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樹(1772—1851),字植之,彆號副墨子,又號歇庵、冷齋,晚年自號儀衛老人,亦署儀衛主人,學者稱儀衛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中葉著名理學傢,桐城派代錶人物。多次參加科考不第,長年奔走四方,或坐館授徒,或參贊幕府,或主講書院。博通群籍,刻苦自勵,勤於著述,留心時事。曾師從桐城派大傢姚鼐,長於詩古文辭,所著《昭昧詹言》,論詩評詩,頗有真知灼見,為清代著名詩話之一。治學宗尚程硃,恪尊道統,其《漢學商兌》一書,從理論、方法上對漢學痛下針砭,大加撻伐,雖多謾罵詆毀之語,但也不乏切中漢學弊病之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界認真反思漢學的弊端,進而推動瞭清代中葉學術思潮的消長變化。晚年傢居,以講學著述終老。
唐鑒(1778—1861),字栗生,號鏡海,或作敬楷,又稱小岱山人。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今屬長沙市)人,晚清理學的重要代錶人物。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次年入翰林院,改庶吉士。先後任翰林院檢討,充國史館協修、會試同考官,升浙江道監察禦史。外任廣西平樂府知府、貴州按察使、江寜布政使等職,官至太常寺卿。為官清正廉潔,勤政愛民,實心任事。治學宗尚程硃,摒棄陸王,貶抑漢學。晚年在朝大力倡導正學,嚴立藩籬,儼然形成以其為核心的京師理學群體。所著《學案小識》一書,通過為理學傢等眾多學者作傳的方式,錶彰理學,裁量人物,在總結清初以來理學發展變化脈絡的同時,也輯錄和保存瞭較為豐富的文獻資料,成為晚清理學復興的代錶作。
方東樹、唐鑒都是晚清時期著名的理學傢,其生平際遇雖有所不同,學術造詣亦不盡一緻,但他們的思想主張卻多有相通之處。特彆是在道光年間中國傳統社會逐漸步入近代之時,兩人各有一部著述風靡一時,歆動天下,這就是方東樹的《漢學商兌》和唐鑒的《學案小識》,二者都對當時乃至後世産生瞭極大的影響。職此之故,因將兩人重要著述閤編為一捲。以下分彆述之。
一
方東樹(1772—1851),安徽桐城人,字植之,彆號副墨子,又號歇庵、冷齋。晚年因慕春鞦時期衛國大夫蘧瑗“五十知非”,衛國國君衛武公“耄而好學”之意
參見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乾隆三十七年條,見王雲五主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颱北,颱灣商務印書館,1978。,以“儀衛”名軒,自號“儀衛老人”,亦署“儀衛主人”,學者稱儀衛先生。
方東樹齣生於安徽桐城著名的方氏傢族中的一支。曾祖父方澤,字苧川,晚自號待廬,乾隆十二年(1747)優貢生,曾任八旗官學教習,主講山西洪洞玉峰書院。能詩擅文,論學尊崇硃熹,論文宗尚明艾南英。祖父方訓,字味書,未入仕。父方績,字展卿,縣學生,承桐城派大傢劉大櫆、姚鼐之學,力倡古文詞,著有《經史劄記》、《屈子正音》、《鶴鳴集》。
受傢族和傢學的影響,方東樹自幼嚮學,即喜為古文詞,並顯示齣很高的文學天賦。11歲時,他仿效南朝齊、梁間詩人範雲作《慎火樹詩》,得到鄉裏前輩嘆賞。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讀書範圍日益廣泛,興趣也有所轉移。據其自言:“十八九時,讀孟子書,憮然悟吾學之更有其大者、切者,遂屏文章不為。性喜莊、老及程、硃、陸、王諸賢書,讀之若其言皆如吾心之所發者。以觀近時人文字,輒見其踳駁謬盭,為不當意”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六,《答姚石甫書》。。乾隆五十八年(1793),方東樹22歲,他與父親方績同拜著名學者、桐城派大傢姚鼐為師,受業於江寜(今南京)鍾山書院。在姚門諸弟子中,方東樹不僅“隨侍講席最久”
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乾隆五十八年條。,而且以其傑齣的詩文纔華和緻力於程硃理學的學術趨嚮,深得姚鼐器重,與梅曾亮、管同、劉開並稱為“姚門四傑”。
在拜師姚鼐的同年,方東樹亦入縣學,補弟子員,數年後補增廣生。與所有同時代的讀書人一樣,方東樹也期冀走上讀書做官、學以緻用的坦途。然而,天不遂人願,數十年間,他先後十次參加鄉試,一次應考歲試,均未得中。直至道光八年(1828),方東樹年屆57歲,始絕意仕途,不再應試。
科舉多次受挫,迫於生計,方東樹隻得奔走四方,或教授弟子,或參贊幕府。他先後館於江西新城陳用光侍郎、安徽桐城汪誌伊尚書府邸,又輾轉於安徽阜陽、六安、池州、宿州等地講學。並應姚鼐之邀,長期在江寜書院課其長孫學業。其間還曾應江寜知府呂燕昭之請,參與纂修《江寜府誌》。雖常年往來奔走,不遑寜處,但收入卻極為微薄,方東樹常常陷入衣食著的窘境。誠如其自言:“二十餘年顛沛失蕩,所至輒窮,憂患疾病,日與死迫。羇旅異地,每遇良辰會節,瞻望傢園,凶祥莫蔔,中夜推枕起嘆,戚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六,《答姚石甫書》。嘉慶二十四年(1819),48歲的方東樹應兩廣總督阮元之請赴廣州,參與纂修《廣東通誌》。此後數年,除短暫主持廉州海門書院、韶州韶陽書院外,均客居阮元幕府,或協纂書籍,或教授經學。道光六年(1826),阮元調任雲貴總督,方東樹遂自粵歸裏。其後,又先後主持安徽廬州廬陽書院、亳州泖湖書院、宿鬆鬆滋書院,佐理安徽巡撫鄧廷楨幕府,客居武進縣令姚瑩官署。道光十七年(1837),赴廣東參贊兩廣總督鄧廷楨幕府,次年應粵海關監督豫堃之請,參與纂修《粵海關誌》。道光二十年(1840)歸裏,授徒論學,培養人纔。桐城戴鈞衡、方宗誠、蘇惇元、文漢光、甘紹盤、鄭福照等十餘人均齣其門下,各有所成。與此同時,他還緻力著述,十年中,撰成《大意尊聞》等書凡十餘種,並自編其文集、詩集。雖然生活依然艱睏,但方東樹甘之如飴,著述授徒,“益窮性命之歸”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唯對自己當年因漂泊在外,生計窘迫,未能歸傢為其父親奔喪一事耿耿於懷,“誓宜沒於外以自罰”
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鹹豐元年條。。鹹豐元年(1851),當新任安徽祁門縣令唐治邀請他前去主持東山書院時,方東樹不顧年高體弱,執意前往。未及數月,即因病卒於當地,享年80歲。
盡管終其一生,方東樹隻是一介書生,但他始終堅持傳統儒學講求經世緻用的價值理念,“嘗言立身為學,固以修德製行,內全天理為極,而於人世事理,亦必講明通貫以待用”。故而他早年即“銳然有用世誌,凡禮樂、兵刑、河漕、水利、錢榖、關市,大經大法,皆嘗究心,曰此安民之實用也”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道光十一年(1831),桐城發生水災,縣令楊大縉不但不加撫恤,反而一味貪贓婪索,導緻民怨沸騰。而當地官府竟以民變上疏安徽巡撫鄧廷楨,請求派兵鎮壓。當時方東樹正客居鄧廷楨幕府,聞訊後立即麵見鄧廷楨,詳陳實際情形,並以身傢性命擔保,請求罷兵,終於使得一方百姓免遭塗炭。道光十八年(1838),方東樹因參贊時任兩廣總督鄧廷楨幕府,客居廣州,目睹鴉片流毒天下,禍害百姓。他憂心如焚,深感“彼外夷之以此愚毒中國也,非獨歲糜中國金錢數十百萬而已也,其勢將使中國人類日就澌滅也。此天地之大變也,自生民以來,其禍之柔且烈,未有若此者也”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二,《勸戒食鴉片文》。。因此,他作《化民正俗對》,力陳禁煙之道,提齣:“欲令鴉片之害永絕,則莫若嚴治食者,欲嚴治食者,則莫若先治士大夫在上之人。”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二,《化民正俗對》。又作《勸戒食鴉片文》,痛陳鴉片之害,力勸食者戒煙。鴉片戰爭爆發後,方東樹雖然已因年老歸鄉居傢,但仍心係國事。當他得知朝廷將帥麵對英軍進逼大多退守避讓,不戰而逃,東南數省喪師失地,百姓慘遭兵燹之禍時,極為痛心疾首。他不顧衰病在身,伏案疾書,撰成《病榻罪言》一文,縱橫捭闔,鑒古論今,提齣收服漢奸,申嚴軍法,增修武備,禁斷貿易等製敵之策,認為“謀國之道,不恃敵之不攻,惟恃我之不敗。今日之事,及逆夷暫退,急須認真增修武備,倡勇敢,鼓士氣,儲蓄聚,習弓矢,鎮靜以安百姓,勿搖民心”,隻要“朝廷誠威誠斷,諸將誠勇誠謀,必可轉敗為功”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二,《病榻罪言》。。道光三十年(1850),方東樹已傢居10年之久,年屆79歲高齡,但當他讀到魏源所著《海國圖誌》時,“甫盡捲首四條,不禁五體投地,拍案傾倒,以為此真良纔濟時切用要著,坐而言可起而行,非迂儒影響耳食空談也”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六,《與魏默深書》。,憂國憂民之情,絲毫未減當年。誠如其弟子蘇惇元所言,方東樹一生,“身雖未仕,常懷天下憂。凡遇國傢大事,忠憤之氣見於顔色,或流涕如雨”
蘇惇元:《儀衛方先生傳》,見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首。,典型地錶現瞭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的情懷。
當然,方東樹對當時乃至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他恪守程硃理學、捍衛儒學道統的思想主張和學術實踐。尊崇硃子之學,曆來是桐城方氏傢族的傳統,方東樹也不例外。他“幼承傢範”,成年後師從姚鼐,奠定瞭深厚的理學根基。自謂“平生觀書,不喜異說。少時亦嘗泛濫百傢,惟於硃子之言有獨契,覺其言言當於人心,毫發不閤,直與孔、曾、思、孟二”。故其立身處世,接物待人,乃至辨析學術,裁量人物,不以硃子為宗,甚而“見後人著書,凡與硃子為難者,輒恚恨,以為人性何以若是其蔽也”
方東樹:《書林揚觶》捲下,《序纂》,見《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九輯,北京,北京齣版社,2000。。對占據清代學術主流地位的漢學,方東樹自然深為不滿。他曾撰《辨道論》,指責漢學“以章句為本,以訓詁為主,以博辨為門,以同異為攻,不概於道,不協於理,不顧其所安”,其說“以文害辭,以辭害意,棄心而任目,刓敝精神而益於世用。其言盈天下,其離經畔道過於楊、墨、佛、老”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一,《辨道論》。。嘉慶年間,漢學風靡一時,不僅學術界群趨於文字、音韻、訓詁、考據的研究,幾乎“傢傢許、鄭,人人賈、馬”,而且還齣現瞭為漢學傢立傳,彰顯漢學學術成就的總結性著作,即江藩的《國朝漢學師承記》,在學術界産生瞭極大影響。當時,方東樹與江藩同在兩廣總督阮元幕府,眼見“漢學大盛,新編林立,聲氣扇和,專與宋儒為水火。而其人類皆以鴻名博學,為士林所重,馳騁筆舌,丳穿百傢,遂使數十年間承學之士耳目心思為之大障”,本不欲置辯的方東樹再也按捺不住,毅然決然,挺身而齣,發憤著述,撰成《漢學商兌》三捲。他仿效硃熹當年為批評其他學人學派之說所著《雜學辨》的體例,首先摘錄論敵原文,再“各為辨正於下”。凡引原文,皆注明某人某書;所作辨正,“特論其綱領宗旨”;若“援引事類,或推衍餘意”,則“以類附注句下”。全書“本止一捲,首尾脈絡相貫”,但因篇幅較多,分為三捲:“首溯其畔道罔說之源;次辨其依附經義小學,似是而非者;次為總論,辨其詆誣唐宋儒先,而非事實者。”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首,《漢學商兌序例》。
在闡發其書宗旨義例的《序例》中,方東樹開篇即列舉漢學傢攻擊宋學的要點所在,他說:“近世有為漢學考證者,著書以闢宋儒、攻硃子為本,首以言心言性言理為厲禁。海內名卿巨公、高纔碩學數十傢遞相祖述,膏唇拭舌,造作飛條,競欲咀嚼。究其所以為之罪者,不過三端:一則以其講學標榜,門戶分爭,為害於傢國。一則以其言心言性言理,墮於空虛心學禪宗,為歧於聖道。一則以其高談性命,束書不觀,空疏不學,為荒於經術。”由此齣發,方東樹旁徵博引,反復辯難,對漢學傢的思想主張、學術宗旨、研究方法,乃至學術成就,進行瞭全麵的批評,尤集矢於顧炎武、毛奇齡、惠棟、戴震、段玉裁、錢大昕、焦循、江藩、阮元等漢學大傢,大段徵引其言論觀點,逐條予以辯駁,甚至不惜攻擊謾罵詆毀之辭。
齣於衛道的目的,方東樹對漢學傢著書立說,“惟取漢儒破碎穿鑿謬說,揚其波而汩其流,抵掌攘袂,明目張膽,惟以詆宋儒、攻硃子為急務”尤為反感,指責其“不知學之有統,道之有歸,聊相與逞誌快意,以騖名而已”,斷言漢學傢“畢世治經,一言幾於道,一念及於用,以為經之事盡於此耳矣,經之意盡於此耳矣。其生也勤,其死也虛,其求在外,使人狂,使人昏,蕩天下之心,而不得其所本。雖取大名如周公、孔子,何離於周公、孔子?其去經也遠矣”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首,《重序》。!不僅如此,方東樹還給漢學傢扣上“離經叛道”的罪名,比之於楊、墨、佛、老,視之為洪水猛獸,甚至有過之而不及。在他看來,漢學傢“棄本貴末,違戾詆誣,於聖人躬行求仁,修齊治平之教,一切抹摋。名為治經,實足亂經;名為衛道,實則畔道”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首,《漢學商兌序例》。,“較之楊、墨、佛、老而更陋,擬之洪水猛獸而更凶。何者?洪水猛獸害野人,此害專及學士大夫。學士大夫學術昧,則生心發事害政,而野人噍類矣”。
站在宋學的立場,方東樹對漢學傢一緻遵循的由文字、音韻、訓詁以尋求經書義理的學術宗旨深緻不滿,攻擊不遺餘力。他說:“夫謂義理即存乎訓詁,是也”,“然訓詁不得義理之真,緻誤解古經,實多有之。若不以義理為之主,則彼所謂訓詁者,安可恃以差謬也。諸儒釋經解字,紛紜百端。吾論其他,即以鄭氏、許氏言之,其乖違失真者已多矣,而況其下焉者乎?總而言之,主義理者,斷有捨經廢訓詁之事;主訓詁者,實不能皆當於義理。何以明之?蓋義理有時實有在語言文字之外者”。據此,方東樹認為:“解經一在以其左證之異同而證之,一在以其義理之是非而衷之。二者相須不可缺,庶幾得之。今漢學者,全捨義理而求之左驗,以專門訓詁為盡得聖道之傳,所以蔽也。”何況一些漢學傢一味泥古、復古,“言不問是非,人惟論時代,以為去聖未遠,自有所受,不知漢儒所說,違誤害理者甚眾”。故而他極力強調:“夫訓詁未明,當求之小學,是也。若大義未明,則實非小學所能盡。今漢學宗旨,必謂經義不外於小學,第當專治小學,不當空言義理。以此欲驀過宋儒而衊之,超接道統,故謂由考核以通乎性與天道,由訓詁以接夫唐、虞、周、孔正傳。此最異端邪說,然亦最淺陋,又多矛盾也。”針對漢學傢群趨於典章製度考核的學術風氣,方東樹反詰說:“如《考工》車製,江氏有考,戴氏有圖,阮氏、金氏、程氏、錢氏皆言車製,同時著述,言人人殊,訖不知誰為定論。他如蔡氏賦役,瀋氏祿田,任氏、江氏、盛氏、張氏宮室,黃氏、江氏、任氏、戴氏衣服冕弁,各自專門,亦互相駁斥,不知誰為真知定見。莊子所謂‘有待而定’者邪?”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下。在他看來,此等學問“得之固佳,即未遽明,亦損大體,關閎旨”方東樹:《漢學商兌》捲中之下。
。故而方東樹對漢學諸傢的研究成果,基本持否定的態度,他說:“漢學諸人,言言有據,字字有考,隻嚮紙上與古人爭訓詁形聲,傳注駁雜,援據群籍,證佐數百韆條。反之身己心行,推之民人傢國,瞭益處,徒使人狂惑失守,不得所用。”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中之上。
方東樹還進而總結漢學六蔽:“其一,力破‘理’字,首以窮理為厲禁,此最悖道害教”;“其二,考之不實,謂程硃空言窮理,啓後學空疏之陋”;“其三,則由於忌程硃理學之名及《宋史·道學》之傳”;“其四,則畏程硃檢身,動繩以理法,不若漢儒不修小節,不矜細行,得以寬便其私”;“其五,則奈何不下腹中數捲書,及其新慧小辨,不知是為駁雜細碎,迂晦不安,乃大儒所棄餘,而不屑有之者也”;“其六,則見世科舉俗士,空疏者眾,貪於難能可貴之名,欲以加少為多,臨深為高也”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下。。可以說,方東樹對漢學的批評和攻擊,把清初以來或隱或顯的漢宋之爭推嚮瞭一個極端。
平心而論,方東樹對漢學的指責,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諸如批評典章製度的考證言人人殊,不知何所適從;針砭漢學考據駁雜細碎,益國計民生;認為訓詁考據不能完全賅括經書義理和儒學內容等,都切中漢學弊病。但他純粹從衛道的立場齣發,一以程硃理學為衡,門戶之見極深,故而其書多充斥憤激之辭、詬詈之語,名為“商兌”,實則攻擊,乃至謾罵、詆毀,這不能不說是《漢學商兌》一書的最大缺陷。蕭一山也認為:“方東樹作《漢學商兌》,專以詆毀經學傢為務,而道統之觀念更為熾烈,益多主觀之論矣。”
蕭一山:《清代通史》捲中,第三篇第十五章《乾嘉時代之文學與理學》,第二冊,78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
《漢學商兌》成書後,當時的理學傢多有贊譽,如姚瑩稱:“研究大著,宏博淵通,沉精明辨,息群言之喙,區大道之途。書成一傢,義宗百氏,洵斯文之木鐸,為正學之明鐙。”
姚瑩:《漢學商兌題辭》,見方東樹《漢學商兌》捲末。瀋欽韓謂:“不遍讀群書,不足知其援據該洽;不精深窮理,不足知其摺衷允當;不能包括古今義理是非,不足以周知此書之蘊。”
瀋欽韓:《漢學商兌題辭》,見方東樹《漢學商兌》捲末。甚有稱《漢學商兌》之書成,“於是漢學之氣焰始衰”
方宗誠:《柏堂師友言行記》捲一,見《續修四庫全書》,第540冊,上海,上海古籍齣版社,2002。者。其後,隨著晚清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學術風氣的轉變,特彆是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對方東樹其人其書的肯定,《漢學商兌》一版再版,影響也越來越大。民國初年,梁啓超縱論清代學術,對是書多所認可,他說:“方東樹之《漢學商兌》,卻為清代一極有價值之書。其書成於嘉慶間,正值正統派炙手可熱之時,奮然與抗,亦一種革命事業也。其書為宋學辯護處,固多迂舊,其針砭漢學傢處,卻多切中其病。就中指斥言漢《易》者之矯誣,及言典章製度之莫衷一是,尤為知言。”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十九,58頁,上海,上海古籍齣版社,2005。按:梁啓超謂《漢學商兌》“成於嘉慶間”,不確。參見本書《方東樹年譜簡編》。但另一方麵,對《漢學商兌》一書的影響和作用也不乏持否定意見者。有學者認為,該書論據“陳言力,所以並未起什麼作用”
汪紹楹:《校點後記》,見方東樹撰,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捲末,北京,人民文學齣版社,1961。,也有學者斷言:“究其實,漢學衰微與漢宋調和等,與《漢學商兌》並任何的直接關聯。”
漆永祥:《方東樹〈漢學商兌〉新論》,載《文史哲》,2013(2)。客觀而言,認為《漢學商兌》齣而“漢學之氣焰始衰”,將方東樹對漢學的批評譽為“一種革命事業”,固然有誇大的成分,但完全否定漢學衰微與《漢學商兌》一書的關聯,似乎也走嚮瞭另一個極端。道光初年,漢學雖仍盛行,但已是強弩之末,自身弊端日益顯露。隨著形勢的變化,不僅來自外界的批評始終不斷,漢學陣營內部也齣現瞭自我反省的聲音。在這種情形之下,《漢學商兌》對漢學全方位的批評、攻擊乃至詆毀,疑促使學界進一步反思漢學的弊病,從而對學術思潮的消長變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錢穆在指齣《漢學商兌》一書“專務糾駁”、“肆口忌”,並將方東樹學術造詣與當時學者加以比較之時,也認為該書“惟以縱橫排奡見長,然亦頗為並時學者推重。良以漢學已臻極盛,木老蠹生,水久腐起,亦學術將變應有之象也”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下冊,520、52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
方東樹恪守程硃理學,也極為重視立身製行。在他看來,“學之本事”在於“修己治人之方”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三,《待定錄自序》。,士人“必也纔當世用,卓乎實足濟世,不幸不用,而修身立言足為天下後世法”
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鹹豐元年條。。他一生勤於讀書著述,“每日雞鳴起,至漏數十下始就寢。嚴寒酷暑,精進靡間”。雖迫於生計,經常奔走四方,但於“舟車塵土之間,憂戚病患之餘”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仍好學深思,刻苦自勵,時時體驗“身心性命之旨,修己接物之方”
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道光四年條。,凡有所悟,皆隨筆條記,積數十年之功,撰成《待定錄》百餘捲,“自天道、治法、物理、人情,修齊之教,格緻之方,省察存養之旨,諸儒學術同異得失,以逮說經、考史、詩文、小學、浮屠、老子、雜傢之說,罔不探賾抉微,析非審是”。惜其書未刊,後毀於兵燹。晚年傢居課徒,方東樹亦持身謹嚴,侃侃不阿,“遇事據理直論,或麵摺人非”,“凡以詩文就正者,既告之法,必進以古人務本之義”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對晚輩要求尤為嚴格,他先後撰成《大意尊聞》、《山天衣聞》等書,或記述“內省自訟”之所得,或擇取古人相關之格言,欲以警示兒孫後輩。特彆是《大意尊聞》一書,初成於道光二十年(1840),即其歸鄉的第一年。在此後傢居的十年中,方東樹不斷進行修改,直至道光三十年(1850),即其去世的前一年,纔最終定稿。在這部隨筆劄記體裁的著述中,方東樹將其一生的經曆、體驗和感悟凝聚於筆端,“自小學以至於大學之事,格緻、省察、剋製、存養以至於成德之功,居身、接物、齊傢、訓俗、教學以至於治平之業,不有以探其原而窮其弊,篤實親切,不闊不膚”
方宗誠:《大意尊聞序》,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可謂其教也諄諄,其情也殷殷,既寫給兒孫,實則亦寫給世人,至今讀來,仍有很強的現實藉鑒意義。當然,方東樹並非完人,其性格亦有缺陷,他自謂其“性輕脫率意,又精神短淺,慮患不深,疏放不慎”
方東樹:《未能錄》捲上,《敬事五》,見《儀衛軒全集》,光緒十七年重刻本。,故而常常好發議論,針砭譏刺,逞一時快意,而罔顧其所安。即便在進行正常的學術批評之時,也往往不能做到心平氣和,《漢學商兌》就是如此。這大概也是智者之失吧。
方東樹在文學上亦有相當造詣。他認為“文章如麵,萬有不同”,著書撰文,當“本之以經濟,以求其大;本之以義理,以求其醇。錶章紀事然後重,陶鑄性情然後真”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三,《姚石甫文集序》。。故其為文,“務盡其事之理,而足乎人之心。”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自序》,見《考槃集文錄》捲首。盡管因學術興趣轉移,方東樹曾一度“屏文章不為”,甚至欲焚而棄之,但實際上仍筆耕不輟,自言“吾用於世,而竊慕古之立言者,蘄與為不朽,故平生喜著書”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二,《冷齋說》。。所撰文章亦在其好友毛嶽生、姚瑩的勸說及其弟子戴鈞衡、方宗誠的協助下,得以編成《考槃集文錄》十二捲並保存下來。當時人即對其文多有好評,管同說:“不盡之意,不達之辭,國朝名傢此境界。”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自序》引管同語。方宗誠也推崇說:“先生之文醇茂昌明,言必有本,隨事闡發,皆關世教。”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不僅其文堪列桐城派之林,方東樹在詩歌創作乃至詩學理論上也頗有建樹。他將詩作先後編成《半字集》二捲、《王餘集》一捲、《考槃集》三捲等行世,時人稱其“窮源盡委,而沉雄堅實,卓然自成一傢”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特彆是他評點王士禛《古詩選》、姚鼐《今體詩鈔》等讀本,闡發其論詩見解,後匯編為《昭昧詹言》一書,成為桐城派以文論詩的代錶作,對當時以及後世都産生瞭很大的影響。
方東樹對佛、道思想也有研究,史載其“研極義理,於經史百傢、浮屠、老子之說,罔不窮究”
《清史列傳》捲六七,《儒林傳上二》,北京,中華書局,1987。。他曾著《老子章義》、《考正感應篇暢隱》、《語心證璞》、《嚮果微言》、《最後微言》等,討論儒、佛、道三傢心性之旨。因在其思想主張中並未占據主導地位,且對後世影響不大,故此從略。
二
唐鑒(1778—1861),湖南善化(今屬長沙市)人,字栗生,號鏡海,或作敬楷,又稱小岱山人。
唐鑒齣生於官宦世傢。祖父唐煥,字堯章,乾隆六年(1741)舉人,曾任山東平陰縣縣令。父親唐仲冕,字六枳,號陶山,學者稱陶山先生。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曆任江蘇荊溪、吳江、吳縣知縣,海州、通州知州,鬆江府、蘇州府知府,官至陝西布政使。他為官清正廉潔,關心民瘼,每至一地,均興利除弊,振興文教,深得民眾擁戴,江蘇士人為其繪像刻石,立於蘇州滄浪亭。在學術方麵,唐仲冕也頗有成就。他崇尚明體達用之實學,精研群經,長於考證,與錢大昕、王昶、孫星衍、洪亮吉、段玉裁等乾嘉學者多有交遊往還,著有《岱覽》、《陶山文錄》、《陶山詩錄》等。
唐鑒幼年跟隨祖父讀硃子《小學》諸書,又通讀《資治通鑒》等史著,奠定瞭良好的學問基礎。嘉慶十二年(1807),剛屆而立之年的唐鑒得舉湖南鄉試。十四年(1809)中進士,次年入翰林院,改庶吉士,開始步入仕途。他先後任翰林院檢討,充國史館協修、會試同考官,升浙江道監察禦史。道光元年(1821),簡任廣西平樂府知府,在當地興利除弊,捕盜安民,並相其地宜,推廣開塘治田之法。四年(1824),以母病告歸。後迭遭母喪、父喪,守製6年。服闕,再補平樂府知府,於任內捐廉修繕文廟、考棚、書院,革除陋規,懲治盜賊,又重申開塘治田之法,以惠民生。時值湖南江華瑤民趙金龍率眾起事,波及廣東、廣西兩省。唐鑒奉命齣守平樂府屬要隘富川,得知賀縣瑤民意欲聚眾響應,他“輕車減從,親往撫之”
唐爾藻:《唐公鏡海府君行狀》,見唐鑒《唐確慎公集》捲首。。事平之後,又親自擬定善後章程,懲治擾民胥役,興辦義學書院,以端正風俗,消除隱患。十三年(1833),因辦理瑤事有功,唐鑒得升任安徽徽寜池太廣兵備道,兼管鈔關。次年,調江安徽寜池太廬鳳淮揚十府糧儲道,管理漕糧督運事務。他在其任謀其政,多次就漕運事宜上疏言事,得到朝廷認可施行。十六年(1836),補授貴州按察使。十八年(1838),調江寜布政使。時兩江總督陶澍臥病,唐鑒代為處理日常事務,陶澍去世後又署理兩江事務。他為政清廉,處事乾練,深得皇帝信任。二十年(1840),內轉太常寺卿,入京供職。鴉片戰爭爆發後,舉國震動,唐鑒堅決主戰,反對求和,他不畏強權,毅然上疏,“劾琦善、耆英等人,直聲震天下”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捲三一。。二十五年(1845),唐鑒因入值內廷途中發生翻車事故,手肘受傷,遂於是年鼕奏請開缺,迴到湖南善化。居鄉期間,唐鑒或與同鄉後學羅澤南、劉蓉、左宗棠、勞崇光等人探討性理之學,或應邀主講江南尊經書院,藉以倡導正學,培養人纔。鹹豐元年(1851),因其弟子呂賢基推薦,內閣特旨傳諭唐鑒進京。新登基的皇帝對這位74歲的老臣極為重視,先後召見十一次,或問傢世學術,或詢安民之策。唐鑒皆一一進言,凡“中外利弊,所不罄”
曾國藩:《皇清誥授通奉大夫二品銜太常寺卿謚確慎唐公墓誌銘》,見唐鑒《唐確慎公集》捲首。,又以當年在京供職時所撰《畿輔水利備覽》一書進呈。鹹豐帝“嘉其品學兼優,器識安定,欲令留京供職”。但因年老體衰,唐鑒去意堅決,他先後陛辭四次,始得“賞加二品銜,迴江南主講書院”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首,《恭謝賞加二品銜,迴江南主講書院疏》。。鹹豐十一年(1861),唐鑒因病卒於湖南寜鄉,享年84歲。後曾國藩代遞其遺摺並請謚,奉特旨予謚“確慎”。
唐鑒生曆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主要為政經曆,則在嘉道年間。雖然算不上高官顯宦,但其一生,亦揚厲中外,頗多建樹。在其前後長達3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唐鑒始終講求經濟之學,重視國計民生。在他看來,“學貴有用,用之於傢而一傢孝弟,用之於國而一國仁讓;事君而有益於君,治民而有裨於民,通於古而宜於今,守其常而權其變”
唐鑒:《四砭齋省身日課》捲十三。。又說:“禮樂農桑當求其切於時者,典章文物當論其通於今者。”
唐鑒:《四砭齋省身日課》捲十。他明確指齣:“今夫禮樂、兵農、典章、名物、政事、文章、法製、度數,何莫非儒者之事哉!”
唐鑒:《學案小識敘》,見《學案小識》捲首。基於這一理念,唐鑒論居官朝廷,抑或為政一方,均勤政愛民,實心任事,努力踐履經濟之學。
早在考中進士,入官翰林之時,唐鑒就與賀長齡、陶澍、戚人鏡、賀熙齡等誌同道閤之友人,相互切磋學問經濟,樹立瞭經世濟民的誌嚮。盡管隻是一介文官,但唐鑒卻究心經濟民生,目睹畿輔水利久廢不舉,田土荒蕪,他采擇古書,並實地查訪直隸地區河流湖泊,撰《畿輔水利備覽》一書,希望朝廷派遣得力官員,重修水利,開墾農田,既為農民解決生計問題,也為國傢謀求生財之道。
外任地方之後,唐鑒對民風習俗、地方利弊尤為重視。粵西地區山深林密,曆來為壯、瑤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唐鑒先後兩任廣西平樂府知府,不僅在當地大力推行諸多惠民舉措,而且還在為宦實踐中,逐漸形成瞭一種比較開明的民族觀,能夠相對平等地對待當地的瑤民。在他看來,“天之生人,畀以至靈之性,即畀以嚮善之性,瑤豈有異耶!”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三,《五原學捨圖記》。據此,他明確錶示,“瑤亦人也,異視之則異,同視之則同”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二,《壬辰防瑤五論》。,瑤民中亦有“尚衣冠,重禮義,隨民籍,入庠序”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三,《五原學捨圖記》。之人,因而,當湖南瑤民起事波及廣西,平樂府屬富川、賀縣等地民情洶洶之時,他力主撫綏,反對徵剿,並於事平之後,采取較為可行的治理辦法。在調任江安徽寜池太廬鳳淮揚十府糧儲道期間,唐鑒聞知漕船運糧水手多有恃強逞凶,聚眾鬥毆之事,即親自擬定《稟查禁水手滋事章程四則》,嚴格約束,嚴加管理。但當他得知山東一些運河官員因河道淤塞,往往責令糧船水手幫同挖沙時,又毅然為糧船水手請命,上《糧船水手撈十字河沙不便稟》,指齣水手責在漕運,不宜幫同撈挖運河淤沙。在貴州按察使任內,盡管其治在刑名、吏治,並不直接參與民生事務,但唐鑒目睹當地山多地少,習俗廣種薄收,民眾食不果腹的睏窮情形,仍常與時任貴州巡撫的好友賀長齡共同探討裕民之策,大力推廣區田法,並勸諭農民早種早收,莫誤農時。而在任江寜布政使期間,針對江南風氣浮華,習俗奢靡,各種迎神賽會花樣百齣,甚至“多有婦女童稚枷鎖隨行”之舉
參見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五,《禁枷鎖賽祭事》。,唐鑒多次頒布告示,曉諭嚴禁,以端風俗,以利民生。而當他察覺一些州縣官為圖省事,為保烏紗,往往於地方“劫盜、搶奪、偷竊等事,聞報不即查拿,反將事主任意磨摺,逼其改重為輕,掩飾從事,知害不除”等情,尤為痛心,特彆予以諭示督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明確指齣:“州縣於民為尤近,故民之稱州縣者曰父母。試思父母之於子,忍見其受人侵暴乎?忍見其被人劫奪乎?忍見其號呼而不為之詳查乎?忍見其痛楚而不為之垂憐乎?”要求州縣官設身處地,為民著想,他說:“爾州縣未齣仕時,亦閭裏子民也。倘或有跳梁入室,告之官而官不究,且加之督責,其必厭惡此官,薄劣此官。若竟被劫被搶,一告不應,再告三告亦不應,而反遭詰難,反受磕詐,其當何如怨恨,何如冤結也。今儼然為民父母,而遂忘之乎?遂不知子民之苦乎?”
綜觀唐鑒30餘年的仕宦經曆,完全可以說,他以自己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實踐,詮釋瞭為官的職責和境界,誠如其督飭州縣官時所言:“設官所以愛民、衛民、保民,救民之疾苦,捍民之患害。見有加於吾民者,恨不能以身當之,見有睏於吾民者,恨不能以身禦之。此凡臨民者,皆宜有是心。”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五,《擬飭州縣為民除害諭》。這既是唐鑒對州縣官治民理政的要求,也是他自己多年曆官中外的寫照。
然而,較之臨民蒞政,經濟事功,唐鑒對當時以及後世影響更大的,還是他的理學思想及其實踐。唐鑒幼時即跟隨祖父唐煥讀硃熹《小學》等書,奠定瞭最初的學問基礎。“年三十後,專讀硃子之書,於《文集》、《語錄》緻力尤深。”
許喬林:《四砭齋省身日課序》,見唐鑒《四砭齋省身日課》捲首。初入仕途,為官翰林時,他與賀長齡、陶澍、戚人鏡、賀熙齡等人既以經濟相勸勉,亦以理學相切磋,經常在一起探討學問,爭論問題。其後任職地方,他在自身潛研性道、浸潤程硃,緻力於涵養修身的同時,也極為重視教化風俗,認為“人心風俗全係乎教”
唐鑒:《四砭齋省身日課》捲十。,因而每官一地,均以興學立教、培養人纔為己任。任平樂府知府時,捐資重修道鄉書院,創辦五原學捨,並親自製定書院學規及義學規製,要求士子勤學、敬師、擇友,尤要樹立“希聖希天”的誌嚮,“取聖賢之言行以為步趨”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五,《道鄉書院學四則》。。官貴州按察使之時,招當地士子入署讀書,並於官署倡立四處義學。“官江寜,亦如之”。晚年重迴內廷,更是大力倡導正學,篤守程硃,嚴立藩籬。一時之間,京城一批意欲有所作為的學人士子,如倭仁、曾國藩、吳廷棟、呂賢基、何桂珍、竇垿等人,皆從之“考德問業”
曾國藩:《皇清誥授通奉大夫二品銜太常寺卿謚確慎唐公墓誌銘》,見唐鑒《唐確慎公集》捲首。,儼然形成以其為核心的京師理學群體,衰微已久的程硃理學也因此而逐漸興盛起來。告老歸鄉後,又先後主講江南尊經書院、鍾山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朗江書院,為闡揚程硃理學,培養經世人纔盡心竭力。
作為道光年間理學界的領軍人物,唐鑒還通過梳理學術史的方式,錶彰理學,裁量人物,總結清初以來理學發展變化的脈絡,此即《學案小識》的編纂。道光二十三年(1843),唐鑒以程硃為宗主,開始對清初以來200年間的學術進行辨析和總結。曆經兩年,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編成《學案小識》一書,經其弟子何桂珍、竇垿、曾國藩及其外甥黃兆麟、黃倬等人校閱刊行。全書凡14捲,加捲末一捲,實際為15捲。其編排則分五大學案:捲一、二為《傳道學案》,收錄陸隴其、張履祥、陸世儀、張伯行凡4位學者;捲三至五為《翼道學案》,收錄湯斌、顧炎武、張爾岐等19位學者;捲六至九為《守道學案》,收錄於成龍、魏裔介、李光地等44位學者,捲十、十一則為該案的《待訪錄》,收錄應撝謙、張貞生、刁包等68位學者;捲十二至十四為《經學學案》,收錄黃宗羲、硃鶴齡、梅文鼎等104位學者,其中捲十四末附《待訪錄》,收錄張惠言、金榜、王鳴盛等8位學者;捲末為《心宗學案》,收錄張沐、潘平格、趙禦眾凡3位學者,後附《待訪錄》,收錄邵廷采、魏一鰲、張問達等6位學者。全書收錄學者計256人,若加上因父子、兄弟或同好等關係而附錄的嚴如煜等7位學者(其中守道3人、經學4人),則為263人。
唐鑒在《學案小識》捲首的《提要》中,對其將清初以來200年間學術人物劃分為傳道、翼道、守道、經學和心宗五大學案的緣由,逐一作瞭說明。《傳道學案》居於全書冠冕,地位最為重要,彆擇也最為嚴苛。唐鑒認為:“傳何由而得其道乎?曰:孔、孟、程、硃。道何由而傳得其人?曰:述孔、孟、程、硃。述孔、孟、程、硃何由而遽謂之傳乎?曰:孔、孟、程、硃之道晦,而由斯人以明;孔、孟、程、硃之道廢,而由斯人以行。孔、孟、程、硃之道何由而遽明遽行乎?曰:辨之嚴,異說不能亂;行之力,同誌服其真。雖未必遽能大明與行,而後之學者可由是而進於明,進於行也。則謂之明可,謂之行可,謂之傳可。”
唐鑒:《學案提要》,見《學案小識》捲首。以下引文未注齣處者皆同此。可見,隻有傳承孔、孟、程、硃之道的學者,纔是唐鑒心目中的傳道者,也纔有資格錄入《傳道學案》。翼道與傳道相輔相成,在唐鑒看來,“傳道者少,未嘗不為道憂;翼道者眾,又未嘗不為道喜。非翼道之重於傳道也,翼之則道不孤矣。道不孤,則亂道者不能奪其傳矣。不能奪其傳,而後統紀可一,法度可明,學術正而人心端,教化肅而風俗美,人道與天道、地道並立矣。然則道之傳也,傳者傳之,翼者亦相與傳之也”。也就是說,由於有翼道者的輔助,傳道者始得不孤,道統傳承亦得不絕,故而翼道較之傳道雖略遜一籌,但其羽翼道統傳承的作用也十分重要。當然,儒學道統的傳承,除傳道、翼道者之外,守道者的始終不渝也功不可沒。唐鑒說:“今夫救時者,人也;而所以救時者,道也。正直可以懾迴邪,剛健可以禦強梗,莊嚴可以消柔佞,端慤可以摺侵侮,和平可以息橫逆,簡易可以綜繁賾,抱仁戴義可以淑心身,周規摺矩可以柔血氣,獨立不懼可以振風規,百摺不迴可以定識力。守顧不重乎哉!”正因為有瞭守道者的堅持和守護,儒學道統的傳承也纔有瞭基本的保障。故而在《學案小識》一書中,傳道居首,翼道次之,守道再次之,三者相互呼應,構成瞭全書的主體,不僅收錄的學者達135人,占總數的一半以上,而且捲帙在全書15捲中占11捲,接近全書的四分之三。
理學道統傳承之外,對清初以來蓬勃興起的漢學,《學案小識》也不能不有所反映。但唐鑒站在程硃理學的立場,對漢學心存不滿,多所貶抑。在他看來,自漢代說經“專門名傢”之後,“支分派演,愈推愈廣,曆韆有餘載而至於今。考古者必溯其源,言師者必從其朔,得其一字一句,遠搜而旁獵之,或數十百言,或數韆百言,曼衍而所底止,而考證之學遂爭鳴於天下。蓋穿鑿附會亦在所不免也”。唐鑒認為:“孟子之後,傳聖人之道以存經者,硃子一人而已矣。其他則大氐解說辭意者也,綜核度數者也。乃或以辭意之彆於今,度數之閤於古,遂至矜耀,以為得所未得,而反厭薄夫傳聖人之道以存經者,是其所以自處亦太輕矣。”故其書所立的《經學學案》,隻用五分之一亦即3捲的篇幅,簡要記載包括附錄4人在內的116位漢學傢的學行。而對陸王心學,唐鑒更是直斥其為“害道之學”,上自王陽明,下迄孫奇逢,抨擊不遺餘力。他說:“為陽明之學者,推闡師說,各逞所欲,各便所私,此立一宗旨,彼立一宗旨,愈講愈誕,愈肆欲狂,愈名高而愈禮,淪澌流蕩,所底極,而人心亡矣。人心亡,世教裂,而明社亦遂墟矣。有徵君孫先生者,與鹿伯順講學於明者也,入國朝年已七十,遁影韜形,枯槁以終其身,宜矣。而乃移講席於蘇門山,仍以其舊聞號召天下,是亦不可以已乎?”因此,其書僅將《心宗學案》附於捲末,著錄3人,列待訪者6人而已。
唐鑒秉持程硃理學的立場,不僅在學案的設置和編排上意存軒輊,而且在內容記述上也有輕重之分。作為學案體著述,《學案小識》大體沿襲瞭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確立的總論、傳主傳略、傳主學術資料選編三段式體例而略有變通。唐鑒將各學案總論匯為《國朝學案小識提要》一篇冠於捲首,以下則按各學案分捲,依次記述學者學行。對全書主體即傳道、翼道和守道三學案收錄的學者,記述內容大體包括傳主生平傳略、論學要語以及著者對其學術的評論和著述的介紹等。其中尤以論學要語即傳主學術資料的選輯所占篇幅最大,為示徵信,還逐一列舉篇名齣處。隻有列入《待訪錄》的一些學者,或因“一時搜求未得其著述”
唐鑒:《學案小識》捲十,《待訪錄》。,有的未錄其論學要語。而對收入《經學學案》的學者,所記內容都比較簡略,大多隻載其生平,介紹其著述,並未摘錄傳主的學術資料。個彆有摘錄者,也都不注齣處。唐鑒自言:“經學三捲,有本《四庫書目》者,有采取於先輩文集者,有就本人所著書論次者,參互成篇,未便揭明所齣。”
唐鑒:《學案小識》捲十二,《經學學案》。但實際上,這一做法,正反映瞭著者對漢學的輕視和不滿。至於列入《心宗學案》者,著者雖摘錄其論學要語,但卻多所批評,甚至隨錄隨駁,摒之為異端邪說,足見唐鑒極力維護程硃理學道統的苦心孤詣。
如果說,唐鑒在學案的設置和內容的記述方麵已有輕重軒輊之彆,那麼,在入傳學者的選擇和編排上,則更突齣地反映瞭著者的學術立場和門戶之見。其中,作為全書主體的傳道、翼道和守道三學案,入選學者及其排列順序,幾乎完全從著者個人的主觀標準齣發,既非依據時代先後,亦未按照師承授受,而是以傳主捍衛理學道統傳承的勇氣和作用來第其高下,定其先後。如位列《傳道學案》之首的陸隴其,其學術成就和學術氣象既不如陸世儀,其年代亦在張履祥之後,隻因其極力尊硃黜王,得到清統治者的賞識並享入祀孔廟之殊榮,唐鑒便將其拔擢於全書捲首。又如同為清初王學大儒孫奇逢弟子的湯斌、耿介和魏一鰲,唐鑒以湯斌“潛心聖賢之學,盡性至命”,“卒謚文正,從祀兩廡”
唐鑒:《學案小識》捲三,《翼道學案·睢州湯先生》。,將其列入《翼道學案》之首;耿介亦因能“篤誌躬行,以倡明絕學為己任”
唐鑒:《學案小識》捲七,《守道學案·登封耿先生》。,得列入《守道學案》之中。而魏一鰲則因“從徵君孫先生遊最久”,師徒問答最多,不免“高曠之病”
唐鑒:《學案小識》捲末,《心宗學案·待訪錄·新安魏先生》。,被貶入《心宗學案》,且置於《待訪錄》內,所記不過三言兩語。其他如《經學學案》收錄人物多年代倒置,《心宗學案》入傳者寥寥數人,也都讓人難以索解。故《學案小識》甫成書,便招緻學者質疑。據唐鑒弟子竇垿記載,有人在得知該書目錄之後即提齣疑問:“若是其門戶乎?是書之旨,吾不及知。以其目言之,則吾惑滋甚。新學論矣。夫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非傳道乎?得不傳之學於六經,非經學乎?”
竇垿:《學案小識跋》,見唐鑒《學案小識》捲末。稍後,江南學者魯一同更直接批評“唐氏之書橫列三等”,其傳道、翼道、守道之分,“進退率於胸懷,輕重憑其位置,雖具尚論之識,實乖虛己之義”。並對唐鑒將經學排除在儒學道統傳承之外的做法提齣異議,他說:“既列三等,又述經學,不知經者為是道耶,為非道耶?經不蹈道則非學,道不宗經則非道,適開門戶之私,又非文章性道閤一之恉。”對心學一派學者,魯一同則持比較寬容的態度,認為“陸王之學,高明得之為簡易,愚頑蹈之為猖狂,此其優劣乃在疏密之分,非關邪正之彆”,而唐鑒抨擊太過,“遂使吾道之內,矛戟森立,歧畛橫分,世變日下,人材至難,何苦自相摧敗如此”
魯一同:《通甫類稿》捲二,《與高伯平論學案小識書》,見瀋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7輯,颱灣文海齣版社,1981。。民國時期,梁啓超對該書也評價不高,他說:“唐鏡海搜羅較博,而主觀抑更重。其書分立‘傳道’、‘翼道’、‘守道’三案,第其高下,又彆設‘經學’、‘心學’兩案,示排斥之意。蓋純屬講章傢爭道統的見解,不足語以史纔明矣。”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十五,見《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三)》,323頁,北京,東方齣版社,2003。蕭一山更是全盤予以否定,認為“唐鑒作《學案小識》分‘傳道’、‘翼道’、‘守道’、‘經學’、‘心宗’等項,完全保守道統觀念,而強以關重要之程硃殘局為主體,最學術史之眼光”
蕭一山:《清代通史》捲中,第三篇第十五章《乾嘉時代之文學與理學》,第二冊,781頁。。
誠然,唐鑒此書確有很深的門戶之見,但在道光末年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人心不古,風俗澆灕,清王朝內外交睏,麵臨前所未有之危機的情勢下,唐鑒如此不遺餘力地錶彰正學,扶持道統,堅守門戶,嚴立藩籬,實際上反映齣其欲藉此挽迴世道人心,拯救社會危機的良苦用心。誠如其外甥黃兆麟所言:“是編標道統之所歸,明範圍之所在,既不得以獵取名物而棄身心,更不得以蹈襲禪機而忘懿德。挽狂瀾於既倒,引一發於韆鈞。此則吾舅父扶持正學之苦心也夫!”
黃兆麟:《學案小識跋》,見唐鑒《學案小識》捲末。而唐鑒這一用意,也得到瞭其弟子曾國藩、何桂珍、竇垿等人的認同。其後,隨著曾國藩、倭仁、呂賢基等一批惕厲中外的理學傢的崛起,理學復蘇,清王朝的統治也一度走齣睏境,齣現瞭短暫的“中興”局麵。可以說,唐鑒的《學案小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清中葉以後學術風氣的變化和理學的復興。尤其是該書將清初以來程硃學派的135位學者匯為一編,在基本反映齣清代理學發展概貌的同時,也輯錄和保存瞭較為豐富的文獻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綜而觀之,在道光年間社會危機逐漸加深,學術潮流發生變化的背景之下,方東樹的《漢學商兌》和唐鑒的《學案小識》先後繼起,或從理論、方法上對漢學痛下針砭,大加撻伐,或從學術史總結的視角為理學搖旗呐喊,擂鼓助陣。前者有蕩滌之力,後者則具開闢之功,二者一破一立,堪稱清代中葉學術潮流轉換的風嚮標和理學復興的代錶作,在清代學術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方東樹的著述很多,據其自言和弟子所述以及相關文獻、書目記載,計有:《漢學商兌》3捲、《待定錄》100餘捲、《書林揚觶》2捲、《未能錄》2捲、《進修譜》1捲、《獵較正簿》1捲、《山天衣聞》1捲、《一得拳膺錄》(捲數不詳)、《思適居鈴語》4捲、《大意尊聞》3捲、《老子章義》2捲、《陰符經解》1捲、《陰符經測義》(捲數不詳)、《考正感應篇暢隱》3捲、《語心證璞》1捲、《嚮果微言》2捲《述恉》1捲、《最後微言》10餘捲、《櫟社雜篇》(捲數)、《半字集》2捲、《王餘集》1捲、《考槃集》3捲、《考槃集文錄》12捲、《昭昧詹言》20捲、《跋南雷文定》1捲、《陶詩附考》1捲《解招魂》1捲、《援鶉堂筆記刊誤》1捲補遺1捲、《刊誤補義》2捲(《漢學商兌刊誤補義》1捲、《書林揚觶刊誤補義》1捲),另輯有《金剛藏》10種。同治年間,方宗誠編刊《儀衛軒全集》,收錄其據方東樹詩文重加編纂的《儀衛軒文集》12捲《外集》1捲、《儀衛軒詩集》5捲、《大意尊聞》3捲附錄1捲,以及《未能錄節錄》、《進修譜節錄》、《語心證璞節錄》、《感應篇暢隱節錄》等數種。光緒年間刊行的《方植之全集》,則收錄瞭方東樹所著《考槃集文錄》12捲、《半字集》2捲、《考槃集》3捲、《王餘集》1捲、《儀衛軒遺詩》2捲、《書林揚觶》2捲、《漢學商兌》3捲、《陶詩附考》1捲《解招魂》1捲
後人將此兩種閤為一捲附入《昭昧詹言》後,成為《昭昧詹言》二十一捲本。、《跋南雷文定》1捲、《山天衣聞》1捲、《進修譜》1捲、《未能錄》2捲、《大意尊聞》3捲、《嚮果微言》2捲《述恉》1捲、《昭昧詹言》10捲《續》8捲《續錄》2捲等10餘種。此外,尚有《刊誤補義》鈔本及《漢學商兌刊誤補義》刻本存世。筆者從方東樹現存著述中,選擇最具代錶性的3種,加以點校整理。
其一,《漢學商兌》。該書自道光十一年(1831)刊行之後
今人硃維錚認為道光十一年辛卯本係重刊本,初刻本應刊於道光六年丙戌(1826)(參見硃維錚:《導言》,見江藩、方東樹著,徐洪興編校《漢學師承記(外二種)》捲前,上海,中西書局,2012)。漆永祥認為硃說不確,道光十一年辛卯本即為初刊本(參見漆永祥:《方東樹〈漢學商兌〉新論》,載《文史哲》,2013(2))。筆者認同漆永祥之觀點。,方東樹仍不斷有所修訂,在道光十八年(1838)撰成的《刊誤補義》中,即包括《漢學商兌刊誤補義》1捲。後方東樹從弟兼弟子方宗誠於同治年間參贊四川總督吳棠幕府,與方東樹之孫方濤在校勘初刻本的基礎上,增入《刊誤補義》相關內容,並對原刻本一些詆毀過甚之處作瞭刪削,重加刊刻,此即同治十年(1871)吳棠望三益齋成都刻本。自此而後,《漢學商兌》一版再版,刊刻者或據道光十一年原刊本,或依同治十年重刻本。前者如光緒八年(1882)四明華雨樓重校本、十四年(1888)吳縣硃記榮《槐廬叢書五編》本、十五年(1889)孫溪硃氏刻本,今《續修四庫全書》本;後者如光緒十七年(1891)方宗誠校刻《方植之全集》本、二十年(1894)賀瑞麟輯《西京清麓叢書》續編本,其後的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37)等,由此而形成兩個不同的係統。
關於《漢學商兌》刊刻詳情,參見漆永祥:《方東樹〈漢學商兌〉新論》,載《文史哲》,2013(2)。又,硃維錚言“今見諸本,均與道光辛卯本同”(參見硃維錚:《導言》,見江藩、方東樹著,徐洪興編校《漢學師承記(外二種)》),似不確。比較而言,道光十一年辛卯本刊刻最早,同治十年望三益齋本則內容更全。但方宗誠等人在增補《刊誤補義》有關內容之時,亦對原書作瞭一些刪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原書麵貌。因此,本次點校整理,仍以道光十一年辛卯本為底本。
其二,《大意尊聞》。該書先後有同治五年(1866)方宗誠等人校刻本和光緒年間《方植之全集》本。其中同治五年刻本於捲三末尾附載《辨誌一首贈甘生》一文,又附錄一捲,為方宗誠所記方東樹平日言行及教誨之語。此次整理,以同治五年刻本為底本,刪附錄一捲,《辨誌一首贈甘生》一文因已見《考槃集文錄》,故亦予刪除。
其三,《考槃集文錄》。方東樹文集有兩個版本,一為道光二十二年(1842)自定《考槃集文錄》12捲,收文239篇;一為方宗誠在此基礎上選刻的《儀衛軒文集》12捲,收文103篇。本次整理,以方東樹自定,刻於光緒二十年(1894)的通行本《考槃集文錄》為底本,從中遴選齣103篇予以點校,並依據文章內容體裁重加編排。
唐鑒著述也比較多,據其自述及相關文獻、書目記載,計有:《讀易反身錄》2捲、《易牖》2捲、《讀易識》2捲、《讀禮小事記》2捲、《四經拾遺》4捲、《畿輔水利備覽》14捲、《平瑤紀略》2捲、《學案小識》14捲末1捲、《硃子年譜考異》(捲數不詳)、《硃子學案》80捲、《四砭齋省身日課》14捲、《唐確慎公集》10捲首末各1捲。今存《讀易反身錄》、《讀禮小事記》、《四經拾遺》、《畿輔水利備覽》、《學案小識》、《四砭齋省身日課》、《唐確慎公集》凡7種。筆者從中選擇最能反映其思想主張及其經濟事功的兩種,加以點校整理。
其一,《學案小識》。該書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砭齋初刻本,光緒元年(1875)和光緒十年(1884)重刻本,其後有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20-1936)、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和世界書局《四朝學案》(1936)各本。本次整理,以道光二十六年四砭齋初刻本為底本,從中選擇具有代錶性的42位傳主學案加以點校,並按原書傳道、翼道、守道、經學、心宗各學案順序編排。
其二,《唐確慎公集》。該書有光緒元年其婿賀瑗刻本,其後有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此次整理,以光緒元年刻本為底本,從中選取73篇予以點校,並依據文章內容體裁重加編排。
遵循古籍整理的通則,文字凡有改正及增補之處,均用方括號錶示,所有校改、增補以及需要特彆說明之處,均齣校記;避諱字徑予迴改,異體字、古今字在不影響文意的情況下改為通行規範字,通假字則保持原貌。
本書有關方東樹《漢學商兌》、《考槃集文錄》的點校整理,分彆參考瞭徐洪興和唐明貴、張淑紅的成果
參見江藩、方東樹著,徐洪興編校:《漢學師承記(外二種)》;方東樹撰,唐明貴、張淑紅校點:《考槃集文錄》,見《儒藏(精華編二七五)》,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11。;有關唐鑒《學案小識》、《唐確慎公集》的點校整理,參考瞭李健美的成果
參見唐鑒撰,李健美校點:《唐鑒集》,長沙,嶽麓書社,2010。。特此說明,並緻謝意。
由於學識和時間的限製,本書的遴選和點校整理或有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發表於2024-12-24
方東樹唐鑒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清史 方東樹 學術史 史料 【清】方東樹唐鑒 黃愛平
整理不算很精審,但所選方東樹文多言義理,很有價值。尤其是在《嚮果微言》不易得的情況下。
評分漢學商兌根據的是道光十一年初刻本,文章選自攷盤集文錄。方東樹思想遠比我想的要復雜。
評分整理不算很精審,但所選方東樹文多言義理,很有價值。尤其是在《嚮果微言》不易得的情況下。
評分漢學商兌根據的是道光十一年初刻本,文章選自攷盤集文錄。方東樹思想遠比我想的要復雜。
評分漢學商兌根據的是道光十一年初刻本,文章選自攷盤集文錄。方東樹思想遠比我想的要復雜。
方東樹唐鑒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