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Susan Santag,1933—2004),美国作家、评论家、女权主义者,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的公众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发表于2025-04-11
重生(全布面精装)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成名前的岁月,让人看到她是如何成为后来的苏珊.桑塔格。这个女人是如勇敢地面对她自己,又是如此无法掩饰地优秀。日记文字的信息量比较大,写得很浓缩和精练。她不断鞭策自己而前进,你能看到她是因为优秀而另类、特别,而不是标榜自己“不一样”。她就是苏珊.桑塔格。
评分2004年,桑塔格去世后,儿子戴维着手整理她留下的日记,分三卷出版。《重生》是第一卷,戴维这样描述这本日记:“这些材料呈现的是年轻的桑塔格的肖像,那时她正自觉而坚定地致力于塑造她所向往的自我。” 这本日记记录的正是一个年轻人的自我塑造过程。日期从1947年到1963年。...
评分苏珊·桑塔格的日记,最早一篇记录于1947年11月23日,其时桑塔格十四岁,日记中提到一句话说,她相信“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智力”。桑塔格的日记由她的儿子戴维·里夫编选三卷出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一卷《重生》。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这一卷的最后一篇记录于1963年的...
评分 评分成名前的岁月,让人看到她是如何成为后来的苏珊.桑塔格。这个女人是如勇敢地面对她自己,又是如此无法掩饰地优秀。日记文字的信息量比较大,写得很浓缩和精练。她不断鞭策自己而前进,你能看到她是因为优秀而另类、特别,而不是标榜自己“不一样”。她就是苏珊.桑塔格。
图书标签: 苏珊·桑塔格 日记 美国文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 @译本 非虛構·日記 Y姚君伟
本书为“苏珊•桑塔格全集”一种,桑塔格日记第一卷。自《反对阐释》开始,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问世,都是美国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这种现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后都在延续。许多有关她生平逸事的著作在她逝世后陆续出版,而所有这些在桑塔格身后出版的著作中,当属桑塔格日记的出版最令人期待与激动。苏珊•桑塔格身后留下了近100个日记、笔记本。2008年12月,在她去世4年后,由其子戴维•里夫亲自整理的三卷本桑塔格日记首卷《重生》出版,世人终于得以窥见私人日记中那个真我的女斗士。
1947至1963年,这16年,正是桑塔格从一个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及单身母亲所走过的历程。其生命的中心内容就是不顾一切地去经历: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竭尽全力地去理解。
知识的“渴求”就像性渴求
评分微信读书/桑塔格的书影音
评分10.很平常的个人日记,桑塔格少女时期那一段意识的萌生让人更有感触,中期是婚姻里重复的痛苦琐碎,后期和H以及I的恋爱、性,对于自我的审视和思考。桑塔格说自己服过三次刑:童年、婚姻、儿子戴维的童年。做了不少批注,日记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桑塔格真的是一直在思想着的女性。看完后有一个想法是:这十七年的日记,桑塔格似乎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进展,不论是个人还是生活。
评分《重生》有一种惊人的感染力。前半部分是作为少女的桑塔格,很早就意识到自己作家的使命,有意识地培养智识:“如饥似渴地阅读”并有犀利直率的评论、在文艺领域涉猎广泛、丰富的文化社交,在这些日记中感受到她蓬勃的生命力,跟她相比我知识的匮乏程度让我羞愧,非常嫉妒(当然无用);后半部分是作为婚姻生活(恋爱关系)中的桑塔格,文艺活动是持续的,同时也有写作,但更多的是写了她对婚姻进行的严肃的思考,对她同性恋倾向,或者说对她自己在性爱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她对自己怀疑、痛苦、焦虑的心情的洞见让日记时常闪现出富有见解的“金句”。与我猜测得相反的是,桑塔格也是“向内”的作家,唉,我总是被这种类型的作家的气质深深吸引,尔后又觉得我应该多看看“向外”的作家。
评分读这本《重生》之前先读了纪德的《如果种子不死》,而纪德正是对苏珊·桑塔格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桑塔格的这本日记是自己赤裸裸的真实写照,其中对同性恋经历、读书心得、婚后生活的描写都可以看作她不加修饰发自内心的感受。 而散落于书中各处的读书心得和笔记甚至要比桑塔格《反对阐释》来得更深刻,例如评价卡夫卡:翻在《变形记》的一页。就像身上挨了一击,他的散文的绝对性,纯粹的现实,没有任何强加的或者晦涩的东西。我对他的钦佩在所有作家之上!和他相比,乔伊斯是何等愚蠢,纪德何等——没错——恬美,曼又是何等的空洞+夸夸其谈。只有普鲁斯特是同样的有趣——几乎是。但是卡夫卡哪怕是最为混乱的叙述也具有那种现实的魔力,而所有其他现代作家都不具备这一魔力,一种令你牙齿打颤和极度难挨的剧痛。
重生(全布面精装)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