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 年,比尔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 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近几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史上最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以及探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彩云之南》。这些关于中国文化之旅的游记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从2012年开始,比尔·波特开始了全新的旅程——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故址。一路上,69岁的比尔沿着黄河、长江,寻访36位古代诗人的足迹。为此,他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他带着“美国最好的酒”——用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向每一位诗人致敬。
如果对中国古诗有一定基础,了解这些诗人,那这是一本美妙的书,看似行色匆匆,但每一章,每一个地点,每一首诗,都足以让你掩卷遐想,思绪跨越时空和地域,和这些伟大的诗人,美妙的诗交汇干杯! 同时作者穿插了生动的游记,小插曲,可爱的老头自得其乐又辛苦虔诚的追寻着诗人...
评分乐平里 - 屈原庙 (离骚诗社) - 照面井 照面井,由银灰色[龙骨石]砌成。井水粼粼如镜,清甜可口,相传为[屈原]幼年照影梳洗之处,一丝微尘也躲不过“井镜”的明察。 井台上立着一块石碑,正中刻着“照面井”三个大字,碑文曰:“预白遐迩人等,此系屈公遗井,特遵[神教]重新整...
评分 评分一、诗人也是俗人,就和我们一样 读完《寻人不遇》,我忍不住感慨: 谢天谢地,他们生对了年代! 在这全民都贴着“成长”、“管理”、“自律”等标签以示自立自强的“自时代”里,诗人们的生活状态看起来是那么不思进取:有守着一官半职过安稳生活的,也有不愿再在官场里勾心斗...
评分乐平里 - 屈原庙 (离骚诗社) - 照面井 照面井,由银灰色[龙骨石]砌成。井水粼粼如镜,清甜可口,相传为[屈原]幼年照影梳洗之处,一丝微尘也躲不过“井镜”的明察。 井台上立着一块石碑,正中刻着“照面井”三个大字,碑文曰:“预白遐迩人等,此系屈公遗井,特遵[神教]重新整...
孟浩然章节襄江写成了湘江,应该是译者对襄阳不了解导致。错字两处。其他很好!
评分之前读过《空谷幽兰》,对于中国隐士有了一定的了解,没想到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那么执着那么热爱,又来了一次中国诗人的朝圣之旅。三十天的旅程写三十篇文章,这给我一个写作方向的一个启示。对于中国诗人的生平和旧居,以及趣闻的考察和推理,颇为有趣。书中还选取了不少我没怎么读过的诗歌,可以额外补充一下我的中国诗歌的多样性。还有,读完整本书,这了解了中国文化里面的中国人对于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以及对于传统的向往,几乎是每个知识分子最终的归路与目标。
评分七十多岁的老波特重登终南山,在院门外对曾经造访过的茅屋喊道:“阿弥陀佛,我是比尔波特,以前造访过这里。我今年七十多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访,师傅请开门,能让我进来吗?”山还是以前的山,但老师傅早已圆寂,年轻的师傅占据了茅棚,整修了屋子,人们聚聚散散,有的已经往生,有的重返红尘、成家立业,有人潜心钻营,做起了高官。。山脚下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半山间,曾经的小路如今变成了康庄大道。终南山里龙蛇混杂,凡圣同居,亦如人间。波特想追溯的,其实是一千多年前那个波澜壮阔,瑰丽绚烂的文人世界。
评分樊登第八本!凡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评分七十多岁的老波特重登终南山,在院门外对曾经造访过的茅屋喊道:“阿弥陀佛,我是比尔波特,以前造访过这里。我今年七十多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访,师傅请开门,能让我进来吗?”山还是以前的山,但老师傅早已圆寂,年轻的师傅占据了茅棚,整修了屋子,人们聚聚散散,有的已经往生,有的重返红尘、成家立业,有人潜心钻营,做起了高官。。山脚下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半山间,曾经的小路如今变成了康庄大道。终南山里龙蛇混杂,凡圣同居,亦如人间。波特想追溯的,其实是一千多年前那个波澜壮阔,瑰丽绚烂的文人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