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是一名备受赞誉的作家、评论家,曾任英国《观察家》图书版副主编,她撰写的文章多见于《观察家》《新政客》《卫报》等主流媒体之上。她还是2011年麦克道尔奖得主,曾获得英国艺术委员会、作者基金会,以及2014年艾克尔斯基金会作家驻英大使馆的奖励。她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回声泉之旅》和《沿河行》等,前者入围2013年柯达传记作品奖短名单、传播奖以及戈登·伯恩奖短名单,而后者被《独立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选为年度好书,并且入围翁达杰文学奖、多尔曼年度z佳旅游书奖短名单。
发表于2025-02-07
孤独的城市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孤独?我不信。即便是一个人吃饭,也有网剧和综艺节目作陪;即便是一个人旅行,也能被随时弹出的群聊消息所打扰;即便是一个人睡觉,还有青蛙可以看两眼,再截个屏,晒个图,撒娇两句。孤独?糟心还来不及呢。 人们似乎很难承认自己孤独,因为承认太残酷。如果碰巧遇上一个没电...
评分 评分首先我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深深吸引,我想这对于生活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我们应该都深有感触。身在拥有超过两千万人口的超级都市中,即便在人潮汹涌的地铁高峰期、从火车站准备出行或到达抑或是参加多人聚餐或party,那份孤独感往往扑面而来,把我们裹挟其中。 城市中的孤独犹...
评分我们其实一直是在被孤独包围着,而且世事一直是如此,你要看时,众生百态,光怪陆离,引人哭,引人笑。你不要看时,那有什么芸芸众生,哪有大千世界,不过是荡荡虚空罢了,或许,连虚空也是没有的。 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孤独的城市。 生活在城市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
评分图书标签: 孤独 社会心理学 文学 艺术 城市 外国文学 社会 社会学
本书作者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入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
2018年已读006:三星半,以孤独的名义对安迪·沃霍尔、爱德华·霍珀、大卫·沃纳洛维奇、彼得·胡加尔等当代艺术家其人其事的解读,对不了解的读者来说,算是尚可一看的艺术评论与八卦。虽说人生而孤独,不是独处的孤独,就是被人群包围的孤独,但是将所有这些名人轶事置于“孤独”的主题之下,还是有些以偏概全。在我看来,它更像是社会边缘人对卑微的出身、对不公的命运、对社会的和政治的各种隐喻与污名的对抗,虽然人生不外乎是从孤独中来,又到孤独中去的历程。另外,作者穿插在其中的个人经历与所谓孤独感悟也显得画蛇添足,纯属无病呻吟,处理成纯粹的艺术评论,可读性会更高一些。
评分“倘若我们不与另一个人紧密缠绕,我们该如何生活?”
评分真不是想读这么一本名字这么矫情的书,但内容翻翻无妨。只是突然对跨性别又多了点了解,毕竟,身边有那么多的像男孩的女孩,以及稍微那么多的像女孩的男孩。
评分人在孤独的时候容易靠近艺术。换句话说,艺术让人觉得不那么孤独。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成了作者“纽约漂”时最好的伴侣,于是有了这本特别的评传。美中不足的就是没图片。
评分#世界艾滋病日#在那段时间里,孤独成了一种压倒性的感受:他在被确诊换上艾滋病的时候体验到的孤独,在他孩提时被从一个危险处境遗弃到另一个危险处境当中时,也曾感受过。没人能触碰到他拖曳在身后的重担,没人能帮助他摆脱他的需求感或是那种让人陷入瘫痪的恐惧......大卫·沃纳洛维奇是在1992年7月22日过世的,他是那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的194476个美国人中的一个。
孤独的城市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