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
她写出了20世纪最好的历史作品。以《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从1956年到1988年,她共出版了10部作品:
《圣经与剑》(Bible and Sword, 1956)、《齐默尔曼电报》(The Zimmermann Telegram, 1958)、《八月炮火》(The Guns of August, 1962)、《骄傲的城堡》(The Proud Tower, 1966)、《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71)、《来自中国的函件》(Notes from China, 1972)、《遥远的镜子》(A Distant Mirror, 1978)、《实践历史》(Practicing History, 1981)、《“荒唐”进行曲》(The March of Folly, 1984)、《第一次敬礼》(The First Salute, 1988)。
发表于2025-02-07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乔·史迪威1942年3月被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选派到中国。这在当时被认为有利于保障美国在华利益、确保美国援华物资被用在对日抗战,也能降低彼此误解的高明选任。如果暴躁而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巴顿、麦克阿瑟出任史迪威担当的职务,显然会以更快速度导致战时的中美合作出现破...
评分1911-1945,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段黑暗且又混乱的日子,国内关于这一段历史的书也很多了,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恐怕难得有很客观的观点,能有一本从第三方的角度出发、外国人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的中国的书,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可以拓展下思路。 这本书前面几章一直再讲史迪威的生平...
评分【读品】成刚/文 巴巴拉.塔奇曼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有一个中国式的原型,这个原型是那么古老,简直可以追溯到《西游记》;又那么文学味十足,这使它的身份一直饱受争议,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历史”,抑或纪实小说?这书有个老版本,正标题是“逆风沙”,不...
评分相较于一战,二战,民国,抗日等值得大肆渲染的选题。本书从开始就关注史迪威的个人经历与美国在战争发展中对中国态度的复杂多变。由于时间上的绝对性,所以作者参照不同时期的文献记录,相对客观的描述中美关系。史迪威作为个人,由于亲历很多,由他折射出的那段岁月便更...
评分【读品】成刚/文 巴巴拉.塔奇曼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有一个中国式的原型,这个原型是那么古老,简直可以追溯到《西游记》;又那么文学味十足,这使它的身份一直饱受争议,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历史”,抑或纪实小说?这书有个老版本,正标题是“逆风沙”,不...
图书标签: 历史 二战 史迪威 传记 中国 塔奇曼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军事
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我的目标是要使历史作品令读者着迷并且像我那样对题材激动不已、神魂颠倒。这样的前提是首先令自己着迷并有一种要传达魔咒的难以抗拒的冲动。”
——巴巴拉•W.塔奇曼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首先,它富于戏剧性。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的是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一个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中国经历,他被派去处理那里的危机。
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
但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部一流的历史著作,作者是一位自信而又熟悉这种艺术的大家。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做是具有可读性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她畅所欲言、深刻,并有广泛说服力。对她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和言行。她反复强调了事件、人物以及地方的独特性。巴巴拉•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任何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
巴巴拉•W.塔奇曼 作品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八月炮火》
《实践历史》
可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翻译的水准也比较一般,有些拖泥带水。塔奇曼的叙述非常详细,立场也基本上都是在史迪威这一边,但这也许就是缺陷所在,详细但未必详尽,如果作者对历史的还原能引入更多的多方视角、立场与看法,相信整个作品会显得更加的客观全面而且清晰。也正是多方视角的缺失,会让人觉得有些过于拘泥细节,而少了一些宏观层面的叙述。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结合白修德的《追寻历史》一同阅读。史迪威依然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二战历史人物,坚决、偏执富有才华,极度信仰美式价值观,对位居高位但徒有其表的人批评起来几乎毫不留情面,可谓知行合一,但这也许正是史迪威的悲情与另一面的魅力所在。
评分说实话,非历史学者在写历史人物传记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经常带入自己的好恶,尤其是显现对传主的偏爱。但是依然不失为一本好书
评分值得再读,有意思
评分四星半,一个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的故事
评分经典,文笔一流.1972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如果太平洋战场对美欧来说是后娘养的孩子,那么缅甸战场则是看见就心烦的私生子:不想管又不能不管。此战场上出兵最多的是英印,人数五六十万,几乎是中国远征军人数是十倍;美军人数略少于中方,约60000人,基本是空军及技术兵种。人数劣势、与蒋反目决定了史迪威黯然离去。喜欢看全景故事的推荐作家版的《滇缅公路》。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