、训练大致完成,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时机业已成熟。二月的一天清晨,黄仁宇和一群军官作为先遣部队,飞过“驼峰”到达印度的蓝伽姆,设立新一军的总部,此后一年半他就参与了反攻缅甸的行动,并且成为一名前线观察员,当起了战地记者,一边服役一边写了十余篇文章,投到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公报》及其它报章。一九四五年三月结集后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成为黄仁宇的第一本着作。
本书在出版六十年后重新问世,正可带领我们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对于黄仁宇的人生观与历史观当有更多的了解。
這是黃仁宇第一本付梓的書。 其時著者在鄭洞國將軍率領的駐印新一軍任上尉參謀,在業餘時間——或因其曾在長沙《抗戰日報》工作過——撰寫了緬北戰場的故事十餘篇,投至《大公報》、《軍聲》等報刊並獲發表。次年(1945)3月,再由上海大東書局集結出版成書。 既非職業戰地新聞...
评分黄仁宇作为历史学家的大名是众所周知的(当然也有不知道的,不过这类人估计是不会来此看文的,所以大致可忽略),不过本书却并非历史著作,而是作者在抗战期间,于前线写成的一系列战地新闻通讯稿件。在时过境迁的今日,这些文字该如何归类?大概分到“纪实历史”,算是勉勉强...
评分黄仁宇的“第一桶金” 文/苏小和(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几个疑问? 实话实说,《缅北之战》只是黄仁宇当年在抗日战场上随手写下的一些战地通讯,作为抗日的既定事实,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必要的实证;但从他的历史学体系来看,这样的战地通讯并没有太多价值...
评分本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黄仁宇在缅甸的战地日记,都是公开发表于抗战时期。后半部分是个人自传《黄河青山》的节选。从文字来说,黄仁宇不是个好的作家,文字谈不上优美,也许这就是记者和作家的区别吧。当然,他也并不是以作家留名于世。从内容上看,战地日记由于是发回后方...
评分黄仁宇作为历史学家的大名是众所周知的(当然也有不知道的,不过这类人估计是不会来此看文的,所以大致可忽略),不过本书却并非历史著作,而是作者在抗战期间,于前线写成的一系列战地新闻通讯稿件。在时过境迁的今日,这些文字该如何归类?大概分到“纪实历史”,算是勉勉强...
借个书名,从vc上下的。是个民国35年的大东书局版影印。
评分他也有过战火纷飞的青春。战地记者,多么令人羡慕
评分黄仁宇的第一本书,讲述1943到44年中国驻印度军反攻缅北的战役。黄是作为一线战斗兵员亲自参加战斗,同时作为“业余新闻记者”描述他亲眼所见。真正的战争,战车攻击、飞机轰炸、负伤、炮兵战斗,读来历历在目,如在昨天。后记《黄仁宇回忆 印度与缅甸》尤其值得一读。
评分他也有过战火纷飞的青春。战地记者,多么令人羡慕
评分新星新版本,性价比极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