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
一九七一年生於颱北。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大學時代開始在電颱引介經典搖滾樂。曾與社團同學閤編《1975-1993颱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編纂《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麯二十年紀念冊》。與友人閤著《在颱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閤譯《藍儂迴憶》,統籌編輯《1975-2005颱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
林夕、詹宏誌、詹偉雄一緻推薦
聶永真設計 × 限量特殊車縫裝幀 × 10.5X15cm迷你收藏開本
17樣物件、30幀照片
馬世芳以物件收藏音樂,重現它們的秘密與盛世傳奇
兩岸三地資深樂評傢馬世芳睽違四年之作
挑戰全新音樂類型書寫
示範流行搖滾樂盛世的樂迷態度
把「聽歌」從一樁殺時間的消遣,變成一件自我啟濛的任務,馬世芳是華人世界第一人。──詹偉雄
《歌物件》分為兩輯:輯一「經典物件」中暢談十四件縱橫音樂史上的音樂物件。從保羅麥卡尼「麯目單」、巴布迪倫的「口琴架」、平剋弗洛伊的「飛豬」、HMV標誌上的「名犬」、LP唱片上的「蜘蛛」……這些「歌物件」守著它們的秘密,全在作者馬世芳筆下逐一解謎;輯二「私藏物件」,則娓娓道齣馬世芳自己學樂器與未竟的玩團夢中,懷念彷彿漫長得看不到盡頭的青春期,直到那一刻纔真正結束……。
作者馬世芳透露,每一則物件透過傳奇的烘托,成就不可思議的故事畫麵,甚至化身「聖物」。《歌物件》要寫的,其實是那些「聖徒」的故事。全書融入真情至性的文采、豐富的樂史知識,說著一段又一段彷彿身歷音樂現場的「魔術時刻」,讓我們像是瞬間被擲入平行宇宙的另一個空間裡,見證音樂盛世發展的過程。
裝幀說明:
本書邀請國際金獎設計師聶永真設計,聶永真發想自六○年代期許世界和平、啟濛無數音樂人與樂迷的「和平記號」,正是作者馬世芳在全書中第一個分享的「歌物件」。聶永真將和平記號車縫在厚磅書衣紙上,壓縫跨過書名、作者名。因為一本一本車縫加工流程費工耗時,此版本限量發行,成為樂迷們忍不住蒐藏的「歌物件」。
馬世芳
一九七一年生於颱北。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大學時代開始在電颱引介經典搖滾樂。曾與社團同學閤編《1975-1993颱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編纂《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麯二十年紀念冊》。與友人閤著《在颱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閤譯《藍儂迴憶》,統籌編輯《1975-2005颱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
代序:少年藍儂的臥房
這題目很難迴答,但若硬要我選一首最喜歡的披頭(Beatles)的歌,很可能是一九六六年的〈永遠的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打從十五歲初識披頭,這首歌我應該聽瞭不隻一韆遍,它的每一句吐納、每一粒音符、每一道聲效,都跟自己的掌紋一樣熟悉。然而有一句歌詞,始終搞不大明白:
Nothing is real, and nothing to get hung about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高中時在校刊寫披頭分析文章,遇到這一句便卡住瞭。查字典,hang about似乎可以和hang around互通,那就姑且理解成「那裡沒有什麼值得流連」吧。但明明整首歌都是以利物浦「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作為精神原鄉的象徵啊,這麼解釋總覺得怪怪的。
直到那天在「草莓園」門口,聽一位帶團導遊的計程車運將解說,我纔知道那句歌詞的意思就像字麵上說的:「犯不上吊死的罪」──約翰藍儂(John Lennon)小時候常常跟玩伴爬牆跑到「草莓園」的庭院去玩,屢被撫養他的姨媽咪咪(Mimi)責罵。小藍儂則迴嘴道:「唉唷咪咪,他們不會因為這樣就把你吊死的啦!」
那天早上,當我走到「草莓園」著名的紅漆花式鑄鐵門前,那兒並沒有別的遊客。我在照片上看過那扇門無數次,在腦中想像過無數次親訪此地的場景,但我終究是來晚瞭──二○一一年五月,「草莓園」拆下瞭那對百年歷史的鑄鐵大門,換上全新的複製品。管理者說:「鐵門老舊不堪,壽數已盡。」然而許多人懷疑他們真正的意圖是要賣掉那兩扇門。此舉惹來利物浦市民和全球披頭迷的怒火,就算要夷平倫敦塔、改建成觀光飯店,也未必能引起更大的抗議聲浪。不過,新門終究取代瞭老門。至少到現在為止,老門還妥妥地躺在倉庫裡,並沒有被賣掉。或許哪天它會供在某個博物館──最閤適的去處莫過於利物浦觀光勝地「披頭故事館」(The Beatles Story),反正館裡本來就有一景是「草莓園」大門複製品,不如就讓它留在藍儂的故鄉吧。
我必須說,新門做得很不錯,再過幾年雨淋日曬,味道應該會更對。纔短短一年,鐵門已經佈滿世界各地歌迷的塗鴉,和牆上層層疊疊的塗鴉連成一氣。我站著看瞭很久,然後伸齣手,輕撫古老門柱上紅底白字的STRAWBERRY FIELD字樣。這一天我等瞭二十五年。
「草莓園」在利物浦市郊的伍爾頓,十九世紀曾是種草莓的農場(鑄鐵門頂緣的裝飾,正是一顆顆的草莓),一九三四年慈善機構救世軍(Salvation Army)買下這塊地,蓋起瞭育幼院。藍儂少年時代的傢,就在「草莓園」隔鄰的街區,每逢節日,救世軍樂隊的演奏聲傳過來,小藍儂就會興奮地跳上蹦下,要姨媽趕緊帶他去看熱鬧。
一九六六年,披頭狂潮早已橫掃全球,然而夢想成真的代價,是連續幾年精神和體力的徹底透支。藍儂對一切失控與瘋狂感到幻滅,麵對可厭的現實、擱淺的婚姻,他一頭栽進大麻和迷幻藥的世界,寫下瞭〈永遠的草莓園〉:那童年玩耍的庭園,在意識流的告白中化為夢境深處的原鄉。歌裡提到的那棵樹,則象徵藍儂成長過程的矛盾和糾結:
No one I think is in my tree
I mean it must be high or low
藍儂多年後解釋這首歌:「我一輩子都跟別人不一樣......我太害羞、沒自信。我想說的是:似乎沒有人跟我一樣屌,所以我要嘛是個瘋子,要嘛就是天纔。」
那棵樹,據考證,最可能的靈感來自藍儂兒時故居後院的一棵榆樹。藍儂的姨丈替他蓋瞭一間樹屋,小藍儂常常躲在枝繁葉茂的樹上消磨光陰,畫畫、寫詩,從樹上一眼就能望盡「草莓園」的庭院。那株榆樹在七○年代末罹病枯死,僅存的一叢枝葉,如今陳列在「披頭故事館」供人瞻仰。
「草莓園」育幼院二○○五年正式關閉。鑄鐵大門深鎖,通往庭園的道路蔓草蕪生。作為利物浦最著名的景點,它其實一眼也就看完瞭。我在那兒待瞭半小時,專營「披頭觀光半日遊」的計程車、廂型車前前後後載來五批遊客,他們下車,聽司機兼導遊比劃講解,拍照留念,然後上車趕赴下一站,總共停留不過五分鐘。我不禁慶幸自己選擇「單人自助徒步行程」,每一站愛留多久就留多久。
離開「草莓園」,彎迴曼洛夫大道,五分鐘腳程,便是藍儂少年時代的故居。你會先路經一道斑馬線,那裡曾是悲劇的場景: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五日,藍儂的母親茱莉亞在過馬路時被車撞死,當時藍儂十七歲。他後來說:我失去母親兩次,第一次是她放棄撫養我,第二次是她的死──藍儂的父母很早就分開瞭,大戰正酣,母親無力照顧藍儂,隻好把他交給姐姐撫養。母親的死是藍儂一生的痛,他在一九七○年那首〈媽媽〉(Mother)曾經痛切呼喊:
媽媽,你擁有過我,我卻不曾擁有你
我想要你,你卻不想要我
於是我隻能跟你說:
再見,再見......
藍儂從他二樓臥房的窗戶,便能望見母親倒臥血泊的傷心地。曼洛夫大道二五一號,那是他從五歲住到二十三歲的傢。我在那幢房子外麵駐足,冷雨淅淅落下。院門深鎖,閒人免進,隻有透過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預約導覽,纔能進去參觀──二○○二年,老房子差點兒被拆,藍儂遺孀小野洋子齣麵以十五萬英鎊買下產權,復原藍儂少年時代的裝潢細節,再把房子捐贈給國民信託,以保永續管理。
一輛觀光計程車載著一對貌似南歐血統的母子來訪,司機用簡單的英語配閤誇張的手勢說故事:前些年有一天,一個人來敲門,主人打開大門,那人直直走上二樓,踏進藍儂睡過的臥房,躺在那張床上,然後開始哭。你知道他是誰嗎?巴布迪倫(Bob Dylan)!
唉,那故事太誇張瞭。真實情形是這樣的:二○○九年五月迪倫在英國巡演,透過經紀人聯繫國民信託,希望能安排參加藍儂故居導覽。管理單位受寵若驚,他們從來沒接待過這麼大牌的巨星。他們讓迪倫參加下午梯次的導覽團,他細細翻看瞭紀念相冊,並在藍儂臥房流連良久。據說,那天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人認齣身邊這個老頭就是迪倫。
我在門外張望二樓藍儂臥房的窗戶,浮想聯翩。冒著一陣一陣的冷雨,我跨越曼洛夫大道,穿過阿勒頓公園蜿蜒的小徑。這段二十分鐘的路程,是少年麥卡尼(Paul McCartney)和藍儂無數次並肩走過的路線。他們揹著吉他,哼著搖滾,討論一起寫的歌,從藍儂傢散步到福斯林路二十號的麥卡尼傢。咪咪姨媽對少年藍儂滿腦子搖滾樂非常不以為然,對他那個流裏流氣的麥卡尼小朋友更是不假辭色,隻準他從後門進屋。兩人若要練歌,多半還是得跑到麥卡尼傢。
麥卡尼傢外觀比藍儂故居樸素,是戰後興建的連棟式國民住宅,如今也由國民信託管理。我隔著院子看瞭一陣,便決定迴飯店得去預約藍儂、麥卡尼故居的導覽行程。
第二天下午,我就站在瞭少年藍儂的臥房。
那是一車以英國老太太為主的觀光客,我是最年輕的團員,也是唯一的外國人。是啊,披頭狂潮顛峰時滿場尖叫的少女,現在都六、七十歲啦。我跟在他們後麵慢慢走上二樓,耐心地等裡麵的人看完齣來,再輪到下一批進去。老太太們一個挨著一個,細細地看,輕輕地笑,間或發齣小小的感嘆。我也跟瞭進去,端詳牆上的貓王和碧姬芭杜海報、單人床上的老搖滾雜誌、床頭擺的木吉他、臨窗的書桌......。那是藍儂躺在床上聽著收音機、做著明星夢、抱著吉他寫下第一批披頭歌麯的所在。那小小的房間,便是我們如今所知的搖滾史的起點。
忽然, 一切聲音淡瞭遠瞭──我抬頭,發現房間裡隻剩下我一個人。
那是人生中隻會遇見寥寥幾次的「魔術時刻」,像是瞬間被擲入平行宇宙的另一個空間。我一吋一吋掃視房間裡的一切,深深呼吸。那是他呼吸過的空氣,那是他熟悉的氣味,那鄉愁的氣味不會變的,我知道。我感覺那空氣通過我的鼻腔,進入我的肺,溶入我的血液。雲破天開,陽光從拼花玻璃窗斜斜灑進來,照得那張老書桌一片燦爛。我站在少年藍儂的臥房,踩在他踩過的地闆,看著他看過的風景。
抬頭四顧,那牆壁深深浸滲著古遠而生猛的琴聲和歌聲。它們守著秘密,不發一語。
發表於2024-12-23
歌物件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聽音樂,不究作者,不究背景,隻是悅耳即可。作為一個沒有任何音樂素養的我,談及音樂,也許隻能用初民時期,最原始的聽覺來感受瞭吧,就像頭一次吃一樣東西能下咽,這便是能接受的食物,隻不過,對於音樂,有種“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前世五百年的迴眸,纔...
評分聽音樂,不究作者,不究背景,隻是悅耳即可。作為一個沒有任何音樂素養的我,談及音樂,也許隻能用初民時期,最原始的聽覺來感受瞭吧,就像頭一次吃一樣東西能下咽,這便是能接受的食物,隻不過,對於音樂,有種“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前世五百年的迴眸,纔...
評分聽音樂,不究作者,不究背景,隻是悅耳即可。作為一個沒有任何音樂素養的我,談及音樂,也許隻能用初民時期,最原始的聽覺來感受瞭吧,就像頭一次吃一樣東西能下咽,這便是能接受的食物,隻不過,對於音樂,有種“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前世五百年的迴眸,纔...
評分聽音樂,不究作者,不究背景,隻是悅耳即可。作為一個沒有任何音樂素養的我,談及音樂,也許隻能用初民時期,最原始的聽覺來感受瞭吧,就像頭一次吃一樣東西能下咽,這便是能接受的食物,隻不過,對於音樂,有種“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前世五百年的迴眸,纔...
評分聽音樂,不究作者,不究背景,隻是悅耳即可。作為一個沒有任何音樂素養的我,談及音樂,也許隻能用初民時期,最原始的聽覺來感受瞭吧,就像頭一次吃一樣東西能下咽,這便是能接受的食物,隻不過,對於音樂,有種“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前世五百年的迴眸,纔...
圖書標籤: 音樂 馬世芳 颱灣 馬世芳 隨筆 颱灣 文化 Music
因為偶然聽瞭馬世芳在颱北文學季講的颱灣流行音樂與文學的講座,頓時對他講的音樂故事超感興趣。然而我對這本書前半講的西洋音樂幾乎全然陌生,所以讀起來並沒有太多的趣味。除瞭代序講Beatles的,高中開始零零散散地聽他們的歌,而對他們的瞭解是這麼的貧乏,以至於驀地想明白瞭去年看的那部嚮Beatles緻敬的電影Across the Universal裡頭好多梗瞭。
評分音樂也可以八卦的很有趣
評分來自颱中車站附近的小書店。最暖心的口袋書。
評分隨筆,挺好的
評分口袋本 適閤上下班公交終點站上車邊聽邊看
歌物件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