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安德森是一位资深战地记者,曾在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北爱尔兰、车臣、苏丹、波斯尼亚、萨尔瓦多和许多其他战乱国家或地区报道。他常在《纽约时报杂志》发表文章,也为《名利场》《时尚先生》《哈泼斯杂志》《户外》撰写文章。他的著作包括小说《月光酒店》、《检伤分类》 ,非虚构作品《试图拯救世界的人》、《4点钟的谋杀》,以及他与自己的兄弟乔恩·李·安德森合著的《战区》和《联盟之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作者:张明扬,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 我想,如果IS(伊斯兰国)看过《阿拉伯的劳伦斯》这本书,一定会将其诅咒为“恶魔之书”。 在IS的政治(宗教)神话中,他们的首领是传说中政教合一的“哈里发”,是整个伊斯兰世界至高无上的领袖,将率领全球穆斯林向邪恶的...
评分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是美国资深战地记者,曾在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北爱尔兰、车臣、苏丹、波斯尼亚、萨尔瓦多和其他许多战乱国家或地区从事采访。他的近著《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
评分前前后后看了半年,要不是这几天生病啥也干不了,还不知道哪年能看完。 怎么说呢,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线索太多太杂。看开头的几章,我还以为后面会以劳伦斯、普吕弗和耶鲁三个人的激烈冲突为主线,结果读着读着普吕弗和耶鲁就不见了。虽然在后面几章两个人虽然又出现了,但分...
评分历史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时刻集结而成的故事。历史,很官方的两个字眼,我们的中学教科书向我们泛泛地展示了冰冷的历史。但我们都知道,这些文字远远不够把我们带到那些个惊心动魄的时代。所有事件背后都参杂着厚厚的人情,每个人都有目的盘算,蝴蝶的振翅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
评分招摇撞骗和远大理想,地理科员的野望。共勉。
评分作者对史料的掌握和运用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全书都在抖包袱,当然将近600页的正文一直抖也难免视觉疲劳。开篇人物出场的安排非常吸引人,对于并不了解奥斯曼那段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样开篇远比时间、事件等宏观背景的综述吸引人得多。毋庸置疑,劳伦斯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人,在复杂的人名、地名轰炸下,有几处快要看不下去时都在默默期待劳伦斯的篇章快出现。越往后读,就越能体会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含义。因缘际会,得以离开传统、克制、冷淡的家庭在阿拉伯战区生活、战斗的英国人劳伦斯,释放了内心的压抑,尽管他桀骜不驯的外表已经惹怒了很多同僚,但这种释放显然是不够的。一个胸怀勇气、胆略与激情的人需要一方与之相配的土壤,在阿拉伯沙漠里,劳伦斯找到了。他的抑郁缘于愧对费萨尔的承诺,也是战争的非人性让他身处其中却不得脱身的后果。
评分翻译的很一般啊,破折号泼来泼去,读起来费力
评分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很赞,突出个人的同时隐现他们背后的政治力量,这些犬牙交错的轨迹相互交叉,最终形成了现代中东的割裂局面。劳伦斯只不过是深陷其中的节点,既是棋手也是棋子,或许也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暴力对于男人,是否深藏性意识?
评分书好,翻译也好。。复杂,复杂的历史,复杂的中东,复杂的人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