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之水,曾在《讀書》雜誌工作十年,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名物研究,著有《詩經名物新證》《先秦詩文史》《曾有西風半點香》《奢華之色》等專著多部,其文“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學”(金剋木先生語),“帶給讀者的是科學的清醒,是詩意的搖曳”(孫機先生語)。
《香識》匯集瞭作者以“宋代香事”為主題的文章9篇,涉及香具、焚香方式、製香、香料來源以及中外交流等諸多方麵。全書共9萬字,295幅彩色圖片。
①棔柿樓集(揚之水作品係列)共十二捲。捲一《詩經名物新證》,捲二《唐宋傢具尋微》,捲三《香識》,捲四《宋代花瓶》,捲五《從孩兒詩到百子圖》,捲六《兩宋茶事》,捲七《物中看畫》,捲八《藏身於物的風俗故事》,捲九《中國古代金銀首飾》,捲十《中國古代金銀器》,捲十一《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捲十二《桑奇三塔》。
②研究方法創新:作者運用“名物新證”的方法,通過文獻記載的典章製度和和著名曆史人物的活動來討論宋代貴族和士大夫生活中的具體細節,輔之以當時人的詩詞,並用考古資料加以印證,資料十分豐富。
③“散文式”學術文章,可讀性強:作者本人是散文高手,兼之古詩文功底深厚,每篇研究文章都能將繁瑣的研究推理過程娓娓交代清楚,又不失行文的優美,既保證瞭學術研究的精細,又十分貼近讀者。
④贈品:揚之水親筆手書十二篇蠅頭小楷,宣紙仿真印刷,隨書贈送。
⑤裝幀設計精美:由寜成春親自捉刀設計,古典精緻,有宋人雅韻。
和西方“聞香識女人”的風雅一樣,中國人流傳幾韆年的對於“香”的喜好和研究的確值得大書特書一筆。當然,前者是流動的液體,秉性浪漫而灑脫,而中國人的香事多與隱匿、禪意、暗晦、沉穩、內斂等品性有關,講究君子謙謙之風,幽淡古雅之處,格外有生活的慢節奏和大哲思。 中國...
評分 評分一直以來,香氣與美色、佳肴一樣,是直接訴諸於感官的好東西。因其美好,便與宗教大有勾連,在中國,儒、道、釋皆在儀禮中用香。《尚書》載:“至治馨香,感於神明”,將裊裊香氣視為與神明溝通的工具。《維摩詰經》裏描繪瞭眾香國裏的“香積”佛土,此地的亭颱樓閣、花草樹木...
評分作為一個少小就浸淫在詩詞歌賦且在古城長大的人,總是喜歡在一切古老的物件上去尋覓過去的時光。 雖然這本書下載在電腦裏差不多已經一年瞭。但昨天晚上纔翻齣來讀。 對於現在這批青年讀者,揚之水算是個小眾的作者,之前讀過她的其他幾本作品《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終...
評分我原本是覺得好玩纔從圖書館的書架上拿下來翻翻。沒想到文風是這樣的。。。這本書在我們學校工學閱覽室。 除此以外,的確是本有趣的書。講香之前先把點香,存香的器具介紹瞭一遍。各種材質、造型,各種使用場景和流行風格。最後纔講到香本身。 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它講古人的香...
不為學問而開捲,有懵懂處亦不求甚解。隻是很悠遊的,閑庭信步地讀,秉燭夜遊地讀。也是在物我的靈犀之中尋一些豁然開朗的片刻罷。
评分內容、插圖、印刷、裝幀無一不妙
评分“沉水一銖銷永晝 ,蠹書數葉伴殘更”,後世傳頌的宋時風雅,於當時的士人,不過是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
评分正如我對人生翻盤機會的敏銳捕捉,2年前即本能地意識到對這本質感、功底與情韻俱佳的書的遇見會是我讀者生涯的重要轉摺點。如今終得平心捧手閱畢,恍然如風穿竹下,心緒如蜜煉流沉。
评分專業 但是文集 散 作索引備後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