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莫勒姆是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紐約西奈山醫學院醫學博士,他專攻的領域為稀有疾病、神經遺傳學和生物技術,他的學術研究和醫學工作主要圍繞進化、遺傳、生物學和醫學如何革命性地改變我們理解疾病的方式。莫勒姆博士著有《性與五感》《遺傳》《重啓DNA》等多部科普著作,曾任《阿爾茨海默病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副主編,與人閤夥創辦瞭兩傢生物技術公司,並獲得多項專利。他的臨床遺傳學研究幫助發現瞭兩種罕見的遺傳特徵,以及一種新型的抗菌化閤物新藥。
喬納森·普林斯曾任剋林頓政府的高級顧問和演講稿撰寫人,曾在科索沃戰爭期間負責管理北約的溝通戰略。因其在改進政治廣告方麵的工作,美國《時尚雜誌》(Esquire)在2005年將他評為美國聰明頭腦之一。他緻力於公共和環保事業,與美國參議院前議員約翰·愛德華茲和約翰·愛德華茲的女兒凱特一起編撰瞭《傢園:我們生命的藍圖》一書。
譯者簡介
程紀蓮,1988年生,山東莒南人。本科畢業於青島大學外語學院英語專業,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現任職於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專注於翻譯理論與實踐、跨文化交流、中外文化對比研究等。
發表於2025-04-25
Survival of the Sickest LP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在精彩豆列裏看到瞭這本書,看瞭推薦理由覺得挺有意思,就抽空看瞭。的確是科普讀物,語言很淺顯易懂,也沒故弄玄虛,很有趣的一本書。 說說我感興趣的地方: 1、現在的病在以前就是為瞭救你的命 本書的主要觀點之一就是現代人得的,很多要命的病,在以前是為瞭救你的命。對於...
評分生命,本就是一種妥協。科學就是不斷修正,我們在批判前人結論的基礎上建設。進化隻是解決當時一個問題,並不是全麵的。我們體內遺留的一些基因隻是保障我們明天不死,而不是40年後不死。就像那句話“那些殺不死我們的,遲早會殺死我們”。David M·Buss的[《進化心理學》]也可...
評分文/ 張文義 《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續人類生命》一書開篇就引用瞭尼采的名言:“那些未能殺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加強大”。這句話恰如其分地引齣瞭該書探討的問題:一些在今天看似有潛在危險的遺傳病,比如糖尿病,明顯不符閤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製,為什麼還保存在我們的基因裏...
評分滿分推薦,從進化的角度看疾病、基因、生命、微生物、死亡,雖然很多研究還未被證實,但很有趣、很有料。麵對生命,人類是無知的探索者,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這也往往導緻悲劇的發生,因為牽一發而動全身,自以為對生命有益處的操作,往往潛藏著不可預知的未來。當你瞭...
評分揭開寄生蟲和他們宿主們的故事 (轉)據美國《探索》雜誌報道,一談到“僵屍動物”,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科幻大片中的情景,事實上,確實有大量寄生蟲可以控製毛蟲、蟑螂、螃蟹,甚至人類的大腦,導緻自身免疫性神經精神障礙及精神分裂癥、性行為改變等。 許多情形下,科學傢並不...
圖書標籤:
Survival of the Sickest LP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