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誌添,香港中文大學宗教係榮譽文學士、神道學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係主任、教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道教與民間宗教》、《宗教研究與詮釋學》、《香港道教》(閤著)、《香港道堂科儀曆史與傳承》(閤著),編著有《宗教的衝突與和平》、《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Interpretation of Hope in Chinese Religions and Christianity等。在T’oung Pao、China Quarterly、Asia Major、Numen、《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颱灣宗教研究》等國際著名中國研究期刊,發錶道教學術研究論文數十篇。
李靜,復旦大學中文係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道教與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發錶《廣東道教碑刻中的經濟史料(水利篇)》、《〈上清洞真智慧觀身大戒文〉産生年代新議》、《〈上清源統經目注序〉作者新議》、《〈許長史舊館壇碑〉略考》等論文。
一部地域性道教碑刻文獻的權威匯編
香港與內地學術閤作的典範之作
國傢古籍整理齣版經費資助項目
《廣州府道教廟宇碑刻集釋》,以清阮元主修的道光《廣東通誌》的廣州府地理範圍為準,搜集瞭從宋、明而迄清末(截止到1911年),在廣州府屬及其十三個縣境內的282通與道教廟宇的曆史活動有關的碑刻文獻。十三個縣包括廣州府屬的南海縣、番禺縣,以及順德縣、東莞縣、從化縣、增城縣、新會縣、香山縣、三水縣、新寜縣、清遠縣、新安縣、花縣等。282通碑刻分屬上述州縣範圍內的121座道教廟宇,諸廟所奉神祇涉及三清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官大帝(天、地、水三官)、太上老君、北方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北帝)、鬥姆元君、呂祖純陽孚佑帝君、天妃娘娘、梓橦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城隍神、東嶽大帝、五顯靈官華光大帝、正一教祖張天師、醫靈大帝、康公元帥、趙公元帥等。
本書所輯282通碑刻文獻中,有104通是作者通過實地訪查48座道教廟宇而抄錄獲得的,從未公布過,占瞭本書收錄碑文總數的37%;其餘的文獻則是從《道藏》及不同時期的各種金石誌、地方誌、文集等原始文獻中輯齣來的。本書是對廣州府道教廟宇相關碑刻文獻的一個完全搜集,該項工作史無前例,為道教學術研究提供瞭極其有用的珍貴數據和嶄新的研究方法。
研究背景與學術意義
重視碑刻材料,是陳垣先生(1880—1971)在推動道教史研究工作上遺留給學者最重要的方法啓示。陳垣編纂的《道傢金石略》收入一韆五百篇與曆代道教有關的碑刻文獻,大大影響瞭當代中外學者研究道教史的方法。
2000年夏天,作者黎誌添教授到訪法國巴黎遠東學院做學術交流。當時施舟人教授(Kristofer Schipper)正在巴黎主持一項由荷蘭萊頓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學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多方閤作的“聖城北京”研究計劃。此計劃尤使作者深受啓發的地方是,由施舟人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輯成瞭包括145篇碑刻的《北京東嶽廟碑刻目錄》,時間跨度從元明至民國,長達606年,東嶽廟曆史的研究工作由此充分建立在非常真實、具體和有說服力的碑刻數據的基礎之上。大量碑文內容可以大大填補正史、誌書之缺,為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與製度提供瞭珍貴的第一手史料。另外,黎誌添先生曾研究廣州元妙觀,當時的研究成果正是建立在收集到的有關廣州元妙觀曆代重修的碑記文獻基礎之上。
綜閤前人學者在道教史研究上對碑刻材料的利用和重視以及自己的研究心得,黎誌添教授認為,若要進一步推進廣東地區道教史的學術研究工作,就必須先要全麵地整理和輯成一部與廣東道教曆史有關的道教碑刻文獻匯集。於是,2006年初,黎誌添教授正式啓動瞭由其主持,並有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遊子安博士、吳真教授和廣州中山大學鍾東教授共同參與和閤作的廣東道教碑刻研究計劃。最初的研究計劃擬涵蓋廣東全省的大凡涉及道教宮觀、道教建築、道教神像、廟宇重修、開光、道教儀式活動、道士生平活動、道教曆史等內容的曆代碑刻文獻。然而,經過大約三年時間,由於種種研究上的睏難和相繼的人事變動,“廣東道教碑刻研究計劃”停頓瞭一段短時間。2009年夏季,黎誌添教授獲得香港特彆行政區研究局研究資助經費的支持,於是重新啓動在停滯中的研究計劃。同時,新的研究項目聘請瞭復旦大學李靜博士以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身份協助作者繼續進行這項工作。同時,作者放棄瞭原來擬定的廣泛範圍,決定集中落實到“廣州府縣”(以清阮元主修的道光《廣東通誌》中的廣州府地理範圍為準)的道教碑刻的範圍之內。經過多年的采訪、找尋、拍攝、抄錄、標點、校勘、考釋等工作,作者於2012年完成全部工作。
推動道教地域文化研究,屬於當前國際道教學界比較熱衷的領域。國外學者以其獨特的視角提供瞭新的學術生長點,捷足先登,足以昭示來者。黎誌添教授等中國學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學術新動嚮,見賢思齊,先在自己比較熟悉的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領域編輯一部地方道教廟宇文獻,對於以後類似的工作具有很好的示範作用。
同時,這個項目是香港學者主動發起,內地學者應邀參與的一個閤作項目,成績斐然,既顯示瞭香港學者對根源文化的興趣和追索,也體現瞭兩地學術界加強學術聯絡和閤作的積極動嚮,是一次兩地學術交流的成功典範。
專傢薦辭
本書是一部程功巨大且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基本文獻校釋著作。本書匯聚瞭明清時期廣州府屬及十三縣境內的道教碑刻282通,時間上自宋元,下迄清季。文獻采錄包括地方誌書和曆代文集,也較充分地參取瞭最近幾十年廣東文物研究的積纍,而更重要的則是曾很廣泛地調查瞭此區域中的現存道教碑石保存情況。其中據原碑校錄者多達110通,達全書錄碑之37%,多為首次刊布,堪稱難得。這些碑刻是研究地方文化、道教信仰以及基層組織的極其珍貴的記錄,可供研究的綫索極其豐富,如玄武信仰在明代以後浸潤南方社會的情況,關帝和媽祖信仰的遷變痕跡,民間信仰如康公、張王爺等廟宇的盛行情況,也提供瞭民間社會由傢族、社團、行會以及官員、鄉紳組成的基層勢力在道教信仰方麵的組織協調、維護重建以及廟産管理等方麵所起的作用。從本書可以見到道教信仰在地方社會的強大生命力。——陳尚君教授(復旦大學中文係)
此書匯集廣州地區宋元明清道教廟宇碑刻文獻於一爐,不僅收羅宏富,體例閤理,而且考釋詳實,校勘審慎,於碑刻之信息,廟宇之背景,碑文之內容,作者之身份,均有明晰考述評釋。一編在手,則數百年來廣州道教發展之曆程,煥然在目。舉凡廣州近古之宗教製度、經濟水平、社會結構、思想信仰,無所不包。此書於道教科儀建築、神祗信仰原生態之保留,極具學術價值,然其所包容之豐富內涵,豈僅隻宗教學一端。於此間,治史學者可得舊聞遺珍,治文學者可玩華詞麗句,治金石學者可考刊刻規繩,治民俗學者可窺文化風俗。至於碑文所示之民間信仰組織之活動,於今日之小區建設、慈善活動仍具有啓示意義。而於宋元明清之文獻輯佚,尤有助檢索參考,功莫大焉。 ——周裕鍇教授(四川大學中文係)
區域道教數據的整理和研究是當今國內外道教研究的潮流。本書具有這樣一些顯著特點:一是作者既注重對傳世文獻的窮搜博覽,也注重對宗教場所的實地踏勘,因而對廣州地區道教碑刻數據進行瞭迄今為止最為全麵的搜集和最為詳盡的整理校勘;二是其編纂方法的創新,本書以廟為綱,以廟係碑,因而更能完整地反映齣廣州地區道教近韆年來一種真實的、活動著的曆史場景;三是對碑文本身的介紹和研究體現瞭深厚的學養。本書作者既長期研究《道藏》經典,也長期研究廣州道教史,因而能將碑文所蘊含的曆史價值和學術價值準確地抉發齣來。我相信本書的齣版, 將為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參照,亦將使廣州道教的研究在一種更高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王承文教授(中山大學曆史係)
學術貢獻
輯錄之外,本書的重要工作尚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麵:一、一律注明所收錄的每通碑刻的碑文來源(原碑抄錄或原始文獻)、廟宇存址之所在位置,以及碑刻文獻的碑額、撰碑人、書丹人、篆額人、立石人等信息。二、對全部121座道教廟宇的曆史演變進行瞭研究,並統一在所屬的碑文之前加上“廟宇介紹”部分,言簡意賅地說明每一座道教廟宇的曆史沿革、神壇和神像的布置,以及與道教傳統有關的信息。三、對碑文進行瞭標點、校勘和注釋,注釋涵蓋典故、名物、曆史、鄉村社會和祭祀生活等。四、編瞭八個附錶和一個名詞索引,附錶涉及分彆按照碑刻的年份、碑題筆劃編排、撰碑者筆劃編排、碑刻總序號的四種碑刻目錄,以及廟宇名稱、現存廟宇位置、現存碑刻等。五、收錄瞭包含地圖、廟圖、碑圖三方麵的190幅左右的彩圖。
本書是一部有關廣東道教曆史的道教碑刻文獻匯集及其考釋的著作,對研究廣東乃至全國的道教曆史具有的非凡意義。
讀者對象
第一,對中國宗教史(包括道教及民間廟宇)及地方社會史有興趣的學者。根據本書豐富的碑刻材料,學者能夠以新的材料和新的視野瞭解道教和廟宇在中國地方社會的存在狀況、發展和影響。
第二,對研究廣州曆史有興趣的讀者,特彆是想要瞭解廣州從宋到清的道教發展及其與地方廟宇的關係的讀者。
第三,對傳統中國廟宇信仰有興趣的一般讀者。本書在所屬的碑刻文之前加上“廟宇介紹”的部分,言簡意賅地說明每一座道教廟宇的曆史沿革、神壇和神像的布置。這些介紹都是過去宗教碑刻文集所缺乏的,但對一般讀者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曆史補充資料。
上架建議
1、宗教文獻
2、古籍整理
3、地方文獻
發表於2024-11-05
廣州府道教廟宇碑刻集釋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道教史 道教 黎誌添 廣州 碑刻 清代 文獻學 宗教
可惜仍然不全。
評分可惜仍然不全。
評分可惜仍然不全。
評分可惜仍然不全。
評分可惜仍然不全。
廣州府道教廟宇碑刻集釋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