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Susan Santag,1933—2004),美国作家、评论家、女权主义者,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的公众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本书为“苏珊•桑塔格全集”一种,也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更是奠定其小说文风的一部重要之作。文中的主人公“我”——希波莱特养尊处优,有一天“我”突然开始做梦了,于是“我”生活在了梦的指引下,并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之事。从此梦境与“我”的现实生存息息关联,“我”努力在现实生活中扮演梦境,然而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突破的种种困境,“我”又不得不求助于“我”的梦。“我”生存在对梦的期待与恐惧之中,于是梦成了“我”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也成了“ 我”的梦。这并非一部常规意义上的小说,桑塔格借用回忆录的形式完成了一个人一生现实与梦境混杂的一部传记。
很喜欢这种风格的小说,有思辨的乐趣,是值得反复读的文章,每一次都能看到新的东西。 特别是书中人物所持有的那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这个年代我们身上弊病的对比和夸张。我觉得很吸引我一点是,怎样学会关注自己而多过多管闲事,探讨自己而不是不断追求欲望不断失落不...
评分假如去寻找生活的真实性,我们必然得回到内心最深处,找出隐藏在种种现实幻觉之下的最本质的自己。没错,在绝对的真实性中,现实往往是幻觉。我想这大概是桑塔格所表达的主题之一吧,至少在我看来。 主人公希波莱特在一次次的梦境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渴望,并...
评分是的,“梦想”,这个看上去很美的词汇,若把握不好,就是一个囚禁折磨人的高手。在我看来,希波莱特梦中那个要求他跳舞的穿黑泳衣的人,就是“梦想”或“目标”,而安德斯太太则是“理想中完美的自我”,正是有这样一个预设的自我在鞭笞,所以才让希波莱特不断按规划生活...
评分"满足的意义并非是被填满,而是被倒空." "没有目的的叙述是简洁而值得尊敬的." "梦是精神的手淫" "每个词一说出来,另一个词就得为它死去." "不让自己掺和到不必要的事情里去,跟那些我能理解,因此不会被他们诱惑的人待在一起." 所谓梦和现实,长期以来我也难以分清,对于一个至此...
梦与现实,混乱纠结的虚实叙事让这部小说格外难懂
评分桑塔格的第一本小说。她本人写了《中文版序》,这个太重要了,没有这个我无从下手。 希波赖特是一个完全沉湎于内在的人,一个不是作家的作家。他把自己完全抛入梦中,连接梦与现实,用梦来指导生活。这样的一个人,活到了六十岁,旁人认为他得了精神病。第一人称讲述,最后逻辑出现了混乱,现实与想象再也无法区分,战争的进行也无法阻碍他的内在梦境推进。 “一个人把自己交给自己的幻想,或者梦想,结果会怎样呢”?我梦故我在,生命之旅最终宁静到达。
评分以莫名其妙没有逻辑性可言的情节和无病呻吟小家子气的伪哲学作为骨肉的书,角色们做着正常人绝不会做的各种无聊举动。主人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才疏学浅还是个被NTR爱好者,依然能够随心所欲并且被美女包围,我不禁要感叹一句:“有钱真好!”
评分比起小说更像是论著,青涩,陈旧,老套。
评分过于沉溺于自我的人,追求的自由是在重建的认知中慢慢得到的。直到最后,孑然一身,孤独自由。那个曾经过分沉溺的自我,早已经随着一场场醒着的时候的生活与睡着的时候的生活的对话,仪式般的重复修正,而终结或者修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