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希弗爾布施(Wolfgang Schivelbusch, 1941—)
德國曆史學傢、文化研究學者,1972年於柏林自由大學獲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文學、社會學和哲學,現居紐約、柏林。沃爾夫岡是一名獨立研究者,不供職於任何一傢研究機構,他以精神史研究路徑而被人廣泛熟知,在觀念史與文化史研究領域也有所建樹,他將埃利亞斯視為主要的影響以及靈感來源之一。2003年於柏林獲海因裏希•曼藝術學院奬,2013年於漢堡獲萊辛城市奬。
他的主要作品有:《遠距離關係:法西斯主義、國傢社會主義、羅斯福新政(1933—1939)》《鐵幕之前:柏林的思想生活(1945—1948)》《光芒,閃爍和幻想:20世紀的電氣照明》《光明:19世紀人造光的曆史》等。
金毅(譯者)
四川濾州人,北京大學社會學學士、碩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文地理學與城市研究專業博士在讀。鐵道旅行愛好者,見習火車迷。
☆鐵道、火車、城市、時間、空間……一次19世紀人類精神與工業文明交織的探索旅程。
☆城市規劃、心理學、建築學、經濟學等諸多視角,探索人類工業意識之起源。
---------------------------
工業文明給人類的生産生活帶來哪些變化,人們又是如何在這其中 適應瞭工業革命帶來的新規則、新秩序?
《鐵道之旅》通過工業革命的代錶之一—鐵路——其創製、發展對於人類生活、生産方式的影響,試圖重新思考工業文明如何發生於個體,而不僅僅隻是簡單的生産力、社會結構變化。
鐵路齣行給人們對於時間、速度、距離、危險、精神傷痛等方麵的變化,以及對於城市—曆史關係、事故、防禦性措施等等方麵的重新思考,試圖去闡述,工業文明不僅在技術、建築、生産生活方式帶來改變,更重要的是,人們在這些變化其中,也發展齣更多的設備、條例、思維去適應由工業革命帶來的新規則、新秩序。
由此,工業化不僅是一場技術、生産方式的變革,也是人們精神與身體、行動與思維對新秩序、新製度的一次適應過程。
-----------------------------
希弗爾布施是一位非常瞭不起的文化曆史學傢。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這是一本令人驚嘆的書,驚喜、獨具探索性、奇特充斥著這本鐵道革命精神病理學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爾夫岡從城市規劃、心理學、建築學、經濟學以及技術史等角度深入闡述瞭鐵路在19世紀對人們心靈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鐵道之旅》充滿瞭令人信服的見解,其論述、觀點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狀態密切相連。這本書涉略範圍極廣,已成為交通研究的經典作品,同時被社會學、現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廣泛徵引,成為這些領域進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訂相信會使得本書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The Railway Journey: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19th Century 《鐵路旅行:19世紀時空的工業化》 Wolfgang Schivelbusch 持續的技術變革對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造成瞭影響,這種影響非常普遍,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常態。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Wolfgan...
評分19世紀早期的鐵路旅行造成的效應之一,是“時間與空間的湮滅”。這讓我想起項飆老師在《十三邀》節目裏提到的“附近的消失”。從彼時至今,科技日益飛速發展,時空日益顯現褪縮,情感日益極端化、情緒化,不禁令人毛骨悚然…但轉念一想,時空的縮短也可以帶來彆樣的風景,隻不...
評分最近終於看到瞭一直想看的Wolfgang Schivelbusch的大作:鐵道之旅:十九世紀時間與空間的工業化。這書在我原來的學校一直找不到,現在到這邊纔算是看到瞭。隨便寫寫看完後我的感受。 也有把此書譯作《鐵路之旅》的。我的基本想法是,railway翻譯成鐵道,railroad翻譯成鐵路,...
評分 評分熱門英劇《唐頓莊園》以這樣的場景開場:貝茨先生乘坐火車前往唐頓莊園。汽笛鳴響,車輪滾滾,敲擊著剛亢的鐵軌。列車披著晨光,駛過不列顛鄉間的沼澤,把一列倒影投在水麵上。沿著軌道架有電綫。軌道以外排列著一隊隊數目,仍是光禿禿的。蒸汽從機車裏湧齣,或是輕輕跌落在鐵...
經典的能力是一本書留下後人幾百本書的開掘空間
评分經典的能力是一本書留下後人幾百本書的開掘空間
评分這不是工科男的科研論文,作者此前研究的是布萊希特戲劇。本書以人的體驗為核心,看完覺得人類好脆弱。有人感到自己被當作包裹,有人說遲早齣大事(確實),有人怕在包廂裏被殺,有人擔心顛簸纍壞肌肉,有人受不瞭況且況且的聲音......總之當時的人們全都是馬車的托兒。
评分請譯者重金迴購我的批注本
评分“鐵道之旅”其實是切入點,副標題“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纔是落腳的重點,作者所感興趣的並非鐵路本身,而是鐵路對社會結構、城市規劃等諸多領域帶來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對人的感官意識層麵的衝擊。很多章節的寫法讓人想起齊美爾社會學中對城市空間地理的敘述,以及桑內特在《肉體與石頭》、《公共人的衰落》中對現代城市空間、個人意識等方麵變化的闡釋,所不同者,桑內特意在批判,但本書的興趣似乎隻在勾勒這種變遷本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