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释题:时空范围与研究对象
二、路径:研究视域与主要内容
三、推衍: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第一章 社会环境:汉唐时期东北亚民族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两汉时期:夫余、乌桓、鲜卑的社会发展
一、夫余:盛于西汉,玄菟郡属国
二、乌桓:西汉附匈奴,东汉“诣阙朝贡”
三、鲜卑:受乌桓、匈奴所阻,活动事迹始见于东汉
第二节 社会性质:从“下户”看夫余、马韩、邪马台的社会发展
一、共同之处:曹魏时期夫余、马韩、邪马台出现“下户”
二、地位差异:“下户”体现了夫余、马韩、邪马台各自社会发展阶段
第三节 隋唐时期:羁縻建置与治边政策
一、羁縻府州:隋唐时期东北亚地区的行政区划设置
二、开放政策:吸引大批“渐慕华风”者主动入唐
三、玄宗赐土:开元二十三年赐浿江以南之地予新罗
第二章 民族融合:东北亚古代民族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交融
第一节 族称演变:沃沮与肃慎族系的亲缘关系
一、楛矢石磐:肃慎纳入西周版图
二、音转关系:“沃沮”与“勿吉”族称之承袭
三、一脉相承:靺鞨七部源于勿吉
第二节 民族共生:东胡族系的社会发展
一、共生态势:匈奴、东胡、乌桓同现于《史记》
二、鲜卑民族:檀石槐时期分裂、迁徙、融合
三、汲取汉文化:慕容鲜卑移徙政治中心
第三章 礼乐习俗:汉唐时期高句丽的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礼乐:汉武帝时期高句丽鼓吹乐的发展
一、社会背景:汉武帝时期鼓吹乐兴盛
二、音乐类型:汉武帝赐高句丽鼓吹乐
三、发展状况:高句丽壁画中的鼓吹乐
第二节 凶礼:高句丽丧葬
一、殷商遗风:高句丽殉葬习俗
二、积石为封:高句丽将军坟的陪葬墓
第四章 朝贡册封:汉晋封贡体制下东北亚民族的社会发展
第一节 “使命岁通”:夫余与东汉王朝朝贡关系
一、“遣使贡献”:夫余向东汉王朝的朝贡活动
二、政治需求:夫余朝贡东汉的利益需要
第二节 乌桓朝贡东汉王朝:受制于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
一、复置乌桓校尉:乌桓向东汉王朝的朝贡活动
二、利益驱使:乌桓朝贡东汉王期的政治诉求
第三节 诣阙朝贺:鲜卑与东汉魏晋的朝贡关系
一、分别朝贡:鲜卑各部对东汉、曹魏的朝贡
二、朝贡中原王朝:对东部鲜卑慕容、宇文、段部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周边关系: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亚古代民族的对外交往
第一节 马韩、辰韩、弁韩:三韩与汉魏晋王朝的朝贡关系
一、政治依托:三韩与中原的朝贡往来
二、“使属乐浪”:中原王朝对三韩册封
第二节 燕余关系:夫余灭国的慕容鲜卑因素
一、前燕国力的增强:相对弱小的夫余成为慕容鲜卑进军的对象
二、东晋势力衰弱:慕容皝时期前燕走向强盛,夫余失去了保护伞
三、勿吉崛起灭夫余:慕容鲜卑政权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节 远交近攻:公元五世纪高句丽与东北亚诸国的关系
一、朝贡交好: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政策
二、战略同盟:高句丽对新罗的政策
三、防范打击:高句丽对百济的政策
第六章 都城政治:从物质文化遗产看东北亚的社会发展
第一节 “附和式”都城:高句丽都城环境典型的民族地方特色
一、环境变迁:高句丽早中晚期都城环境
二、发展轨迹:高句丽都城环境的规律性特点
第二节 都城变换:百济对南北朝朝贡关系的调整
一、汉城时代:百济与南北朝的朝贡关系
二、熊津时代:百济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
三、泗泌时代:百济和南北朝的朝贡关系
第三节 都城移徙:大祚荣立震国与海东盛国开疆拓土
一、立都敖东城:鞣辐七部与渤海建国
二、大钦茂三次迁都:海东盛国开疆拓土
第七章 天下秩序:隋唐时期的汉字文化圈
第一节 决定百济国运:百济与隋唐的朝贡关系
一、引隋制丽:百济与隋的朝贡关系
二、频繁遣使:百济与唐的朝贡关系
第二节 利益争夺的牺牲品:唐济封贡关系演变及百济灭亡原因
一、册封“带方郡王”:唐济封贡关系的黄金时期
二、百济灭亡:唐济封贡关系的冷却与重建唐济封贡关系的失败
第三节 “渤海郡王”:渤海国朝贡唐朝
一、忽汗州都督:唐朝对渤海的册封
二、入贡于唐:“中国既安,四夷自暇”治边思想对渤海国的影响
第八章 经济文化:东北亚古代民族社会发展状况个案分析
第一节 碑刻文化: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与集安高句丽碑
一、拓本研究: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
二、碑刻研究:集安高句丽碑
第二节 贸易往来:新罗侨民聚居区内的唐罗民间往来
一、泛海来华:新罗人入唐因素考察
二、新罗坊:在唐的新罗侨民社区
第三节 佛教文化:来唐求法的新罗僧侣
一、求法兴盛:来唐求法新罗僧侣名录
二、专修新罗院:安置在唐求法新罗僧侣
三、入唐求法:新罗僧在中朝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
附 录:参考文献
后 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