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 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下放农村和作为知青插队前后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诗歌随笔小说多部。作品包括:《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世界何以辽阔》、《安放》、《一直向北》、《上课记》、《上课记2》等。
发生在1966年的故事。日常市井中普通的人们,在那特殊一年里,日复一日的懵懂和不宁。王小妮用她从容的文字、含蓄的方式,还原那一年中,北方城乡间各不相同的人心冷暖。触碰了突然事变的降临带给平凡人们的影响,故事简单而蕴藏的情感深远。
他们的故事绝非特殊,而是普通又普遍的。这些普通人,从事各种行当,背负各种历史,在这个人人自危之年的某个临界点,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身不由己的改变——这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生死抉择,而是灰色地带的沉浮明灭,人性的斑斓底色由此彰显。
为什么是1966——既不是1965、也不是1967?我猜,也许是因为,一切事物在陷入崩坏的过程中,总有一个临界点,某一刻、某一时、某一年。在界限之前,犹可挣扎;在界限之后,只有随波逐流,载浮载沉,生死问天。1966,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界限吧。 王小妮的这本书共有11部短篇小说...
评分《1966年》是诗人王小妮最新出版的小说集,如题所示,写的是1966年的故事。1966年,你我都知道的,是文革开始的日子。关于文革的书写其实不少,但很少有具体而微的细节描述,不是分析功过,就是批判式论文,或者感情丰富如涛如浪的控诉。 冯骥才写过一本《一百个人的十年》,...
评分作为80后的我来说,提到1966年,并没有什么印象。而对于爸爸来说,1966年是在他的记忆里是一个里程。1966年,改变了中国一代人的未来的方向。 《1966年》作者王小妮,著名诗人、作家。《1966年》,用11个最平凡的小故事讲述着那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端。那时的生活...
评分首先,我想说说这本书的设计,外包装全黑,把外包装揭开,里面是全红的封面,我对这个设计是由衷的佩服的,就这一黑一红的设计,就诠释了本书的所有旨意。首先映入眼帘的全黑,仿佛是罩在那个特殊年代上的一块遮羞布,是啊,在无边的黑暗里,就是发生了什么,我们也看不见...
评分首先,我想说说这本书的设计,外包装全黑,把外包装揭开,里面是全红的封面,我对这个设计是由衷的佩服的,就这一黑一红的设计,就诠释了本书的所有旨意。首先映入眼帘的全黑,仿佛是罩在那个特殊年代上的一块遮羞布,是啊,在无边的黑暗里,就是发生了什么,我们也看不见...
作者也没有想到自己笔下的阴霾在有生之年竟然会回到自己身上 可笑 二十一世纪可没过几天好日子呢
评分吃完饭在客厅看书,看到一半娘叫我看电视。抬头一看,屏幕里的插科打诨简直是光怪陆离的另一个世界。这50年啊。
评分这本书是几年前现当代文学课上老师推荐的,当时印象深刻,可能作者自己也没想到历史循环了吧,可能现当代老师也没有想到他不会再推荐这本书了吧。
评分关乎文革。十个短篇都是用普通的市民村民,或尚未被揪出的黑五类子女等的视角来讲述,几乎没有任何暴力的描写,却通篇都笼罩在一种山雨欲来的恐惧中。我总担心人物会在下一页死去或被残酷折磨,但没有,但总会有。这小说真是诗人的手笔。王小妮是长春人,也提到了长春围城。小说是诗化的东北话,能闻到方言味,但不故意用方言。她的文字已经被诗洗礼的空灵干净了。
评分以1966年这一时间横断面为节点,透过普通个体的生活化视角,反映文革带来的社会动荡与变迁。作者笔法疏淡轻盈,然而这种举重若轻的背后,却是一个个个体、一个个家庭生命中无法承受之恐惧与伤痛。我读到过的关于文革的最好文学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