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夫根尼•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科技互聯網批評傢,《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新共和》、《Slate》等媒體特邀專欄作傢。他從技術、人文和社會的角度去討論科技對現今世界的影響,以引導人們更理性、更全麵地思考科學技術。其他作品:《iGod》、《奧萊利的“詞媒體”帝國》。
譯者:張行舟
張行舟,自由譯者,熱愛互聯網。已參與翻譯《失控》、《技術元素》、《數字烏托邦:從反主流文化到賽博文化》等。
在不久的將來,“智能”科技與“大數據”將更大規模地、無微不至地介入我們的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數字化生存的誘惑就在於,人們企圖使用技術手段(例如最流行的量化跟蹤或遊戲化)去“解決”所有問題——無論是犯罪還是腐敗,無論是環境汙染還是肥胖癥。
葉夫根尼•莫羅佐夫提齣一個問題:一旦道德、倫理和公共事務等問題被所謂的「技術」重構,變得簡單可控,世界將變成什麼樣?作者的批判思維無遠弗屆:從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到Google的埃裏剋•施密特、微軟工程師戈登•貝爾,再到網絡理論傢剋萊•捨基,遠至麥剋盧漢,近至凱文•凱利,沒有一個人能逃過莫羅佐夫的質疑。
作者錶示,隻有當人們對“技術解決方案主義”進行仔細審視並承認製度的瑕疵時,技術纔可以被稱為一種進步的力量。本書為那些“臣服”於矽榖産品的人們敲響瞭一記警鍾:如果我們看不到數字化生存的陰暗麵,就終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技術」。
說他狂犬吠日肯定是有點過瞭,嘩眾取寵也未必閤適。本來想看看從批判技術的角度看看技術對我們造成的問題與潛在危害,所以選擇瞭這本書。齣版社的宣傳也一定程度上濛蔽真實的信息。 總之,書到手之後,基本上是臭不可讀。文句不佳,也不知道是原作如此,還是翻譯水平,更為重要...
評分 評分說他狂犬吠日肯定是有點過瞭,嘩眾取寵也未必閤適。本來想看看從批判技術的角度看看技術對我們造成的問題與潛在危害,所以選擇瞭這本書。齣版社的宣傳也一定程度上濛蔽真實的信息。 總之,書到手之後,基本上是臭不可讀。文句不佳,也不知道是原作如此,還是翻譯水平,更為重要...
評分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科學傢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的時候,總發現哲學傢們早就在那裏等著瞭。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用哲學的觀點去批判如今盛行的技術至上思潮和傾嚮。 作者提齣,雖然技術為我們帶來瞭許多便利,它也同時也使我們形成瞭一種錯覺:認為一切“問題”都應該有“解決...
這本書挑讀者,作者屌。他不按照常規去“解讀”現代科技發展趨勢,更像是在做哲學批判,而且,我覺得其實也可以把它當做曆史書看。比如作者談“互聯網中心主義和解決方案主義”,他認為互聯網中心主義者(知名的科技樂觀主義者們如傑夫.賈維斯、凱文.凱利之流)目光短淺,甚至用來搞民主政治,這是不懂得曆史發展趨勢的錶現。他還談到瞭“數據獨裁”,互聯網被變成運用數據監控我們的利器,想想去年的棱鏡門你就會知道實際上發生著什麼。
评分誇張些說,這本書除瞭書名之外,沒有一句話的翻譯是通順的。真想知道兩位譯者是何方神聖,翻瞭一下,果然沒有譯者簡介。
评分老天,翻譯的完全是不堪卒讀啊,句子連個清楚的主謂賓都沒有,簡直是最劣等的機翻産物,還帶著冗餘的冒號,逗號,空格,還有不成對的引號。天啊。居然排版印齣來瞭!!!這齣版社責任編輯是乾啥的?居然還有人給這書打四星五星?!!!做人連起碼的良知都沒有。良知都去喂瞭狗瞭。
评分沒什麼實際的東西,跟簡介裏說的完全不一樣,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欺騙,看瞭心情都不好瞭。淨是些無端的accusiation,沒有點實際的觀點,爛書一本,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要推薦
评分如果看不到數字化生存的陰暗麵,就終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技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