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 001
導 言 / 001
三螺鏇思想的起源 / 002
什麼是“三螺鏇” / 003
三螺鏇的主要論點 / 003
三螺鏇的組織原則 / 004
三螺鏇的形成與發展 / 006
走嚮三螺鏇社會:殊途同歸 / 008
三螺鏇模式研究的最新進展 / 015
本書內容介紹 / 023
第一部分 三螺鏇的基本理論
第一章 三螺鏇:大學—産業—政府互動創新 / 029
大學的轉變 / 030
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創新悖論 / 032
從兩者互動到三方相互作用 / 033
起其他機構範疇的作用 / 036
機構範疇的共同進化 / 036
非綫性網狀創新模型 / 038
超越綫性模式 / 040
相互作用創新模式 / 043
三螺鏇動力 / 045
三螺鏇場相互作用模型 / 046
三螺鏇循環 / 049
創新的創新 / 052
第二章 創業型大學 / 056
在三螺鏇中的創業 / 058
大學創業主義的先驅 / 060
第二次大學革命 / 061
大學創業的普遍化 / 062
大學創業的閤法化 / 063
作為三螺鏇推進器的創業型大學 / 064
創業型大學的起源分析:多價的知識 / 066
大學—産業關係的發展 / 067
大學的轉變和連續性 / 070
處於過渡階段的創業型大學 / 071
處於成熟階段的創業型大學 / 072
美國模式:大學創業活動作為研究的延伸 / 073
歐洲模式: 大學創業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延伸 / 075
瑞典大學創業活動的齣現 / 077
歐洲其他國傢的發展狀況 / 078
巴西的創業型大學 / 079
大學作用的增強 / 080
創造大學創業文化 / 082
創業型大學的標準 / 084
結論 / 084
第三章 在三螺鏇中公司的進化 / 086
以知識為基礎的公司形成與發展的條件 / 087
公司的進化 / 088
三螺鏇公司的齣現 / 091
在公司裏的政府(Etzkowitz 等,1998) / 094
研究導嚮型公司 / 095
市場導嚮型公司 / 096
鼓勵平衡兩種導嚮的公司 / 097
“兩條生命”的人 / 098
在公司裏的大學:企業的教育功能 / 099
在大學裏的公司:作為準公司的研究小組 / 100
在三螺鏇中的公司 / 102
在公司中的三螺鏇 / 104
第四章 政府的最適作用 / 107
政府的最適作用 / 108
直接創新政策 / 110
間接創新政策 / 111
戰時三螺鏇 / 112
和平時期研發範式的齣現 / 113
政府—大學關係 / 113
政府—産業關係 / 114
從研發擴展到公共風險投資:SBIR 項目 / 114
政府在研發資助中的作用 / 116
産業政策 / 117
公共/ 私人夥伴關係 / 118
“自下而上計劃體係”的齣現 / 120
權力的下放 / 120
超越社團:後集體主義社會 / 122
公民社會與三螺鏇 / 123
第二部分 三螺鏇的運行環境
第五章 再造風險資本 / 127
風險資本的起源與發展 / 129
私人風險資本 / 131
私人風險資本中“規模”與“範圍”兩難睏境 / 133
公共風險資本 / 134
在“高政府”社會裏的公共風險資本 / 136
在“低政府”社會裏的公共風險資本 / 137
根據組織來源劃分風險資本類型 / 139
風險資本周期 / 145
反周期風險資本 / 146
再創風險資本 / 147
第六章 創造三螺鏇區域 / 149
區域空間及其要素 / 150
走嚮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型區域 / 152
三螺鏇空間(Triple Helix Space) / 152
三螺鏇空間和以科學為基礎的經濟發展 / 159
區域創新組織者(Regional Innovation Organizer,RIO) / 160
三螺鏇區域(Triple Helix Region) / 165
創造三螺鏇區域 / 167
第七章 創新的孵化 / 171
創新的孵化 / 172
孵化器的起源與發展 / 173
孵化的現狀 / 176
現代孵化器模式 / 179
孵化與創業型大學 / 179
孵化的要素和標準 / 180
聯網孵化 / 182
聯網的私人孵化器 / 183
有組織的技術轉移 / 185
世界創新網絡組織(WIN) / 186
孵化器的孵化器 / 189
在三螺鏇中的孵化 / 189
從教學實驗室到教學孵化器 / 191
第八章 三螺鏇技術極 / 192
創新發動者的會聚 / 193
産業集群:單螺鏇—雙螺鏇—三螺鏇 / 194
技術轉移辦公室的齣現(Devrim & Etzkowitz,2005) / 195
作為“創新係統集成者”的技術轉移辦公室 / 197
組織大學—産業谘詢之間的關係 / 199
科技園的誕生與發展 / 200
技術極(Technopoles) / 201
研究中心的産生 / 202
把前嚮綫性模式因素引入科技園 / 206
建立逆嚮綫性模式科技園 / 207
消除科技園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 209
科技園大學 / 211
三螺鏇的園林景色 / 212
第三部分 三螺鏇的實踐探索
第九章 無盡的轉變 / 217
創新模式的變化———突破邊界架金橋 / 218
科學的自主性 / 219
二戰的無縫網絡 / 220
無盡的前沿 / 221
知識資本化:科學知識生産的新動力 / 222
交叉學科的綜閤 / 224
科學的未來閤法性 / 225
輔助綫性模式 / 226
無盡的轉變:超越無盡的前沿 / 227
對三螺鏇實踐活動的建議 / 228
第十章 校園內外的大學技術轉移: OTL 和StartX / 231
本章研究方法 / 233
斯坦福大學學術創業的起源 / 234
斯坦福技術轉移的形式化 / 238
當心缺口:發明人的介入 / 241
浮士德交易: 非正式地填補技術轉移組織缺口 / 242
Google IPO:尚待挖掘的潛力 / 245
StartX:係統地填補創業支持的缺口 / 248
提升遊戲水平 / 251
第十一章 危險中的矽榖:全球創新偶像的可持續性質疑 / 254
矽榖:不斷發展的創新/ 創業型區域 / 255
起源階段———並非隻源於瓜果飄香的綠地 / 257
聚閤階段———産業集群和區域發展 / 262
擴張階段———從創新生態體係擴大到“行星體係” / 266
全盛階段———多産業集群全方位發展 / 272
復興階段———走嚮可持續的區域發展 / 273
全球創新/ 創業偶像的可持續性質疑 / 274
矽榖創新/ 創業成功是全球普適模式還是局部獨特異象? / 278
參考文獻 / 283
緻 謝 / 299
譯者的話 / 301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