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no)
文壇祭酒蘇珊‧桑塔格大力推崇為「那一代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值得欽佩的小說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薩對其作讚譽有加、「後馬奎斯時代的文學巨人之一」、「當代西班牙語文學中最大膽的作傢」……文學成就直追馬奎斯、波赫士的博拉紐,可謂第一個真正突破馬奎斯陰影的拉美作傢。
博拉紐齣生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父親是卡車司機兼業餘拳擊手,母親是數學和統計學老師,全傢於1968年移居墨西哥後,博拉紐於1973年再次迴到祖國智利以響應左派社會主義阿言德政權,卻因皮諾契政變被捕,僥倖逃齣後轉往薩爾瓦多、墨西哥,並於1977年前往歐洲,浪跡法國等地,四處打零工為生,包括洗碗、清潔、收垃圾等,最後在西班牙巴賽隆納落腳。
博拉紐生前以詩人自居,也以詩人為傲。直到四十歲纔開始寫小說的他,第一部長篇小說《狂野追尋》就引起拉美文壇轟動,齣版盛況不亞於《百年孤寂》當年,更榮獲1998年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大獎(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la R?mulo Gallegos)、賀雅德獎(Herralde Prize)、智利國傢圖書協會大獎(Chilean National Council of Books Prize)等多項大獎。
2003年,博拉紐不幸因肝病去世,享年五十歲,其寫作年月雖然僅僅短短十年,身後留下的作品數量卻相當驚人,共計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五部詩集,包括《護身符》(Amuleto)、《遙遠的星辰》(Estrella distante)、《打電話》(Llamadas telef nicas)、《智利夜麯》(Nocturno de Chile)等等,並陸續被歐美齣版社發掘齣版,其中由以六十七萬字的長篇小說遺稿《2666》獲得歐美文壇壓倒性好評。
譯者:趙德明
資深翻譯名傢、前北京大學西語係教授,現任青島大學外語學院特聘專傢、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
著有《20世紀拉丁美洲小說》、《尤薩傳》。譯有博拉紐與巴爾加斯.尤薩的主要作品如《2666》、《美洲納粹文學》、《護身符》、《迴歸》、《城市與狗》、《情愛筆記》、《公羊的盛宴》、《天堂在另一個街角》,以及其他十數種包括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聶魯達、奧塔維奧.帕茲、鬍安‧卡洛斯‧奧內蒂、波赫士、賽凡提斯等人作品。
書裡每一篇故事的主角,都因為一場社會運動而改變瞭人生。
二十五年後,他們這樣活著。
***
對於智利傳奇文學人物博拉紐而言,時空永遠停留在一九七三年智利的春天。
那年,一群年輕人因為拉美「九一一」事件、因為參與那場希望國傢能夠更好的社會運動,就此展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而博拉紐筆下最鮮明的人物,正是這群永遠二十歲上下的中南美洲青年。他寫的故事,也永遠是關於堅持信念、關於自由、關於年輕人。
全書共收錄十四篇短篇小說,每一篇都瀰漫著「憂傷流亡的民間傳說」氛圍,很多讀起來都不像虛構的小說,而是真實事件的紀錄、個人的迴憶。博拉紐深刻刻畫瞭他摯愛的「智利失落的一代」,描繪瞭一整代年輕人群像。事實上,書中人不僅是博拉紐深愛的同胞,更是作傢自身的真實寫照。
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不曉得怎麼迴事:外號叫做「目睭」的席爾瓦總想逃避暴力,顧不得被人嘲笑沒種。可是暴力,真正的暴力不可能逃避,至少我們這些齣生在五○年代、阿言德總統遇難時二十來歲的拉丁美洲人無法逃避暴力。
「目睭」的遭遇有示範作用,值得效法,重新迴憶一下也許並非無益,尤其是經過瞭那麼多年之後。
那是一九七四年一月,政變發生後四個月,「目睭」席爾瓦離開智利。先到瞭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緊跟著,這個鄰國的形勢也急轉直下。「目睭」不得不來到墨西哥。他在這裡住瞭兩年。我也在這裡認識瞭他。
身為第一個突破馬奎斯陰影的拉美作傢,博拉紐的短篇小說尤見寫作功力,書中展現齣來的純熟技巧,被譽為足堪媲美卡夫卡和波赫士。他那僅僅勾勒事物輪廓,卻筆筆傳神到位的文風是如此地平淡,但文字裡那種直達骨髓的孤獨與荒涼,卻驚人地體現齣文學裡的流亡與理想的絕望。引頸企盼博拉紐六十七萬字磅礡遺作《2666》的讀者,絕對不容錯過!
讀瞭博拉紐之後,會讓你覺得自己變瞭。他會改變你看待世界的角度。」
--《衛報》
「蘇珊‧桑塔格、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都推崇博拉紐為他那一輩最具影響力的作傢。他的小說力道立見,激動人心。」
--《展望雜誌》
「閱讀博拉紐就像是在聽祕密故事,個別事件的脈絡展現,得見藝術和人生的軌跡在地平線共一色……當我們醒來之後一定會更仔細端詳這個世界。」
--《紐約時報》書評
「稱博拉紐為天纔絕非過譽。」
--《華盛頓郵報》
「博拉紐有說故事的天分,與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唐‧德裏羅(Don DeLillo)等人同級。」
--《加泰隆尼亞報》
「博拉紐被譽為後馬奎斯時代的文學巨人之一,毫不費力就將彼此不相關的幽默與輕柔的悲劇感交融在一起。」
--《周日電訊報》
「……一位驚人的作傢,他提醒瞭我們,在閱讀的熱情之中有多少深刻的樂趣,而他卻是在無人察覺到的深淵邊緣度日。」
--《文學雜誌》
「博拉紐是第一個真正突破拉美文學大爆炸的作傢。許多跟他同一輩的作傢,還有更年輕的作傢,都試過,也還在試著找到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但沒有人可以真正擺脫馬奎斯、尤薩和在一九六○年代讓全世界驚豔的拉丁美洲文學所投下長長的影子。博拉紐卻似乎是毫不費力就與之切割開來。大爆炸的那批作傢讓拉美文學在世界文學的版圖占有一席之地。而博拉紐透過無根、不捨、不妥協的文學態度,則創造瞭一個心智的拉丁美洲,一個後國傢主義的拉丁美洲。」
--Natasha Wimmer(《狂野追尋》《2666》英文版譯者)
「博拉紐盤據在許多拉丁美洲作傢的心頭,就如當年馬奎斯盤據著同輩與後輩作傢一般。」
--《紐約時報》
「一位罕見而多產的纔子。」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發表於2025-01-03
在地球的最後幾個晚上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Elegy to Faith Last Evenings on Earth, Roberto Bolaño 波拉諾難得的短篇集。 比之長篇,波拉諾的短篇是其能力的代錶。他的長篇像話劇颱詞,冗長,精彩,讓人迷失其中,在讀過大概三百頁之後似乎明白一些他在說什麼。而他的短篇則像電颱D...
評分這本書沒看完。隻看過其中一篇,跟小說集同名的那篇。在一篇微信公眾號上,在飛機晚點時,前幾天。 波拉尼奧的文字,冷,峭,短,騷,跟他的主人公一樣,一個字母所代錶的人。用這樣的文字,把一個字母所代錶的流質的、飄忽的人寫成人,並不容易。雖然名字也隻是一個代號。一...
評分南美瘦人波拉尼奧,青春期時患有誦讀障礙癥,成年後寫詩和情歌,組織藝術運動,搞革命,自詡托派分子,四十歲時,為瞭擺脫貧睏的生活,他開始寫小說,將前半生的往事與經驗匯聚於輕巧靈動的筆鋒之下,十年後,因肝功能衰竭去世,他的作品在去世之後纔被逐漸發掘:《荒野偵探》...
評分馬雅可夫斯基在《穿褲子的雲》中寫到“你為什麼叫我詩人?我不是詩人。我不過是一個哭泣的孩子。”雖然我是一個不太會讀詩的人,但是卻一直非常喜歡這首詩作,它縴柔、敏感、細膩又華美,它是一個男人,一個有著詩人靈魂的男人的心靈獨白。而以長篇巨著《2666》享譽文壇的拉美作...
評分幾乎是一個很突然的決定,在看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我突然萌生瞭重看《地球上最後的夜晚》的想法。 這是Z的書,我也是在他傢看的。似乎是由於無聊就隨便抽瞭一本看瞭起來,然後不可自拔地愛上瞭波拉尼奧。愛他那些隨意的描白,寥寥幾筆就給人一種空蕩蕩的失落感;更愛他文字裏...
圖書標籤: 文學 智利 外國文學 Roberto_Bolaño Español novella RobertoBolaño On_My_Shelf
「我想念那些相信拉丁美洲天堂,卻又死於拉丁美洲地獄的人們。」
評分看友鄰想讀纔知道電影名字原來是本書(但對電影沒興趣沒看過),在圖書館找到瞭簡體版但書都被翻爛瞭於是藉瞭旁邊的繁體版,本來想是同一個譯者應該沒什麼區彆,看瞭後記纔知道原來繁體版有經過當地化的修改。看瞭第一個故事,很囉嗦,沒有繼續翻下去的想法瞭。
評分看友鄰想讀纔知道電影名字原來是本書(但對電影沒興趣沒看過),在圖書館找到瞭簡體版但書都被翻爛瞭於是藉瞭旁邊的繁體版,本來想是同一個譯者應該沒什麼區彆,看瞭後記纔知道原來繁體版有經過當地化的修改。看瞭第一個故事,很囉嗦,沒有繼續翻下去的想法瞭。
評分村上的孤獨是神秘莫測,幻象和意境,隱喻捉摸不透。博拉紐的孤獨是隨性自在。讀起來異常的舒服,有種在廣闊的平原獨自一人駕車飛馳,途中遇上某人,聊著無聊的話題,喝個爛醉,甚至不用道別。沒有心靈相通。沒有情投意閤。每個人都是自身孤獨的島嶼。我們寂寞又熱愛。流浪者。
評分「我想念那些相信拉丁美洲天堂,卻又死於拉丁美洲地獄的人們。」
在地球的最後幾個晚上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