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1

我的奋斗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1968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98年以首部小说《出离世界》(Ute av verden)获得挪威文学评论奖,2004年第二部小说《万物皆有时》(En tid for alt)又获得北欧文学奖。2009年至2011年间,克瑙斯高出版了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Min Kamp),获得挪威最高文学奖项布拉哥文学奖。在挪威,每十个人就有一人读过《我的奋斗》。知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扎迪·史密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乔纳森·勒瑟姆等也表示读《我的奋斗》成瘾,迫不及待地一本接一本读下去。2015年9月,克瑙斯高获得德国《世界报》文学奖(Welt-Literaturpreis,2014年得主是村上春树)。另著有随笔集《在秋天》(Om høsten,2015年)。

译者简介

林后,生于成都,长在重庆,职大教师。1987年旅居挪威至今,从事双语教师多年,之后在奥斯陆人民大学任教十余年。现居家从事翻译和写作。已出版译作《挪威民间故事选》。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576
译者:林后
出版时间:2016-1
价格:6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9576302
丛书系列:我的奋斗六部曲
图书标签:
  • 传记 
  •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 挪威 
  • 外国文学 
  • 挪威文学 
  • 小说 
  • 理想国 
  • 文学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这是我的奋斗,也是你的奋斗。

当代最受争议作家 令欧美读者阅读成瘾的自传小说震撼开篇

他是儿子、兄弟、朋友、爱人、父亲,但最重要的身份是作家。

他讲述了寒冬、家人、新年、文学、音乐、酒精,还有死亡。

他是故事的主角和缔造者,书写的是生活本身。

“这是一场战争,不是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而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善于在日常细节中呈现动人的敏感。《纽约客》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称他的书 “有种让人读了停不下来的魔力”。本书是第一部,描写作者或这个名为“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人成长期间与父亲的紧张关系,并以父亲的突然去世贯串全书。开篇毫不避讳地描写肉体死亡过程,在大段触目惊心的文字后突然一转,克瑙斯高只是个在城里上学,早恋,喝酒抽烟,热爱音乐与写作,表面上与每个人并无二致的普通人。然而日常生活原本就充满了无数的冲突与挣扎,即使死亡登场也无法缓解。

克瑙斯高自称用“一种近乎疯魔的能量”来完成全书。《我的奋斗》虽然是自传,却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

*各国评论家、作家、读者热烈讨论,作者家人多次要求他停笔。

*克瑙斯高以“近乎疯魔的能量”来完成全书。一部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文学巨作。真实到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欧美知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扎迪·史密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乔纳森·勒瑟姆,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等纷纷表示读《我的奋斗》成瘾。

*《纽约时报》书评人德怀特·加纳称“像得了疟疾”般沉迷于《我的奋斗》,忘了遛狗,不回邮件,顾不上洗碗。

 2009 挪威文学评论奖

 2009 布拉哥文学奖

 2010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 2010 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

 2013 《独立报》外国小说奖长名单

 2013 《卫报》十佳超级长篇小说

 2014 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 2015 德国《世界报》文学奖

我沉迷于《我的奋斗》的前两册像是得了疟疾。有四天时间除了贪婪地阅读这两本书,几乎什么都不干,不回邮件,狗也不遛,盘子在洗碗槽堆积如山。我就像一只困在高速路中间的笨拙的动物,他的文字像汽车大灯一样直射入眼使我恍惚。

这两本书中几乎没有什么大事,但是克瑙斯高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去杂货店购物或者在晚餐桌边的闲聊描述得像别的作家描写刺杀本·拉登一样重要。他是当代小说中关于日常描述的炼金师。

——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书评人

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作品。以前没有《我的奋斗》,现在有了,一切都随之改变。

——《巴黎评论》

这本书包含了日常的每个瞬间,从豪饮到一根接一根抽烟。死亡人皆有之,作者将其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出版商周刊》

克瑙斯高的文学尝试诚实到残酷的地步。相信我,每一卷译本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尤·奈斯博,作家

我心目中的年度好书是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事实上我每天都读一部分。它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

——瑞秋·卡斯克,作家

太不可以思议了。我才读了两百页就像上瘾般渴望读下一本。

——扎迪·史密斯,作家

克瑙斯高打破了自传小说的音障。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作家

克瑙斯高激情而坦率,不惧怕说出世人皆有的焦虑,也不担忧显露自己的天真或尴尬。极为生动、直白又感人。

——詹姆斯·伍德,《纽约客》书评人

如同悬疑小说般扣人心弦。很难说有多少是真的,但完全不影响读者亲历其境的感觉。

——《都市报》

为什么要读全长3600页的挪威小说?简单的回答是:因为太好看了,所以你停不下来,而且也不想停下来。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由叙述和回忆交织出的史诗。克瑙斯高从童年的灰烬与青年的余烬走出,用生命热力写就这部作品。

——《巴诺书评》

精致的细节,悲伤,诡异的美。它描述的家庭的分崩离析是我这几年来读过最有力量的写法。

——《卫报》

“我自己是在近三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一具死亡的肉体。这是1998年夏天,七月的一个下午,在克里斯蒂安桑的一个小教堂里。我的父亲死了。

他躺在房间中央的一张桌子上,天空阴间多云,房间里是灰色的光线,窗户外的草地上一台锄草机在草坪上缓慢地兜着圈子。我和我哥哥一起待在那里。殡葬职员先出去,为的是让我们和死者单独待一会儿,我们站在离尸体几米远的地方,盯着那里。

我看见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像与人相似的物体。同时他来自我们当中,他曾经就是我们中间的一员,现在他依然在我的心里,像是覆盖在死亡上的一缕生命的面纱。”

“我始终有很强烈的希望独处的需求,我需要巨大的孤独的空间,当我得不到这些,像我过去的五年里一样,就会失望沮丧,有时候几乎是恐慌,或者发怒。我整个成年人的生活里让我向前的动力—奢望有朝一日能写出些精彩的东西,当这唯一的念头受到威胁时,就会感到像有一只耗子在啃噬着我的心,就想从这里逃开。时光从我身边飞走,像沙粒一样从我的指间滑落,与此同时我做的是……是啊,我做的是什么呀,我?擦地板,洗衣服,做晚餐,饭后的洗刷,购物,跟孩子一起在外面的儿童乐园玩,把他们领回家,脱衣服洗澡,照料他们直到晚上睡觉,把她们在床上安顿好,晾衣服,收干衣服回来,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收拾屋子,擦拭桌子、椅子、柜子。这是一场战争,不是那种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你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因为无论我在家里付出了多少劳动,所有的房间里还是杂乱不堪、邋遢肮脏,我用我醒着的每分钟照管着的孩子,却比我见过的其他孩子更加执拗,有一度这里简直就是个疯人院,或许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亲密和疏离之间获得必要的平衡,越是难以控制情绪的时候这种平衡就显得越重要。”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我的奋斗》这样的书名放在哪里都能吸引来人们的目光,希特勒那部文笔粗糙的作品让无数人望而却步的同时又好奇不已。当然,估计会有锤子手机的粉丝手上也翻着罗永浩的同名著作。当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带着他的六册自传体小说《我的奋斗》风靡世界时,“我的奋斗”这...  

评分

评分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记住这个名字,因为接下来你将进入他的人生。你不用读到最后就能看到他为自己准备的墓志铭:此地安眠着一个人,他万事能忍。最后他被挤压得粉碎。 这本书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窥探欲:天性敏感的挪威少年,在冷淡疏离的父亲和存在感极弱的母亲身边长大,...  

评分

若是死亡作为一种现象没有让我们惊骇,那面对死去的躯体为何又有不愉快的感觉呢?这一定意味着,要不就是有两种死亡,要不就是我们对死亡的想象和死亡真实面貌之间存在着冲突和差距。 loc. 49-50 来死亡经不同的渠道被分为了两类。一类与隐秘、沉重、土地、污秽和黑暗有关,而...  

评分

《我的奋斗》这样的书名放在哪里都能吸引来人们的目光,希特勒那部文笔粗糙的作品让无数人望而却步的同时又好奇不已。当然,估计会有锤子手机的粉丝手上也翻着罗永浩的同名著作。当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带着他的六册自传体小说《我的奋斗》风靡世界时,“我的奋斗”这...  

用户评价

评分

平实,坦率

评分

我们装作对一切满足,深深陷入布尔乔亚式的生活,规划着年度出国旅游,交流着时局段子,探讨着股票得失,哦,甚至这和物质没多大关系。当一样东西太难得到,我们会自动忽略,有没有这种体会,出去旅游的时候在商店里我们会潜意识自动忽略那些体积过大难以携带或者价格过于昂贵的东西,当日后回顾照片的时候发现了真正喜欢的东西,我们简直难以置信,咦,为什么当时居然没看到呢?我们假装所拥有的一切就是我们想要的,装得太投入,阿Q精神熠熠发光,以至于几乎忘了那些耿耿于怀,那些还没有功利心的时候想做的事情,与绝大部分人相悖的情感选择,那些因为要假装过得很好的而压抑下的不甘心。

评分

读的是英译本;前几章和汉译本也做了对比,觉得汉译还是不错的,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吐槽。另外一个“不知道”,是为什么这样一本读起来像“观察油漆慢慢变干”的自传,我-和许多其他人-能看得下去。而且看的还不慢:Kindle上我两天里三四个小时下来看到了39%,虽然没有到“根本放不下来”,也算颇为入迷了...我想明白了告诉你。在此之前,我有几个猜想;这里先说一个:克瑙斯高的行文,千万别相信有的评论“流水账”云云;流畅有之,但是不机械,写意、工笔俱佳;他能够让他家那不算出色的位置的不太出色的房子,那一个小时路上没有两辆车经过的山坡,随着季节、日夜、作者心情,竟有一种冷冷的诗意。不要误会:这里没有屠格涅夫、普利什文那种写景功力;那是诗的文字,这里不是,但是有...诗意。不解。

评分

很细致的描述,很真实的平庸,但有些地方很吸引人,让人忍不住仔细深究,很矛盾的感觉。

评分

克瑙斯高的这几卷传记,我猜读者要么击节赞叹,要么嗤之以鼻。我应该属于前者,虽不是时刻精彩,书中过于细节的描写有时候读起来也让人瞌睡,但是在他之前,是没有作家做过一样的尝试的。他的写法会掏空自己,不管不顾,几乎是一种自毁。读到相关文章,说他在写这系列之前已做好身败名裂,与家人交恶的心理准备。的确,谁愿意将家庭中的嫌隙、恶臭、疏远和不快特写似的一一呈现出? 除了写法,另一个我思考的问题是,这套自传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在何处?克瑙斯高是个酒鬼,想必是记不清书中那些细节的。去猜测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成为阅读里的一种乐趣。 他还喜欢忽然从叙述中抽离,写一大段自己对文学、对音乐等的评论和观点,这部分也很精彩。 总之,我觉得他相当的坦诚且朋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