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方寶瑞1.1 飛機設計
1.1.1 飛機設計的內容和階段
目錄
16.2.4 其他因素 (104
1.1.2 設計要求
1.1.3 概念設計
1.1.4.1 方案設計
1.1.4 初步設計
1.1.4.2 打樣設計
1.1.5 詳細設計
1.1.8 使用和改進改型
1.1.6 原型機製造
1.1.7 試飛和成批生産
1.2.1.2 機翼設計
1.2 飛機氣動布局設計
1.2.1 氣動布局設計的內容
1.2.1.1 氣動布局形式
1.2.1.5 操縱麵設計
1.2.1.3 機身設計
1.2.1.4 穩定麵設計
1.2.1.6 進氣道與機體的綜閤設計
1.2.2.1 減少摩擦阻力
1.2.1.7 噴管與後體的綜閤設計
1.2.1.8 外掛物布局
1.2.1.9 隱身氣動外形設計
1.2.2 提高飛機性能的氣動布局措施
1.2.2.7 提高升阻比
1.2.2.2 減少波阻
1.2.2.3 減少誘導阻力
1.2.2.4 減少配平阻力
1.2.2.5 增加升力綫效率
1.2.2.6 提高最大升力係數
1.2.3 氣動布局設計與氣動布局設計師
1.2.2.8 改善大迎角氣動特性
1.2.2.9 改善起飛著陸性能
1.2.2.10 隱身性對氣動外形要求
1.2.2.11 減輕結構重量
1.3 本書的特點
1.4 內容安排
參考文獻
第2章 機翼的氣動力設計………………………………………………………………方寶瑞2.0 符號錶
2.2.1 展弦比2.0的機翼
2.1 引言
2.2 機翼後掠角影響
2.2.2 展弦比3.0的機翼
2.2.3 展弦比4.0的機翼
2.3.1 平直機翼
2.3 展弦比影響
2.3.2 後掠機翼
2.3.3 三角機翼
2.4.1 平直機翼
2.4 尖削比影響
2.4.2 後掠機翼
2.5.1 尖頭和圓頭翼型
2.5 翼型選擇的一些問題
2.5.2 翼型的相對厚度和彎度
2.5.3 戰鬥機翼型選擇的分析
2.5.4.1 跨音速飛機技術計劃
2.5.4 超臨界翼型
2.5.4.2 超臨界機動戰鬥機方案
2.6 後掠機翼設計的一些問題
2.6.1 後掠機翼的激波和前緣分離渦
2.6.2 後掠機翼的“上仰”
2.6.2.1 翼刀
2.6.2.2 前緣縫翼
2.6.2.4 前緣下垂(前緣襟翼)
2.6.2.3 剋魯格襟翼
2.6.2.5 前緣鋸齒
2.6.3.1 展弦比和內外翼後掠角的影響
2.6.3 雙後掠機翼
2.6.3.2 外翼後掠角的影響
2.6.3.3 雙後掠機翼與其他機翼形式的比較
2.6.4 麯綫前緣機翼
2.7 三角機翼設計的一些問題
2.7.1 前緣錐形扭轉
2.7.2 前緣分離鏇渦
2.7.3.3 升力綫斜率
2.7.3 三角機翼超音速設計的某些問題
2.7.3.1 前緣吸力
2.7.3.2 翼型最大厚度位置
2.7.3.5 上下翼麵的升力分配
2.7.3.4 誘導阻力
2.8.1 超音速運輸機
2.8 超音速巡航和機動的機翼設計的一些問題
2.8.2 超音速巡航戰鬥機
2.8.3.1 前緣吸力和機翼扭轉設計
2.8.3 提高機翼超音速效率的措施
2.8.3.2 超臨界橫流
2.8.3.3 前緣渦襟翼
2.9.1 F-104戰鬥機
2.9 一些戰鬥機機翼設計的分析
2.9.2 F-4戰鬥機
2.9.3 F-15戰鬥機
2.9.4 F-16戰鬥機
2.9.5 YF-17/F-18戰鬥機
2.9.6 米格21和蘇7戰鬥機
2.10.1.1 設計要求
2.10 計算流體動力學在機翼設計中的應用
2.10.1 高機動技術驗證機(HIMAT)
2.10.1.2 CFD設計程序和方法
2.10.1.3 氣動力設計
2.10.1.4 機翼的氣動彈性剪裁設計
2.10.2.1 機翼設計
2.10.2 “獅”(LAVI)戰鬥機
2.10.2.3 鴨麵優化設計
2.10.2.2 前緣襟翼優化設計
2.10.2.4 風洞試驗驗證
2.10.3 機翼彎扭設計升力係數研究
2.10.4 F-22戰鬥機
2.10.4.1 麵元法的應用
2.10.4.2 歐拉/N-S方法的應用
2.11 結束語
第3章 鏇渦空氣動力的應用……………………………………………………………方寶瑞
參考文獻
3.0 符號錶
3.1 引言
3.2.1.1 YF-17和YF-16的經驗
3.2 機翼邊條
3.2.1 邊條外形和大小的影響
3.2.1.2 邊條幾何外形影響
3.2.2.1 設計方法
3.2.2 邊條外形設計
3.2.2.2 邊條外形對邊條渦破裂位置的影響
3.2.2.3 邊條外形對邊條效率係數的影響
3.2.2.4 結束語
3.2.3.1 機翼平麵形狀對邊條的影響
3.2.3 邊條與機翼的乾擾及邊條與鴨麵的比較
3.2.3.2 邊條的乾擾作用
3.2.3.3 機翼彎麯扭對邊條的影響
3.2.3.4 邊條與鴨麵的比較
3.2.4 M數影響
3.2.5.1 壓力分布
3.2.5 邊條機翼的壓力分布和流態
3.2.5.2 流態
3.2.6.1 邊條大小影響
3.2.6 邊條對橫側氣動特性的影響
3.2.6.2 機翼後掠角影響
3.2.6.3 其他
3.2.7.1 鉸接邊條的概念
3.2.7 鉸接邊條
3.2.7.2 邊條對稱下偏
3.2.7.3 邊條非對稱下偏
3.3.1.1 前緣渦襟翼的形狀、偏度和其他參數的影響
3.3 前緣渦襟翼
3.3.1 機翼前緣後掠角Λ0≥70°
3.3.1.2 分段式渦襟翼
3.3.1.3 雙摺式渦襟翼
3.3.2.1 前緣渦襟翼的形狀、偏度和其他參數的影響(Λ0=60°)
3.3.2 機翼前緣後掠角Λ0<70°
3.3.2.2 渦襟翼在F-106戰鬥機上的驗證
3.3.2.3 中等後掠機翼
3.3.3 雙後掠機翼
3.3.4 渦襟翼的分離再附著綫
3.3.5 渦襟翼與機翼邊條的比較
3.4.1.1 44°後掠機翼
3.4 升力麵的吹氣鏇渦控製
3.4.1 機翼展嚮吹氣
3.4.1.2 機翼平麵形狀的影響
3.4.1.3 三角機翼和平麵直機翼戰鬥機方案
3.4.2 後緣襟翼展嚮吹氣
3.4.3.1 邊條展嚮吹氣
3.4.3 邊條和鴨麵展嚮吹氣
3.4.3.2 鴨麵展嚮吹氣
3.4.4.1 邊條
3.4.4 機翼展嚮吹氣與邊條、前後緣襟翼的比較和綜閤應用
3.4.4.2 前緣襟翼
3.4.4.3 後緣襟翼
3.5 機頭鏇渦控製
3.5.1.1 機頭邊條的作用
3.5.1 機頭邊條
3.5.1.2 機頭邊條長和寬度的影響
3.5.1.3 三角形機頭邊條
3.5.1.4 可控機頭邊條
3.5.2 機頭吹氣
3.5.3 螺鏇絆綫
參考文獻
第4章 鴨式布局…………………………………………………………………………方寶瑞4.0 符號錶
4.1 引言
4.2.1.1 機翼平麵形狀的影響
4.2 遠距鴨麵
4.2.1 縱嚮氣動特性
4.2.1.2 鴨麵平麵形狀的影響
4.2.1.3 鴨麵大小的影響
4.2.1.4 增加鴨式布局抬頭力矩的措施
4.2.2.1 垂尾位置和大小的影響
4.2.1.5 鴨麵操縱與機翼後緣操縱的組閤
4.2.2 橫側氣動特性
4.2.2.5 機頭邊條影響
4.2.2.2 機翼平麵形狀的影響
4.2.2.3 機翼上下位置的影響
4.2.2.4 鴨麵平麵形狀的影響
4.2.3.2 鴨式布局與無尾布局的比較
4.2.3 鴨式與其他布局形式的比較
4.2.3.1 鴨式布局與正常布局的比較
4.3 近距鴨麵
4.3.1.1 鴨麵上下位置和機翼平麵形狀的影響
4.3.1 小展弦比機翼
19.1.6 一些特殊流動問題 (1
4.3.1.2 鴨麵後掠角和上下反角的影響
4.3.1.3 鴨麵邊條的影響
4.3.1.4 鴨麵和鴨麵襟翼的操縱效率
4.3.1.5 橫側特性
4.3.1.6 鴨麵和機翼的鏇渦流態
4.3.2 中等展弦比機翼
4.3.2.1 機翼平麵形狀的影響
4.3.2.2 鴨麵平麵形狀的影響
4.3.2.3 鴨麵位置的影響
4.3.2.4 鴨麵大小的影響
4.3.2.5 鴨麵偏度的影響
4.3.3 抖振特性
4.3.3.1 小展弦比機翼鴨式布局
4.3.3.2 中等展弦比機翼鴨式布局
4.3.4 鴨式與其他布局形式的比較
4.3.4.1 中等展弦比機翼
4.3.4.2 小展弦比機翼
4.3.4.3 通用研究模型
4.3.4.4 變後掠先進戰鬥機方案
4.3.4.5 跨音速高機動性戰鬥機方案
4.3.4.6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5章 變後掠機翼……………………………………………………………………餘鬆濤5.0 符號錶
5.1 引言
5.1.1 簡要發展曆史
5.1.2 變後掠機翼的基本氣動力特性
5.2 變後掠機翼轉軸位置的選擇
5.3 變後掠機翼的翼套及扇翼
5.3.1 變後掠機翼的翼套
5.3.2 翼套扇翼
5.4 變後掠機翼的前緣襟翼、縫翼和後緣襟翼
5.4.1 前緣襟翼和前緣縫翼
5.4.2 後緣襟翼
5.5 變後掠飛機的橫嚮操縱
5.5.1 擾流闆
5.5.2 差動平尾與擾流闆組閤
5.6 變後掠規律
5.7 變後掠過程中飛機的動態響應
5.8 典型變後掠飛機F-14的分析
5.8.1 F-14飛機概況
5.8.2 F-14飛機的氣動布局
5.9 可變斜機翼
參考文獻
第6章 增升裝置…………………………………………………………………………李天6.0 符號錶
6.1 引言
6.2 無限翼展機翼的增升裝置
6.2.1 分段機翼的流動特性
6.2.2 帶後緣襟翼的翼型空氣動力特性
6.2.3 在NACA翼型上配置最佳的雙縫襟翼的風洞試驗結果
6.2.4 後緣襟翼幾何參數對翼型氣動特性的影響
6.3 有限翼展機翼的增升裝置
6.3.1 機翼後掠角對增升裝置效率的影響
6.3.2 機翼展弦比對增升效率的影響
6.3.3 機翼平麵形狀對增升裝置效率的影響
6.4 後緣襟翼的設計
6.4.1 小展弦比機翼的後緣襟翼幾何參數的影響
6.4.2 增升裝置引起的機翼升力係數增量的估算方法
6.4.3 中等展弦比後掠機翼的各種後緣襟翼效率的比較
6.4.4 幾種常用後緣襟翼設計參數的選取實例
6.4.5 常用的動力增升裝置
6.4.5.1 弦嚮吹氣襟翼
6.4.5.2 展嚮吹氣襟翼
6.4.6 綜述
6.5 前緣襟翼的設計
6.5.1 前緣機動襟翼
6.5.1.1 前緣機動襟翼的減阻效果
6.5.1.2 前緣機動襟翼參數變化的影響
6.5.1.3 機翼邊條對前緣機動襟翼的影響
6.5.1.4 機翼平麵形狀對前緣機動襟翼的影響
6.5.1.5 前緣機動襟翼對其他方麵的影響
6.5.2 前緣機動縫翼
6.5.2.1 前緣機動縫翼的參數選擇
6.5.2.2 前緣縫翼設計實例
6.6 前緣和後緣機動襟翼的綜閤使用
參考文獻
第7章 尾翼的布置和設計………………………………………………………………李天7.0 符號錶
7.1 引言
7.2 平尾設計
7.2.1 平尾的作用
7.2.2 平尾設計準則
7.2.3 平尾參數選擇
7.2.3.1 平麵形狀的選取
7.2.3.2 平尾位置的選擇
7.2.3.3 機翼參數對平尾作用的影響
7.2.3.4 機身和尾噴流的影響
7.2.4 全動平尾轉軸的選取
7.3 垂尾設計
7.3.1 垂尾的作用
7.3.2 垂尾設計準則
7.3.3 垂尾的布置形式和參數選擇
7.3.3.1 垂尾的布置形式
7.3.3.2 垂尾平麵參數的選擇
7.3.3.3 單、雙垂尾的設計
7.3.3.4 尾噴流對垂尾效率的影響
7.3.4 腹鰭的設計
7.3.4.1 腹鰭的作用及選取
7.3.4.2 單、雙腹鰭比較
7.3.4.3 平尾位置及偏度的影響
7.3.5 方嚮舵的設計
參考文獻
第8章 翼型的選擇與設計………………………………………………………………喬誌德8.0 符號錶
8.1 引言
8.2 翼型的幾何、氣動參數
8.2.1 翼型的幾何參數
8.2.2 翼型的氣動參數
8.3 翼型的種類與特徵
8.3.1 早期的翼型
8.3.2 層流翼型
8.3.3 高升力翼型
8.3.4 超臨界翼型
8.4 翼型的選擇與對翼型氣動特性的要求
8.4.1 翼型特性與飛機性能的關係
8.4.2 翼型性能的邊界
8.4.3 翼型基本技術指標的確定
8.5 翼型氣動特性與翼型的幾何特性之間的關係
8.5.1 零升力迎角
8.5.2 升力綫斜率
8.5.3 最大升力
8.5.4 阻力特性
8.5.5 力矩特性
8.6 翼型設計
8.6.1 翼型設計要求及舉例
8.6.2 翼型的設計與修形
8.6.3 翼型-飛機的一體化設計
8.7 翼型的使用
8.8 翼型數據舉例
參考文獻
第9章 進氣道與機體的綜閤設計………………………………………………………方寶瑞9.0 符號錶
9.1.1.1 進氣道設計的發展及其與機體的綜閤設計
9.1.1 進氣道設計的發展
9.1 引言
9.1.1.2 進氣道設計要求
9.1.2 進氣道設計基礎
9.1.2.1 進氣形式
9.1.2.2 超音速進氣道的壓縮形式
9.1.2.3 外壓縮進氣道設計基礎
9.1.3 進氣道與發動機的相容性
9.1.3.1 相容性概念
9.1.3.2 影響相容性的因素
9.1.3.3 畸變
9.2 機體對進氣道的影響
9.2.1 前機身外形對兩側進氣口流場的影響
9.2.2 前機身外形對兩側進氣道性能的影響
9.2.3 遮蔽式進氣口的流場
9.3.1 二維和三維進氣(單獨進氣道)
9.2.4 其他
9.3 不同形式的進氣道
9.3.2 機身兩側二維和三維進氣道的比較
9.3.3 翼下二維和三維進氣道的比較
9.3.4 機身兩側和遮蔽式進氣道的比較
9.3.4.1 M0=0.9
9.3.4.2 M0=1.6
9.3.4.3 M0=2.2
9.3.5 背部進氣道
9.3.5.1 引言
9.3.5.2 背部進氣道的進口流場和性能
9.3.5.3 其他布參數的影響
9.3.5.4 背部進氣道與常規進氣道的比較
9.3.6 其他
9.3.6.1 機翼邊條參數對進氣道性能的影響
9.3.6.2 斜闆垂直和水平的比較
9.3.6.3 與機體高度綜閤化的進氣道
9.3.6.4 亞音速擴壓管長度的影響
9.4 過失速機動的進氣道措施
9.4.1 轉動唇口和輔助進氣門
9.4.2 唇口襟翼、縫翼和唇口吹氣
9.5.1 F-15戰鬥機
9.5.1.1 進氣道方案的選擇
9.5 進氣道與機體綜閤設計的經驗
9.5.1.2 進氣道的設計和發展
9.5.2 YF-16戰鬥機
9.5.2.1 進氣道方案的選擇
9.5.2.2 進氣道的設計和發展
9.5.3 “狂風”戰鬥機及進氣道的“鏇流”
9.5.3.1 “狂風”戰鬥機及進氣道的設計
9.5.3.2 進氣管道內的“鏇流”
參考文獻
第10章 噴管與後體的綜閤設計…………………………………………………………方寶瑞10.0 符號錶
10.1 引言
10.1.1 超音速巡航
10.1.2 高機動性、敏捷性和過失速機動
10.1.3 短距起落性能
10.1.4 隱身性
10.2.1 噴管類型
10.2 軸對稱(三維)噴管與後體的綜閤設計
10.2.2 單噴管
10.2.2.1 尾部收縮角
10.2.2.2 尾部長細比
10.2.2.3 底部麵積
10.2.2.4 噴管與後體結閤處外形
10.2.3 雙噴管
10.2.3.1 雙噴管間距
10.2.3.2 中間整流和尾撐
10.2.4.1 F-14A戰鬥機
10.2.4 一些飛機的設計經驗
10.2.4.2 F-15戰鬥機
10.2.4.3 雙發戰鬥機方案
10.3.1 二維和三維多功能噴管的對比
10.3.1.1 噴管類型
10.3 非軸對稱(二維)噴管與後體的綜閤設計
10.3.1.2 噴管的重量和性能
10.3.1.3 發動機性能
10.3.2 二維噴管的誘導升力
10.3.3 其他
10.3.3.1 二維和三維噴管-後體阻力比較
10.3.3.2 二維噴管收縮角
10.3.3.3 二維噴管航嚮矢量推力控製
10.3.4 二維噴管的應用研究
10.3.4.1 F-15 S/MTD驗證機
10.3.4.2 先進噴管研究項目
10.3.4.3 超音速巡航戰鬥機方案(SCF)
10.3.5 結束語
10.4 尾翼與噴管-後體的乾擾
10.4.1 單發飛機
10.4.1.1 尾翼位置
10.4.1.2 尾翼展長
10.4.1.3 後體修形
10.4.2 雙發飛機
10.4.2.1 尾翼位置
10.4.2.2 雙垂尾參數
10.4.3 單發和雙發飛機的對比
參考文獻
第11章 大迎角氣動設計的特點…………………………………………………………方寶瑞11.0 符號錶
11.1 引言
11.2 大迎角空氣動力學的特點
11.2.1 氣流分離
11.2.1.1 二維流動
11.2.1.2 三維流動
11.2.2 大迎角飛行品質的惡化
11.2.2.1 縱嚮
11.2.2.2 橫側
11.2.3 大迎角空氣動力非綫性和飛機動力學
11.2.3.1 非綫性
11.2.3.2 氣動力交叉耦閤
11.2.3.3 時間相關性和氣動力滯後
11.2.3.4 與布局細節密切相關
11.3 抖振
11.3.1 概述
11.3.2 試驗方法
11.3.3 預測方法
11.3.4 提高抖振邊界的措施
11.3.4.1 翼型參數的影響
11.3.4.2 機翼參數的影響
11.3.4.3 機翼前後緣襟翼的影響
11.3.4.4 機翼邊條的影響
11.4 失控和尾鏇
11.4.1 概述
11.4.2 試驗技術
11.4.2.1 風洞試驗
11.4.2.2 風洞大迎角試驗的雷諾數影響
11.4.2.3 水洞試驗
11.4.2.4 動力相似模型的飛行試驗
11.4.2.5 飛行模擬器
11.4.3 設計準則
11.4.3.1 橫側失控準則
11.4.3.2 縱橫耦閤準則
11.4.3.3 俯仰失控準則
11.4.3.4 尾翼阻尼效率因子
11.5 改善大迎角氣動特性的措施
11.5.1 穩定性和操縱性
11.5.1.1 良好的穩定性
11.5.1.2 足夠的操縱性
11.5.2 機翼平麵形狀的影響
11.5.3 前機身設計
11.5.3.1 前機身長細比
11.5.3.2 前機身截麵形狀
11.5.3.3 鈍頭前機身
11.5.4 其他布局措施
11.5.5 一些戰鬥機的經驗
11.5.5.1 A-7攻擊機
11.5.5.2 F-4戰鬥機
11.5.5.3 F-5戰鬥機
11.5.5.4 F-14A戰鬥機
11.5.5.5 YF-16/F-16A戰鬥機
11.5.5.6 EA-6B電子戰鬥機
參考文獻
第12章 機身設計…………………………………………………………………………方寶瑞12.0 符號錶
12.1 引言
12.2 機身外形
12.2.1 機身形狀
12.2.1.1 機身長細比和最大截麵位置
12.2.1.2 前機身外形
12.2.1.3 機頭鈍度
12.2.1.4 後機身外形
12.2.2 前機身截麵形狀
12.2.2.1 截麵形狀對單獨前機身氣動特性的影響
12.2.2.2 截麵形狀對全機氣動特性的影響
12.2.3 融閤體前機身
12.2.3.1 單獨前機身
12.2.3.2 融閤體前機身對全機氣動特性的影響
12.2.3.3 兩種融閤體機身外形
12.2.3.4 M數影響
12.2.4 機頭下垂和後機身上翹
12.2.4.1 機頭下垂
12.2.4.2 後機身上翹
12.3 麵積律
12.3.1 跨音速麵積律
12.3.2 超音速麵積律
12.3.3 機身修形
12.3.3.1 全部修形和部分修形
12.3.3.2 鼓包修形
12.3.3.3 修形M數的選擇
12.3.3.4 流綫修形法
12.4 座艙蓋外形
12.4.1 研究1
12.4.2 研究2
12.4.3 研究3
12.4.4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13章 前掠機翼…………………………………………………………………………方寶瑞13.0 符號錶
13.1 引言
13.2 鴨麵影響
13.2.1 小展弦比前掠機翼(A=2.5)
13.2.1.1 下鴨麵
13.2.1.2 上鴨麵
13.2.1.3 前掠鴨麵和後掠鴨麵
13.2.2 中展弦比前掠機翼(A=3.28)
13.3 機翼前後緣襟翼和邊條的影響
13.4 橫側特性
13.4.1 小展弦比前掠機翼(A=2.5)
13.4.1.1 鴨式布局的前掠機翼方案
13.4.1.2 鴨麵上下位置的影響
13.4.1.3 機翼上下位置的影響
13.4.1.4 前掠機翼和後掠機翼的比較
13.4.2 中展弦比前掠機翼(A=3.28)
13.4.2.1 鴨麵影響
13.4.2.2 前後緣襟翼的影響
13.4.2.3 邊條影響
13.4.2.4 鴨麵和邊條的綜閤影響
13.5 前掠機翼和後掠機翼飛機方案的比較
13.5.1 鴨式布局方案
13.5.2 正常(平尾)布局方案
13.5.2.1 前掠機翼方案FSW1與後掠機翼方案ASW2的比較
13.5.2.2 前掠機翼方案FSW1與後掠機翼方案ASW3的比較
13.5.3 跨音速高機動性戰鬥機方案
13.5.3.1 FSW與SMF-1的對比
13.5.3.2 FSW與HiMAT的對比
13.5.4 結束語
13.6 X-29A前掠機翼驗證機
13.6.1 氣動布局設計
13.6.2 縱嚮氣動特性
13.6.3 橫側氣動特性
13.6.3.1 橫側穩定性
13.6.3.2 鴨麵對橫側穩定性的影響
13.6.3.3 後邊條襟翼對橫側穩定性的影響
13.6.3.4 橫側操縱性
參考文獻
第14章 三翼麵布局………………………………………………………………………方寶瑞14.0 符號錶
14.1 引言
14.2 縱嚮氣動特性
14.2.1 升力特性
14.2.2 阻力特性
14.2.3 力矩特性
14.2.4 鴨麵位置
14.3 橫側穩定性
14.4 操縱性
14.4.1 襟翼效率
14.4.2 全動平尾效率
14.4.3 副翼效率
14.4.4 方嚮舵效率
14.4.5 差動鴨麵
14.5 直接力控製
14.6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15章 有尾與無尾布局的比較…………………………………………………………方寶瑞15.0 符號錶
15.1 引言
15.2 無尾與固定和變後掠機翼有尾方案的比較
15.3 有尾方案與無尾方案的比較
15.3.1 超音速高空截擊機方案
15.3.1.1 零升阻力
15.3.1.2 誘導阻力和配平阻力
15.3.1.3 其他方麵的比較
15.3.2 跨音速高機動性戰鬥機方案
15.3.3 放寬靜穩定度的影響
15.4 有尾、無尾和鴨式方案的比較
15.5 穩定性操縱性和靜不穩定度限製
15.5.1 平尾布局
15.5.2 無尾布局
15.5.3 鴨式布局
15.6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16章 外掛物布局………………………………………………………………………方寶瑞16.0 符號錶
16.1 引言
16.2.1 外掛展嚮位置
16.2 機翼外掛
16.2.1.1 貼閤式外掛
16.2.1.2 掛架式外掛(後掠機翼)
16.2.1.3 掛架式外掛(三角機翼)
16.2.1.4 掛架式外掛(平直機翼)
16.2.1.5 翼尖外掛
16.2.1.6 結束語
16.2.2 外掛弦嚮位置
16.2.2.1 貼閤式外掛
16.2.2.2 掛架式外掛(後掠機翼)
16.2.2.3 掛架式外掛(三角機翼)
16.2.2.4 結束語
16.2.3 外掛垂直位置
16.2.3.1 後掠機翼
16.2.3.2 平直機翼
16.2.3.3 結束語
16.2.4.1 副油箱長細比
16.2.4.2 掛架
16.2.4.3 麵積律
16.2.4.4 多外掛
16.2.4.5 機翼相對厚度
16.3 超音速外掛乾擾
16.3.1.1 阻力
16.3.1 後掠機翼
16.3.1.2 升力
16.3.1.3 俯仰力矩
16.3.2 三角機翼和平直機翼
16.3.1.4 側力和偏航力矩
16.3.2.1 阻力
16.3.2.2 升力
16.3.2.3 側力
16.3.3 外掛外形和大小
16.4 機身外掛
16.4.1.1 半埋、貼閤和掛架式的比較
16.4.1 半埋式、貼閤式和掛架式外掛
16.4.1.2 外掛的外形
16.4.1.3 外掛前後位置
16.4.2 半埋凹槽影響
16.5 有利乾擾和保形外掛
16.5.1.1 掛架式外掛
16.5.1 有利乾擾
16.5.1.2 貼閤式和半埋式外掛
16.5.2 保形外掛
16.5.2.1 保形集掛炸彈
16.6.1 機翼流場
16.6.1.1 45°後掠機翼
16.6 外掛載荷
16.6.1.2 平直機翼
16.6.2.1 展嚮位置影響
16.6.2 外掛載荷與外掛布局
16.5.2.2 保形副油箱
16.6.2.2 弦嚮位置影響
16.6.2.3 垂直位置影響
16.6.2.4 其他
16.7 投放和分離
16.8 發動機短艙
16.8.1 機翼短艙布局
16.8.2.1 翼下短槍
16.8.2 短艙與機翼的乾擾
16.8.2.2 掛架
16.8.2.3 貼閤式後短艙
16.8.2.4 機翼上部短艙
16.8.3 後機身短艙布局
16.9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17章 民用運輸機的氣動布局設計……………………………………………………趙國強17.0 符號錶
17.2.1 機翼設計要求和評價準則
17.1 概述
17.2 機翼氣動布局
17.2.2 機翼主要參數選擇
17.2.3.1 運輸機翼型發展的裏程碑
17.2.3 高亞音速運輸機翼型的發展
17.2.3.2 超臨界翼型設計特點
17.2.3.3 超臨界翼型的尺度效應
17.2.3.4 發散後緣翼型
17.2.4.1 設計狀態的確定
17.2.4 高亞音速運輸機機翼設計
17.2.4.2 控製翼型配置
17.2.4.3 最佳彎扭設計
17.2.4.4 彈性變形的影響
17.2.4.5 巡航外形和型架外形
17.2.4.6 翼根和翼尖區處理
17.2.5.2 層流機翼和層流控製
17.2.5 減少高亞音速巡航阻力的其他措施
17.2.5.1 概述
17.2.5.3 細紋——紊流減阻措施
17.2.5.4 翼梢小翼和其他翼尖裝置
17.3.1.1 起飛和著陸爬升
17.3 增升裝置氣動布局
17.3.1 民用運輸機增升裝置設計要求
17.3.1.3 著陸場長
17.3.1.2 起飛場長
17.3.2.1 後緣增升裝置
17.3.2 前、後緣增升裝置的典型形式
17.3.3.1 對前、後緣增升裝置的要求
17.3.2.2 前緣增升裝置
17.3.3 增升裝置氣動力設計
17.3.3.3 增升裝置的縫隙、重疊量和偏度的優化
17.3.3.2鈎形升力麵和二維粘性分析
17.3.3.4 翼吊短艙的飛機避免噴流打襟翼的幾種方法
17.3.4.1 民用飛機安全性現狀及對失速特性的要求
17.3.4 改善大迎角失速特性的措施
17.3.4.2 常用的防失速措施
17.4.1 概述
17.4 動力裝置氣動布局
17.4.2.1 概述
17.4.2 渦扇動力裝置的翼吊布局
17.4.2.2 發動機短艙/機翼相對位置
17.4.2.3 發動機短艙/吊掛/機翼綜閤設計
17.4.2.4 翼吊布局的短艙/吊掛外形設計
17.4.3.1 引言
17.4.3 渦扇動力裝置的尾吊布局
17.4.3.2 發動機短艙、吊掛在機身上定位及外形特點
17.4.4.1 短艙外形設計要求
17.4.4 矩艙氣動外形設計
17.4.4.2 矩艙外形設計準則
17.5.1.1 平尾設計要求
17.5 尾翼和操縱麵氣動布局
17.5.1 尾翼和操縱麵的設計要求
17.5.1.2 垂尾設計要求
17.5.1.3 副翼、擾流闆設計要求
17.5.2.1 尾翼和操縱麵統計數據
17.5.2 尾翼和操縱麵氣動布局設計
17.5.2.2 平尾氣動布局設計
17.5.2.3 垂尾氣動布局設計
17.5.2.4 副翼和擾流闆氣動布局設計
17.6.2.1 概述
17.6 民用飛機氣動布局設計分析
17.6.1 美國Delta航空公司對150座級短程客機的要求
17.6.2 波音737-300
17.6.2.2 氣動布局特點
17.6.3.1 引言
17.6.3 MD-82
17.6.3.2 氣動布局特點
17.6.4.1 引言
17.6.4 A320
17.6.4.2 氣動布局特點
參考文獻
第18章 其他問題…………………………………………………………………………方寶瑞18.0 符號錶
18.2 翼根整流
18.1 引言
18.3.1.1 實體
18.3 隱身飛機的氣動布局設計
18.3.1 引言
18.3.1.2 空腔體
18.3.1.3 邊緣和縫隙
18.3.2.4 形成少量的反射波束
18.3.2 隱身氣動設計原則
18.3.2.1 減少飛機的尺寸和部件
18.3.2.2 排除平麵的鏡麵反射
18.3.2.3 消除角反射器
18.3.3.1 機翼
18.3.2.5 翼型頭部尖削和減少相對厚度
18.3.2.6 消除或減弱散射源
18.3.2.7 利用部件相互遮蔽
18.3.3 隱身氣動設計措施
18.3.3.2 機身
18.3.3.3 尾翼
18.3.3.5 噴管
18.3.3.4 進氣道
18.3.4 結束語
18.3.3.6 部件的相互遮蔽
18.3.3.7 口蓋和艙門
18.3.3.8 外掛
18.4.1.1 發展迴顧
18.4 垂直和短距起落飛機
18.4.1 概述
18.4.1.2 V/STOL飛機
18.4.2.1 推進係統形式
18.4.2 氣動布局與推進係統的綜閤設計
18.4.2.2 超音速V/STOL戰鬥機方案
18.4.3.1 短距飛機垂直著陸(STOVL)
18.4.3 短距起飛垂直著陸和短距起落
18.4.3.2 短距起落(STOL)
18.4.4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19章 計算流體動力學及其在氣動布局設計中的應用………………………………張仲寅19.0 符號錶
19.1.1.2 CFD的效益
19.1 計算流體動力學
19.1.1 引言
19.1.1.1 簡史
19.1.1.3 CFD與風洞試驗的關係
19.1.1.4 各種CFD方法的選用
19.1.2.2 歐拉方程組
19.1.2 計算流體動力學的數學方程
19.1.2.1 納維-斯托剋斯(N-S)方程組
19.1.2.3 全速勢方程
19.1.2.5 附麵層方程組
19.1.2.4 小擾動速勢方程
19.1.2.6 雷諾方程組
19.1.3.1 概述
19.1.2.7 其他形式的方程及初、邊值條件
19.1.3 麵元法
19.1.3.2 計算亞音速薄翼升力特性的渦格法
19.1.3.3 麵元法的理論基礎
19.1.3.4 低階麵元法和高階麵元法
19.1.3.5 小結
19.1.4 有限差分法
19.1.4.1 概述
19.1.4.2 有限差分近似
19.1.4.3 收斂性、相容性和穩定性
19.1.4.4 顯式格式和隱式格式
19.1.4.5 CFL條件、人工粘性、TVD格式
19.1.4.6 二步格式
19.1.4.7 鬆弛迭代法
19.1.4.8 其他方法
19.1.5 其他各種解法
19.1.5.1 有限元素法
19.1.5.2 邊界元法
19.1.5.3 有限體積法
19.1.5.4 附麵層微分方程解法
19.1.5.5 有粘/無粘迭代算法
19.1.6.1 附麵層計算的反方法
19.2 計算流體動力學在飛機氣動設計中的應用
19.2.1 概述
19.1.6.2 大迎角分離流動
19.2.2 亞、超音速全機氣動力計算
19.2.2.1 引言
19.2.2.2 計算方法
19.2.2.3 計算結果與試驗的比較
19.2.3 機翼最佳彎扭設計
19.2.3.1 引言
19.2.3.2 亞音速機翼彎扭設計
19.2.3.3 亞、超音速機翼彎扭設計算例
19.2.4 跨音速機翼和翼型的氣動設計
19.2.4.1 引言
19.2.4.2 設計計算方法
19.2.4.3 設計實例
19.2.4.4 補充說明
19.2.5 其他設計計算方法
19.2.5.1 多段翼型氣動計算
19.2.5.2 翼身-掛架-外掛的跨音速小擾動計算
19.2.5.3 翼-身組閤體跨音速全速勢方程計算
19.2.5.4 進、排氣係統的內流計算
19.2.5.5 靜氣動彈性和非定常氣動力計算
19.2.6 計算機輔助空氣動力設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9.2.6.1 計算機輔助空氣動力設計的現狀
19.2.6.2 計算機輔助空氣動力設計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