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莫里斯(Jan Morris),诗人、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1926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原名詹姆士·莫里斯,二战期间入伍,战后曾担任《泰晤士报》与《卫报》记者多年。1972年,莫里斯在卡萨布兰卡接受了变性手术,从此改名为简,并专职写作。她的著作超过30部,包括小说、历史与旅行文学作品。除了有关大英帝国的名作《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三部曲外,还有关于悉尼、牛津、曼哈顿、威尼斯、香港、西班牙等的记述。其小说《哈弗的最后来信》(Last letters from Hav)曾入围布克文学奖。2008年,莫里斯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15位作家之一。
得益于早期国际采访的经历,莫里斯的判断力和敏锐直觉使她总是能够看到简单表象之下的复杂内核,而人生的特殊困境又使她兼有男性的果敢和女性的细腻,正如林达所说,“她以双重身份切入社会和社会中人,角度深度,都与众不同”。
著名旅行文学作家简·莫里斯的游记集大成之作,记录了她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在世界各地采访与游历的见闻和感悟,每个年代有十几篇短文,共近90篇。莫里斯所到之处既有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大国,还有诸多中东、非洲、南美、东亚、南亚那些遭遇重大历史变革的国家。这部作品以一次次旅行和探访为线索,从作者身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军事记者的视角,描绘了“二战”后的时局变化和世事变迁。
撇开作者的身份,我们只谈游记 可以在无数个闲暇的周末或者晚上,信手从床头或地上拿起这厚厚的一本,随意翻到某个城市,听莫里斯娓娓道来这个城市的真实面目,包容美好与丑陋,一会是贫穷肮脏一会是华丽与装高贵,一会是真诚感人,一会是白描写生。。。。。。 已不能一一数出...
评分帝国崩溃,世界新生 曾园/文 载《时代周报》第92期 莫里斯认为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这座星球日益增长的美国化”。拒绝从冷战的主旋律看问题,坚持去搜寻更多无法归类的细节,这就是莫里斯。《世界》这本书有很多主题,哀叹大英帝国的衰落是其中比较重要、也比较不显眼的一个...
评分 评分帝国崩溃,世界新生 曾园/文 载《时代周报》第92期 莫里斯认为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这座星球日益增长的美国化”。拒绝从冷战的主旋律看问题,坚持去搜寻更多无法归类的细节,这就是莫里斯。《世界》这本书有很多主题,哀叹大英帝国的衰落是其中比较重要、也比较不显眼的一个...
评分看了林达的书,买的这本书,期待很大,可是很失望。作者在写散文么?想批判什么就大胆地批判啊,还要拐弯抹角的,既然是记者,那么就是要一碗水端平地看待事物。可是书中政治意味太浓了,而且还写成了散文形式的政治汇报,读起来真的很别扭。尤其是写香港那里,还一口一个共产...
作者观察细腻,语言精美,思想深刻。作为《泰晤士报》和《卫报》的记者在各地游走多年,这本书收录的很多是她在此过程中的随笔和报道,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带上了很深的时代的烙印。但是写的内容实在是太个性化了,对于我们这种对历史和其他国家只是范范了解的读者来说无法产生太多的共鸣。
评分沉淀且厚重的书
评分我再次在瑞士 读她在瑞士的行走与书写 我开始看到我看不见的那些光和影。
评分大部分文章都属于作者曾经为各种报刊杂志所撰写的报道或者随笔。在报刊杂志这种载体上读起来可能还有点意思,但是选出来订成一本著作之后反倒显得很无趣了,至少有一半的文章读起来都像絮絮叨叨的日记。作者倒是真见多识广经历传奇。
评分作者的英式机智和女性洞察力会要掉了没有耐心的读者的命。文章大部分比较短小,也很紧凑,不是很过瘾,但对于想一窥莫里斯风格的读者来说完全不成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