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1928年4月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l 15岁考入芝加哥大学,194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动物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
l 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一篇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的论文中向世人宣告:引导生物发育和生命机能运作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双螺旋结构。而这篇论文仅用了1 100个单词和1张图片。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与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l 20世纪60年代,詹姆斯·沃森入主冷泉港实验室,在他的努力下,冷泉港实验室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机构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教育中心。
l 1988年,詹姆斯·沃森加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并于1990年被任命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主任。詹姆斯·沃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
发表于2025-03-31
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激动人心的杰作!篇幅不大,然而把那段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分子生物学发现史展示得无比生动,有趣。沃森25岁时与诸多同事做出划时代的发现,固然与他的天才有关系,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扎实的科学基础,活跃的学术气氛,以及充满机会的那个时代。 这是一本少有的外行也能大致读懂的...
评分常读传记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定事件形成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二是借鉴当事人面对或者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一个人对待具体事物的认知和态度不仅与自身的知识储备相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和时间变化的影响。就像同样一个词语在古代与现代可能拥有完...
评分激动人心的杰作!篇幅不大,然而把那段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分子生物学发现史展示得无比生动,有趣。沃森25岁时与诸多同事做出划时代的发现,固然与他的天才有关系,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扎实的科学基础,活跃的学术气氛,以及充满机会的那个时代。 这是一本少有的外行也能大致读懂的...
评分在网上买这本书时并不知道这是一本英文书。好在这本书虽然号称是科普书,其实更像是科学家的八卦,作者的文笔还挺俏皮,并不难读。尤其是最后几章,颇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讲述几位科学家互相竞争,最终发现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术语。幸亏手头有一个中文译...
评分结果三联译的中文版,评价大多是翻译的太次;那看来有机会的话还是读原版的比较好。。。 我个人好奇的是,不知道当沃森碰到费曼的时候,两个人谁更桀骜不驯,个性突出些呢?
图书标签: 科普 生物 基因 DNA 生命科学 科学 双螺旋 美国
l 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里程碑式著作,插图注释本珍藏巨献!
l 3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全景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发现历程!
l 全景讲述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历程的经典之作,有着好莱坞式的戏剧张力,又保持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这个版本对于门外汉而言好读。把科学家真实的一面反应出来了。
评分莫名地重读此书,注释版+新译本。首先,这本书的内容仍然是三星评价,沃森试图把一个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写得高潮迭起文采飞扬宛如小说,可惜力所不逮。然后,新译本的翻译有点干,没有体现第一人称叙事的独特味道,使得原书的文采又失色不少。最后,煞有介事新增的注释和图片(源自英文原版)大部分属于充数的,而且注释太多太长,非常干扰阅读。就算是那些有信息量的注释,也只让我觉得干嘛加注的人不自己利用这些史料去专门写一本双螺旋发现史,何必对一个本来就是主观色彩的讲述加那么多客观说明。于是“注释版+新译本”也并不给本书加分。
评分科研圈大佬自曝八卦内幕各领风骚,实验室小白略窥牛人性情自叹弗如哈哈哈
评分科学家也是人,也会想着抢先发表,想着得奖,有自己的生活,生活也可以过的逍遥自在,但是问题是你能不能找到真正重要的问题去做,你会不会在休息过后还是会想到你的课题,会不会为此魂牵梦绕,有没有一个伙伴可以热烈的交流讨论,并有与你互补的知识结构。这些才是决定你能不能做出重要发现的关键。补:同意克里克对这本书的评价,书中充斥了太多个人的主观判断,而知识含量明显偏低。 之前的评论:看起来更像沃森眼中的八卦,而对于怎么理解自然,怎么研究却所得甚少。唯一让我有感慨的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很重要,有理工科背景很重要,有好的合作伙伴很重要,沃森自己不懂数学,不懂化学成分,不懂晶体衍射, 但是克里克懂,克里克教他。所以我们不应该等到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去做研究,而是应该直接去。
评分准备看,不过,事先说明,如果哪个出版社在将来出这本书的彩图版,我一定要打上门去。。。尤其是浙江人民出版社,你说你为啥不一步到位呢?看完,就酱。
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