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彬 福建鬆溪人,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嚮集中於曆史文化地理。已在《北大史學》《中國曆史地理論叢》等學術刊物發錶論文20餘篇。
本文運用文集、方誌、報刊、檔案等多種史料,結閤田野調查,試圖從近代以來福州的自然環境、市場網絡和民間宗教、地方權力等角度,探討近代福州市民在社會變遷和局勢動蕩情況下,如何自我調適,應對災害,從而說明自然災害與民間組織嬗變、基層自治三者之間的關係。
開埠之前,福州災害頻發與文風興盛並存。一方麵,以祭祀瘟神五帝的社境成為主要的基層組織;另一方麵,士紳數量眾多,主持賑災、濬湖、修渠等公共事務。開埠之後,福州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商貿繁榮、火油流行,火災更為頻繁。與此同時,地方權力漸趨多元,外人勢力滲入、商人力量興起,士紳地位雖受到衝擊,但仍有相當影響力。官府亦調整基層管理體係,推行聯甲製、設立保甲局,但效果不佳,導緻社會問題叢生,火災逐漸失控。
清末廢科舉、行自治、準結社,一係列的製度變遷,使福州社會基層形態悄然變化,傳統的官紳共治模式終結。救火會由此興起,一方麵,其興衰沉浮與國傢力量緊密相連。民國初期,福州局勢紊亂,政權更替頻繁。為彌補地方權力真空,救火會迅速發展,至二十年代末臻,後因政府控製加強,有所萎縮。建國之後,各地民間社團基本消亡,福州救火會卻依舊活躍,直到“三大改造”完成後,纔漸漸消失。八十年代再次復興,至今仍有活動,延續時間長達百餘年。另一方麵,救火會多由社境組織嬗變而來。民國時期福州救火會共有37處,與傳統社境組織的空間分布相似,是其在新的曆史時期的錶現形式。藉助民間信仰,救火會跨越籍貫與職業的差異,成功整閤社會各階層,獲得廣泛認同。
由於政府缺位,福州救火會功能不斷擴展,有類於社區自治組織。從運行機製來看,救火會人員誌願參加,自籌經費、自我管理,會務獨立。從業務上看,除消防外,涉及救災、慈善、治安、調解等諸多事務,多次代錶市民,發動集體運動,反對政府捐稅,並與商會、保甲、善堂等地方力量互動頻繁,在城市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較之“國內僅見形態的基層自治組織”的蘇州市民公社,福州救火會有相似之處。
除置於地方脈絡考察外,本文還對建國前各地民間救火會的時空分布加以梳理,用圖錶錶示,彌補以往善會善堂史的研究不足,並分析數據得齣:救火組織肇始於明末清初,同光年間,江南、直隸救火會數量眾多、至民國時,極為普遍。建國後則迅速消亡。較之京、滬等地,福州救火會起步較晚,但功能之多、延續時間之長,在全國較為罕見。這與火災頻頻、畏火懼火民性、特殊地方權力結構等諸多因素有關。
本文認為,火災攸關都市安全,救火會不僅是城市中社會關係的重構,還體現官民力量消長,二者彼此扶持、又互有衝突,處於動態演變之中。救火會作為“新式團體”,並非突兀齣現,而多由傳統組織嬗變而來,是社會機體自我調適的錶現。以此為切入點、通過以小見大,宏觀與微觀的結閤,以新的視角瞭解明清福州城市機製的運作,以加深對災害與社會等問題的理解,為當今社會管理提供藉鑒。
本文運用文集、方誌、報刊、檔案等多種史料,結閤田野調查,試圖從近代以來福州的自然環境、市場網絡和民間宗教、地方權力等角度,探討近代福州市民在社會變遷和局勢動蕩情況下,如何自我調適,應對災害,從而說明自然災害與民間組織嬗變、基層自治三者之間的關係。
開埠之前,福州災害頻發與文風興盛並存。一方麵,以祭祀瘟神五帝的社境成為主要的基層組織;另一方麵,士紳數量眾多,主持賑災、濬湖、修渠等公共事務。開埠之後,福州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商貿繁榮、火油流行,火災更為頻繁。與此同時,地方權力漸趨多元,外人勢力滲入、商人力量興起,士紳地位雖受到衝擊,但仍有相當影響力。官府亦調整基層管理體係,推行聯甲製、設立保甲局,但效果不佳,導緻社會問題叢生,火災逐漸失控。
清末廢科舉、行自治、準結社,一係列的製度變遷,使福州社會基層形態悄然變化,傳統的官紳共治模式終結。救火會由此興起,一方麵,其興衰沉浮與國傢力量緊密相連。民國初期,福州局勢紊亂,政權更替頻繁。為彌補地方權力真空,救火會迅速發展,至二十年代末臻,後因政府控製加強,有所萎縮。建國之後,各地民間社團基本消亡,福州救火會卻依舊活躍,直到“三大改造”完成後,纔漸漸消失。八十年代再次復興,至今仍有活動,延續時間長達百餘年。另一方麵,救火會多由社境組織嬗變而來。民國時期福州救火會共有37處,與傳統社境組織的空間分布相似,是其在新的曆史時期的錶現形式。藉助民間信仰,救火會跨越籍貫與職業的差異,成功整閤社會各階層,獲得廣泛認同。
由於政府缺位,福州救火會功能不斷擴展,有類於社區自治組織。從運行機製來看,救火會人員誌願參加,自籌經費、自我管理,會務獨立。從業務上看,除消防外,涉及救災、慈善、治安、調解等諸多事務,多次代錶市民,發動集體運動,反對政府捐稅,並與商會、保甲、善堂等地方力量互動頻繁,在城市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較之“國內僅見形態的基層自治組織”的蘇州市民公社,福州救火會有相似之處。
除置於地方脈絡考察外,本文還對建國前各地民間救火會的時空分布加以梳理,用圖錶錶示,彌補以往善會善堂史的研究不足,並分析數據得齣:救火組織肇始於明末清初,同光年間,江南、直隸救火會數量眾多、至民國時,極為普遍。建國後則迅速消亡。較之京、滬等地,福州救火會起步較晚,但功能之多、延續時間之長,在全國較為罕見。這與火災頻頻、畏火懼火民性、特殊地方權力結構等諸多因素有關。
本文認為,火災攸關都市安全,救火會不僅是城市中社會關係的重構,還體現官民力量消長,二者彼此扶持、又互有衝突,處於動態演變之中。救火會作為“新式團體”,並非突兀齣現,而多由傳統組織嬗變而來,是社會機體自我調適的錶現。以此為切入點、通過以小見大,宏觀與微觀的結閤,以新的視角瞭解明清福州城市機製的運作,以加深對災害與社會等問題的理解,為當今社會管理提供藉鑒。
發表於2024-11-26
近代民間組織與災害的應對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福州 曆史
近代民間組織與災害的應對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