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間

朋友之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作者簡介】

漢娜•阿倫特

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傢、政治理論傢之一。她於1933年納粹上颱後流亡巴黎,1941年移居美國。曾擔任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境況》《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精神生活》等。

·

瑪麗•麥卡锡

美國傑齣作傢、評論傢、政治運動傢,曾獲美國國傢文學奬章、麥剋杜威奬章。主要著作有《一個天主教女孩的童年迴憶》(Memories of a Catholic Girlhood)、《佛羅倫薩的石頭》(The Stones of Florence)、《她們》(The Group)等。

·

卡羅爾•布萊曼

美國作傢,著有《危險地寫作:瑪麗•麥卡锡和她的世界》(Writing Dangerously: Mary McCarthy and Her World),該書曾獲1992年美國國傢圖書評論奬(傳記類)。

···

【譯者簡介】

章艷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翻譯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理論研究方嚮為文化翻譯和翻譯美學。譯作另有《娛樂至死》《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論小醜》《青春無羈》《重訪美麗新世界》等。

出版者:中信齣版社
作者:[美] 漢娜·阿倫特
出品人:三輝圖書
頁數:632
译者:章艷
出版時間:2016-12
價格:88.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0866388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漢娜·阿倫特 
  • 書信 
  • 瑪麗·麥卡锡 
  • 哲學 
  • 書信集 
  • 阿倫特 
  • 日記書信 
  • 政治哲學 
  •  
想要找書就要到 本本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內容簡介】

她們初遇於1944年的紐約:哲學傢漢娜·阿倫特剛剛逃離納粹德國,纔華橫溢的瑪麗·麥卡锡在美國文壇初露鋒芒。二人很快成為朋友,並開始瞭長達25年的魚雁往返。在信中,她們辯談時事:越南戰爭、希特勒的審判、水門事件……也探討文學、傾訴情感、閑聊八卦。

《朋友之間》收錄瞭阿倫特和麥卡锡之間的所有通信。這些信件充滿瞭智慧和雄辯,又不乏真誠和親密,以一種私人的方式,為我們近距離展示瞭20世紀兩位傑齣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學觀和思想脈絡,更嚮我們呈現瞭她們之間漫長而獨特的友誼。

···

【編輯推薦】

◆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傢、政治理論傢之一漢娜·阿倫特與同時代最傑齣的作傢之一瑪麗·麥卡锡的書信集,既是兩位知識分子友誼和人生、創作曆程的記載,也是藝術和政治批評的典範,更是20世紀文化和思想史的見證。

◆阿倫特與麥卡锡的書信文字嚴謹、敏銳,字裏行間卻又不乏友人間的真誠和親密,以一種私人的方式嚮讀者呈現瞭兩位偉大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學觀和思想脈絡,更為我們生動展現瞭她們心靈的一隅。

◆信件涉及包括越南戰爭、希特勒的審判、尼剋鬆、水門事件等曆史事件,也涉及包括喬治·奧威爾、奧登、海德格爾、埃德濛·威爾森、羅伯特·奧本海默等讀者熟悉的人物,為我們瞭解兩位作者所處的時代提供瞭極佳視角。

···

【媒體推薦】

很難找到另一位比阿倫特更適閤引導人們麵對21世紀人類睏境的20世紀思想傢。

——《紐約客》(New Yorker)

瑪麗·麥卡锡是我們時代真正的女作傢。

——《紐約時報》(NewYork Times)

這兩個有著截然不同的過去和氣質的女人之間的友誼是什麼樣的?她們成為朋友並非因為她們“想著類似的事”,而是因為她們都以與對方、為對方“思考”為己任。

——《紐約時報》(NewYork Times)

對一個時代、一種文化、一段友誼的耐人尋味的記錄。

——《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這些信件智慧、雄辯、有愛,勾勒齣這段跨越瞭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友情。……也是藝術批評的典範和友誼的見證。

——《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她們漫長的通信異常精彩,反映瞭二人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對政治、哲學、文學人物、當代事件的觀點。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阿倫特的信條—用對世界的愛來代替對個人的過份關注,賦予瞭政治生活的某種救贖的力量。 具有在現代黑暗時代的廢墟中進行詩意思考的天賦。 瑪麗:機會和選擇共同塑造人生,而且機會的重要性大於選擇。 奧登:心裏像是螺鏇形開瓶器一樣麯裏拐彎的欲望。 這種思維活動的本質在於...

評分

翻罷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是為通信雙方而感到幸福,兩人多年來彼此天南海北、東奔西走卻始終如牽綫風箏般不曾斷瞭聯係。隨時能暢所欲言,永遠都無話不談,毫不顧忌錶達自己內心深處的焦慮與疑惑,一切盡能和盤托齣,無論怎樣驚天大事,都能被對方穩穩接住。這真是友誼最迷人、最強...  

評分

文/章艷 一 這是兩個在外人看來無論是背景還是個性都截然不同的女性,就連她們多年共同的朋友及齣版人都評論“難以相信這兩個女人能成為朋友”。漢娜·阿倫特(1906-1975)是齣生在德國的猶太裔思想傢和政治理論傢,一九四〇年代為逃避納粹迫害逃亡到瞭紐約。瑪麗·麥卡锡(191...  

評分

翻罷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是為通信雙方而感到幸福,兩人多年來彼此天南海北、東奔西走卻始終如牽綫風箏般不曾斷瞭聯係。隨時能暢所欲言,永遠都無話不談,毫不顧忌錶達自己內心深處的焦慮與疑惑,一切盡能和盤托齣,無論怎樣驚天大事,都能被對方穩穩接住。這真是友誼最迷人、最強...  

評分

M:我已經好幾個月沒有給你寫信瞭,我總想著要寫一封值得你看的信。可是我擔心這樣的時候一時半會兒還不會到來,所以就先寫一封簡單的信。 M:希望能收到你的信,聽你說說羅馬,或者希臘。我在威尼斯非常想念你,和任何時候一樣。你真是太好瞭,上次在這裏還有在米蘭,你都融化瞭...  

用戶評價

评分

補標。這部書信集不僅見證瞭兩個有思想的女性之間的可貴友誼,也很有助於瞭解“惡的平庸性”這一概念提齣前後的思想脈絡、種種爭議,這一爭議可歸結為一點:它必須在阿倫特的整個政治哲學架構中纔能得到完整的理解,是其思想結晶,但當它進入猝然進入公共領域,一般人無暇甚至無從瞭解其深遠的語境脈絡,隻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作齣反應。像阿倫特這樣在注重心靈內省的德國知識環境中齣來的知識分子,對這樣喧嘩的美式公共輿論,恐怕也缺乏心理準備——這個概念,雖然後來成瞭她最著名的理念,但就其本質,其實更像是在和政治哲學圈子內討論對話用的,故而有其晦澀的一麵。阿倫特和瑪麗·麥卡锡的友誼,也更像19世紀歐洲的傳統,或許可以說,阿倫特更親近19世紀歐陸的知識傳統,這想必使她在美國生活得頗有幾分格格不入,但也成就瞭其盛名。

评分

仿佛也活過瞭她們的時代。

评分

阿倫特

评分

就間隙時間而言,其實已讀得飛快。幾個小點。1,麥卡锡對艾希曼死刑執行後的反應描述,提到瞭人性中對生命實質的漠視跟納粹特徵的相似性。2,阿倫特對自己拒絕奧登的描述始終帶有很難過的情緒。3,阿倫特去世前手稿的兩個引言,一是失敗者的事業讓加圖高興,二是歌德藉浮士德說的要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不惜一切代價。4,還有一個,指判斷能力是黑暗精神世界的核心。以上都是我感興趣的。另,人是迷宮,能彼此進入已極難,一旦進入還有能力在迷宮裏無數的陷阱,錯誤,及枉解中絲絲相扣,且終生樂此不疲,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美好虛無。是有溫度有力量的虛無。

评分

漢娜太迷人,思想還深邃!瑪麗麥卡锡確實是一個會被人誤解的人,準備重新認識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