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诞琦,上海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国际发展方向)在读硕士。自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后,曾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波士顿分行担任宏观经济的政策研究工作。这本小书是工作之余的一百多个周末,旅行、采访、阅读、写作的结果。
从菲茨杰拉德、冯·诺伊曼、艾伦·图灵、乔治·凯南到约翰·纳什
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一群照亮人类历史的天才,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一个中国女孩进入普林斯顿,用详实的档案与第一手采访资料,铺写出他们挣脱束缚、追寻内心自由与价值的动人故事。
写作靠的大半是坚持和耐心。在大学毕业后,人所作的选择往往更重要。我很高兴你的书快出版了。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Peter Hessler 彼得·海斯勒 (作家、纽约客记者,著有《江城》、《甲骨》、《寻路中国》)
离开普大已很久,但校园常萦绕在我心头。优雅的环境,杰出的师友,高尚的人格和学术精神使我深得教益, 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本书作者是普大的后起之秀,以清新平朴的文笔描述莘莘学子中的数位。我忝列其间,深感荣幸和惶恐。望作者继续创作,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大校友的人生。
—— 许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这本书的文风活泼、清晰、易读,是对书中所采访和研究的人物的忠实呈现。作者努力让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我很高兴能成为采访对象之一,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普林斯顿著名学者和校友的文章。
——Paula Chow 宝拉·邹(普林斯顿大学戴维斯国际学生中心Davis International Center创始人)
在普林斯顿我交了许多患难知己,我的意思是,在我穷困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替我付饭钱。有三四年的时间我每天饭钱不超过三美元。为了度日我常常只吃麦片。所以我十分感激那些永远支持着我的室友和好朋友们……谁知道当初普林斯顿招生办为什么会看上我。但是我很高兴他们录取了我。我汲取了这所学校的所有精髓。
——Christina Gelsone克里斯蒂娜•吉尔森(美国大苹果马戏团小丑)
我在普林斯顿度过的岁月是生命中珍贵的一部分,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回到当年:那些由睿智的教授所主持的小研讨会、惊喜地发现班上有比我更聪明的学生、在横穿校园的静谧小道上散步、还有我的初恋……
——Alan Lightman 艾伦·莱特曼(作家、天体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大学科学写作项目创始人)
在意大利的大学,学生被放在最末位,学生要见教授非常困难。所以对我来说普林斯顿好极了,教授敞开大门,待学生如朋友。这些源源不断的智性资源是普林斯顿给我的最珍贵礼物。
——Giovanni Olivei 乔万尼·奥利维(美国联邦储蓄所波士顿分行副主席)
我要通过传记钻进采访对象的皮肤。
——A. Scott Berg 斯科特•伯格(普利策奖(传记类)得主、所著传记包括飞行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好莱坞巨星凯瑟琳•赫本等)
如果你足够关心这世界,世界将展示给你那些文学性的瞬间。在那个瞬间,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
——Michael Lewis迈克尔•刘易斯 (作家、著名金融记者、《名利场》杂志编辑,著有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牌》、《弱点》、《点球成金》等)
第一次发现对一本书想说的再精炼删减,也塞不进短评里了。于是索性多啰嗦几句,写到长评的地方吧。 玑衡是个特别善于吸收和重组材料的作者。如果稍微熟悉那些被她写到的人物,就会发现她所选取的素材应该都是真实有据的。但同时也就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材料在它们原有的位置上,...
评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写得挺好的。 其中好些章节看得人很过瘾,我喜欢写图灵和冯诺依曼的《面对面的办公室》这一节,也喜欢写乔治凯南的《一封长电报》,《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这篇写得也很好看,不过最最喜欢的还是那篇《克里斯蒂娜的头发》,它让我想起春晚的一个节目,我沉...
评分这本书上线的时候玑衡自己写了一篇跋,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作者后来有修订): 「我永远记得,2010年五月的周末,普林斯顿美术馆的刘馆员(Cary Liu)带我去地下仓库看库藏。离故国千里之外,一个中国人把几十幅艾略特捐赠的书法一一挂在另一个中国人面前:王羲之、黄庭坚、赵孟...
评分这本叫做《自由的老虎》的书的作者沈诞琦是一位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留学生。虽然在此前他没有出版过一本书 ,是以一篇叫做《波士顿人》的文章而著称于世,在这个文章每天车载斗量的海量产生并且不会给世界留下多少痕迹的时代,作者写作方面的影响力应该说是让人羡慕的,但...
典型的进了象牙塔然后默默地把门关上,自己拒绝外面的世界然后高高在上的炫耀自己的地位作为谈资,可是学术成就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同学你长得这么丑人品还那么差不仅拿自己的学生的死做栗子而且作为TA还不好好给同学回答问题你的professor都知道么?
评分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打五颗星的书。对于才华和勤奋兼备的人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可以指摘。如果批判只是来自价值观的差异甚至没名目的恶意,反对之声便一点也不理直气壮。《波士顿人》另当讨论,这本书的文章是非常私人性质的写作,尤其令我共鸣的是,她描绘了一条如何从喜欢和尊敬的人那里出发去认识世界的成长道路。
评分对待平庸的书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评论,让它淹没于书海,觉得大多是可看可不看的随笔文章,文笔水平类似三联那套新知文库,选材或许有点儿意思,但是内容真能写的很有意思的还需要读者精挑细选,大致如此。
评分消费文化与历史的波士顿人。这本书里没有《十二月党人》一篇,呵呵。
评分迫害從不缺席,它只是...閉關了一陣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