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南迁的记忆与乡愁•1
60年前,护送国宝的人们茫然踏上海峡对岸的土地。如今,两岸国宝隔海对望,而身居异乡的守护者们却带着浓郁的乡愁渐行渐远。
在纽约上空飘散的“五四”遗风•9
白马诗社,这个被忽略的文学群体,某种程度却是“五四”精神在海外的延续,是海外学子家国情怀的寄托。
为毛泽东掌勺年夜饭•18
在“主席家”掌灶22年的程汝明,每年除夕夜不过是多做几个毛泽东爱吃的菜——辣椒、苦瓜、红烧肉,全部不放酱油。那晚,程汝明不用在菜里多加汤水保温,因为吃这顿“团圆饭”时,毛泽东不会像平时边吃边看文件,饭后,他才照例批阅文件,程汝明则和每天一样,把当日菜单处理掉。
档案解密毛泽东毛泽民兄弟关系•26
毛泽民1939年至1940年间,曾在苏联学习治病8个月,留下多达10万字的档案资料。毛泽民远赴苏联是否有更深层的背景?他在毛泽东和王明的斗争中,起过怎样的作用?自共产国际档案解密后,毛泽民外孙曹耘山数次远赴俄罗斯寻找当年档案,毛泽东毛泽民兄弟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随之被揭开。
周玉书:站在三代领导人身后•39
在周家客厅里悬挂着三幅被放大的照片,周玉书分别站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的身后。无论世事如何动荡,人生如何曲折,这位职业军人总是站得笔直而挺拔,照片背后的故事则映射着这个时代的跌宕起伏。
张一纯追忆父亲张治中与周恩来•49
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于1924年黄埔军校初建时即与周恩来结下深厚友谊,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两人在谈判桌上数次强硬对峙,在桌下把酒言欢。在张治中之子张一纯看来,父亲与“周叔叔”这对亦敌亦友的兄弟,肝胆相照了五十年。
陈立夫家族三代人命运——专访陈其美之孙、陈立夫堂侄陈泽祯•57
虽在北京经营面包小店,但作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陈家后人,陈泽祯记忆中的三代家事似乎与政治、时代有扯不断的关联。在他看来,辛亥革命元勋、祖父陈其美是个活在很高境界的人;自己是老式国民党党员;“纬国叔”则是“很念旧情的人”。
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飘零台湾两代人的命运与悲歌•66
齐邦媛,台湾文坛人称“永远的齐老师”。她讲述的家族两代人命运——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西南,从大陆漂流到台湾,个人的家国之忆、爱国之泪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她说,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记述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
张作霖家族60年风雨岁月•76
显赫的家世带给张家人的并非荣华富贵的生活,历史飘摇中,他们经历了逃难、隐姓埋名、家族离散、困苦求生,不得不“活在历史中”的苦涩甘辛,唯有张家人冷暖自知。
程默:抢拍到的历史•86
他是鲁迅葬礼唯一的记录者;也曾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侵华日军对重庆野蛮大轰炸的滔天罪行;他曾用相机记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延安的生活工作场景;也曾亲手拍下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当时已96岁的程默几乎一生与摄影为伴。
黄永松:让“中国结”传遍世界•94
“中国结”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一位台湾人密不可分,他就是《汉声》杂志的创办者黄永松。40年来,黄永松以《汉声》为“阵地”,建立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基因库”。
民族手工艺:在传承与颠覆之间•102
无论是陕西边远山区那些拥有着历经2 200年历史的土织布手艺的村妇,还是老北京胡同里那些为了传承民间手工艺苦心支撑的匠人,面对市场的冲击,他们都透着无奈。老家底儿保障不了生活,手艺活儿融不进市场,这是他们共同面对的尴尬。
再续犹太人“上海方舟”传奇•109
我们依稀知道:上海,曾是纳粹屠刀下数万犹太人生命最后的庇护地。然而,两个民族在战争阴霾下是怎样的患难与共,我们仍知之太少。还好,有亲历者再次为我们谈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故乡•119
“二战”后,数以千计的日本孤儿被遗弃在中国,对于与苦难纠缠半个多世纪的他们而言,身份成为他们一生的惶惑。
当灾难来临,我们回到妈妈的故乡•127
6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不停追问:是什么力量促使方正县人向那些曾经的敌人伸出温暖的手、给他们以生的希望?已有三个孩子却又领养了一个日本遗孤的鲁万富说:“怎么说那也是条命啊!”一句话,便可代替千言万语!
95岁老人的13年跨国诉讼•137
他一次次走上日本法庭,经历过漫长的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之路。但直到今天,这场历经13年的跨国诉讼,仍是一桩悬案。
起诉日本:民间对日诉讼举步维艰•146
中国民间对日诉讼自1995年至今,不得不接受一个无奈的处境:比寄希望于胜诉更为现实的是——寻求诉讼过程中的点滴突破。在漫长曲折的诉讼过程中,相当数量的战争受害者离世,他们没有看到赔付,也没有听到道歉。
国宴上的外交风云•155
礼宾工作是外交工作的先头部队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宴则是国宾访问日程中的重头戏。国宴上的互动也因此成为国与国之间增加了解、促进友谊和加强合作的关键点。
激荡五十年:从《红旗》到《求是》•160
1958-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这是风云激荡的50年。中共中央机关刊也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历程。从《红旗》到《求是》的这50年里,党刊见证了自身的变动与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与成长,见证了中国的艰难与崛起,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风云的变幻。
法学家小说里的罪与罚•169
年轻时他以公共知识分子自许,这些年他一直在退,退回一个普通高校教授的位置。但他并不悲观,只是改变了表达方式。作为法学家,他最大的爱好是写小说,他的5部犯罪悬疑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法学读本。
演讲前大使馆曾“采访”坦总统•179
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早就盼望着“想见到习总书记”,为保证接待工作的万无一失,总统在许多准备工作上都亲力亲为,在习主席赴坦桑尼亚并发表演讲前,基奎特还对中国大使馆提出的“非洲朋友真正关心什么”的问题进行了书面回答。
陕北“白氏”高官层出之谜•189
从党史的角度来说,陕西的历史主要是陕北的历史,这一点对于理解陕北地区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白氏高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色档案中的飞虎队争夺战•193
“请肃立、静穆。仪仗队将为你面前的这张6人圆桌依次摆上美国海、陆、空三军和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的军帽与一顶平民的礼帽,这代表美国所有在海外的战斗失踪人员。”中美军事档案合作揭开了尘封60多年的历史。
毛泽东族谱的故事•200
一部伟人毛泽东的族谱,引热了远在浙江西部一个名叫江山的地方的旅游线路。
卫浴60年:公共与私密的流转变迁•204
上厕所、洗澡,这些最私密的事情里,却折射着时代变迁。60年间,在中国人的卫浴领域里,从私密感受,到产业发展,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平轮:一艘永远无法到岸的船•1
在1949年200万人溃退到台湾的过程中,最终沉没的太平轮的悲剧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而那些有关太平轮的离散记忆,勾勒出的却是一场大迁徙的轮廓,一个大时代的故事。
一个国家的新生•10
开国大典以一种华丽的姿态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个新政府如何带领这个大国走向繁荣昌盛,毛泽东很冷静地总结道,“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观礼台三十五年风云变幻•17
观礼台上可以容纳21 000人,那些曾经登上过观礼台的人们,见证了这个国家的风风雨雨,看到了这个国家的逐渐富强。
国旗升降的幕后故事•23
翻开60多年升旗的历史,就像翻开一册发黄的老照片,光影交错中,往昔的日子再一次浮现,今朝也更加清晰。
电影中的建国叙事•29
同样的“建国”题材,在不同年代的电影中有不一样的叙述角度,而其体现的正是一个民族视野和心胸的拓展。
六十年国家生日的难忘瞬间•35
60多年里,他们见证了共和国生日的点滴变化,那些让人难忘的故事背后,是国民的成长和进步。
红色镜头下的五十年代•43
1956年至1959年期间,中国摄影界假照片、假新闻不断。新闻摄影界在时代的局限与桎梏中,展示的荣耀与羞耻,一直延续,影响至今。
亲历“资本”变迁六十年•50
青年时代,他立志从事文学,却终身与金融为伴。作为参与者,他见证了中国一系列金融变革的惊心动魄与风云变幻。
“九二派”:官员下海二十年•59
他们原本生活于广义的体制内;他们的人生志向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在科层体系里谋求更高的职务;他们中的几位甚至在40岁左右已经官至司局级;他们经纶满腹、忧国忧民。但是1992年前后,他们选择离开体制。
不为人知的冀商百年传奇•69
晋商以“乔家大院”闻名于世,徽商以“红顶商人”深入人心,同样书写过辉煌的冀商却被掩埋于历史的角落,冷僻不为人知。
北大考古九十年•76
1922年艰难起步,1952年成立考古专业,1983年成立考古系,北大考古几乎与中国考古同步,是中国考古学的缩影。
《不列颠百科全书》背后的故事•85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出版过程,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程的缩影。
“后三届”那一代•93
岁月将他们推上历史的舞台,无论在哪一个领域,他们都将承载着过去的光荣与未来的梦想,将这个国家的改革带入深处。
今日大邱庄•139
整整14年,中国大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当年那个一夜之间从“巅峰”到“深渊”的大邱庄,今天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象?
吴敬琏的浙江探秘之旅•151
1998年夏天,吴敬琏受朱镕基之托,对浙江的中小企业做过一次系统考察,行程1000多公里。他的结论改变了中央政府对浙江民营企业的看法。
2004年4月7日至18日,吴敬琏再走浙江,这一次他又得出怎样的结论?
中国新政要的红色摇篮•189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一个法国摄影师的中国眼睛•208
马克•吕布来到了当时因国际形势而趋于封闭的中国,他带着西方人接触异域文化的新鲜感,用陌生的眼睛告诉我们,原来照片可以不用提前摆好姿势,他让我们眼前一亮。
中国承包火车第一人的人生之路•214
1998年3月18日凌晨,中国铁路史上首列私人承包的行包专列从广州火车站鸣笛开动,开中国铁路史私人承包火车先河者就是富奎集团的总裁黄武学。
回望30年,在黄武学心中留下的是怎样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50万韩商在中国•224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种肤色的外国人,而这其中最多的是韩国人。其中近50万韩商和韩商家属成为绝对主力,形成了目前中国最大的外商群体。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资的门槛不断提高,来华的韩商将面临新的机遇与选择。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