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会秋,1979年生于辽宁省普兰店市,现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1998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学系,2002年至2007年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考古,2007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009年晋升为副教授,2012年至2013年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一年。科研方向包括中国北方青铜时代考古、新疆考古和欧亚草原考古。主持和参与多个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潘玲,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现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至1997年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工作,1997年至2003年为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留校任教至今。研究方向为中国北方边疆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代表作有《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中国北方晚期镘研究》等。
发表于2024-11-21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考古 历史 内陆欧亚 中西交通 游牧 早期丝绸之路 内亚 北方青铜参考
杨建华、邵会秋、潘玲编著的《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精)》重点在于研究不同地区与文化之间的文化交往,这种交往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一种互动。传播是指物质特征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传递的方式有人群的迁徙和文化因素的次第传播,在次第传播过程中接受的特征往往会发生变异。交往会导致双方文化发生改变。例如铁器时代早期,短剑、战斧等武器以及马具在欧亚草原迅速的大范围的传播,是由于各地畜牧专业化的发展不得不采取了游动的放牧方式,各部族之间也因此为草场的争夺不断发生战争,这些新式的武器和马具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传播的接受者由于采用了新式武器和马具,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武士阶层的兴起,社会等级化迅速发展。迁徙(人口的流动)是传播最迅速的一种方式。在研究传播方与接受方的关系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传播方的器物组合,它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特点,例如工具与武器的比例、马具所占比例以及实用器与奢侈品所占比例,反映了社会的武装性、游动性以及社会上层维系的手段等信息。接受方接受了哪些功能的器物,则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特点。
对考古学不感兴趣的话直接读结论即可。华夏北方地区交流的两条路线,一条中心在新疆,成为丝绸之路,一条在蒙古高原。长城决定论,长城的出现把欧亚 蒙古 北方的交流分为蒙古与北方。但是从考古学我觉得也很难说明为啥会出现匈奴这种巨兽。
评分本书的三位作者杨建华,邵会秋,潘玲老师都是目前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考古非常重要的学者,本书也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学界对早期丝绸之路(草原路)及欧亚草原考古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的主题是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其副标题更能反映这本书的主题,即丝绸之路和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欧亚草原自公元前三千纪至公元前后的考古学文化,并且以时间为线,比较中国新疆及北方地带与欧亚草原的联系和交流。本书极具林沄先生一派的学术风格,大量繁复的材料的比对,广阔的学术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史前时代与历史时期的转变时间仍旧结合文献,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配合完美,特别是在匈奴联盟和匈奴文化的形成这个命题中的这一优势完全展现。本书可以说是在材料充实的基础上,从从史前考古到史前史的一个尝试,且效果卓群。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不适合作为相关主题第一本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