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緒論 乾嘉儒學的思想意蘊與研究現狀(1)
一 清代儒學的兩次轉型及其階段性特點(2)
二 乾嘉儒學的思想意蘊與新近研究進展(12)
三 對乾嘉儒傢哲學思想的諸種詮釋及其不足之處(21)
四 研究方法與整體思路(36)
第一編 乾嘉儒學的經典詮釋及其義理建構
第一章 惠棟的學術思想與乾嘉考據學範式的奠立(43)
一 尊經好古:“若經學則斷推兩漢”(45)
二 識字審音:“經之義存乎訓,識字審音乃知其義”(47)
三 彆立新疏體例:唐疏《易》《書》皆不足傳(50)
四 理欲相兼:“理字之義,兼兩之謂”(53)
第二章 戴震哲學思想的理論架構及其形上學基礎
———兼對現代新儒傢對戴震哲學批評的一個迴應(60)
一 現代新儒傢對於戴震哲學的嚴厲批評(61)
二 清代形上思維的衰降與戴震的反應(66)
三 道賅理氣的天道一本論(72)
四 “仁義之心,原於天地之德者也”的自然閤目的論(80)
第三章 戴震的人性論及其對孟子性善論的詮釋(86)
一 “人能明於必然”的人性論(86)
二 “果實之白,全其生之性”的性、命、纔關係論(90)
三 “心之所喻則仁也”的心性關係論(95)
四 “知而無蔽”與“容光必照”的智識主義(97)
五 “歸於必然,適完其自然”的至善追求(102)
第四章 戴震的薭情理論及其普遍正義原則(104)
一 “閤血氣、心知為一本”的一本論(104)
二 “情”之兩層含義:“情欲之情”與“薭情之情”(108)
三 “使人自求其情”的反身性原則(111)
四 “以我之情薭人之情”的公平原則(113)
五 “推諸天下萬世而為準”的普遍正義原則(115)
六 從“共遂其生”到“得理閤義”的義務論特質(118)
第五章 王鳴盛的經學考證與史學理論(121)
一 經學考證中的崇鄭立場與泥古傾嚮(122)
二 “議論褒貶皆虛文”之實證史觀之辨析(126)
三 “以不議為議”的史學化境之追求(136)
四 經史研究與曆史語言學方法(139)
第六章 趙翼的曆史哲學與史學解放(145)
一 趙翼與乾嘉考證史學(146)
二 “不著一議而人品自見”的曆史書法(147)
三 “義理必參之以時勢”的曆史哲學(150)
四 “所欲鹹得遂”的倫理學思想與史學解放(155)
第七章 乾嘉儒學的“新道論”形上學(162)
一 清代中前期易學對於“理為太極說”的解構性批評(163)
二 乾嘉學者道、理二分的“道一理殊”論(166)
三 乾嘉新道論哲學的思想史意義(170)
第二編 乾嘉儒學的思想論爭及其分化流變
第八章 揚州學派與戴震語言典章度數之學的發展(177)
一 戴震後學與揚州學派(178)
二 揚州學者對戴震“因聲求義”小學思想的深化(182)
三 揚州學派的名物典章製度之學(185)
四 揚州學派的數學與科技史研究(187)
第九章 揚州學派與戴震哲學思想的發展(191)
一 汪中的荀子學與人道主義思想(191)
二 淩廷堪的“以禮代理”說(193)
三 阮元的“相人偶”說與“節性”論(193)
四 焦循的“能知故善”論(196)
五 對揚州義理之學的幾點反思(199)
第十章 漢宋之爭與乾嘉儒學的自我總結
———以江藩與方東樹之爭為例(202)
一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與方東樹《漢學商兌》(202)
二 義理、考據與辭章之間的競爭(213)
三 “訓詁明而後義理明”與“義理明而後訓詁明”(223)
四 “漢學”與“宋學”之間的“新清學”(230)
第十一章 儒釋之爭與乾嘉心性之學的多元開放意識
———以龔自珍為中心(236)
一 生命、思想與文字上的人性論(238)
二 乾嘉心性論的多元取嚮(240)
三 佛學與心學的復興與會通(243)
四 龔自珍心性之學的異端取嚮(247)
五 龔自珍心性之學與佛教心性論的會通(254)
第十二章 經史之爭與乾嘉儒學的知識分立運動
———以章學誠與龔自珍的六經皆史論為中心(260)
一 乾嘉經史之爭與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論(261)
二 章學誠綜貫“尊德性”與“道問學”兩大知識門類的學術史貢獻(267)
三 “毅然破乾嘉之門麵”:從章學誠到龔自珍(271)
四 “其運實為道問學”:龔自珍論乾嘉學術知識的獨立與分化(274)
五 經、子皆史與龔自珍重整經學體係之努力(279)
六 經學“分裂而入數科”:經史之爭的最終結局(283)
第十三章 中西之爭與乾嘉儒學的近代命運
———以傅斯年與乾嘉學術為中心(287)
一 “始於疑而終於信”———疑古與信古的平衡(288)
二 “用的都是科學的方法”———乾嘉史學及其方法的科學化(293)
三 “史學便是史料學”的本土淵源(299)
四 “哲學乃語言之副産品”———乾嘉考證學與曆史語言學派(305)
第三編 乾嘉儒學的學術生態與社會政治觀念
第十四章 清儒“道治閤一”論的政治含義及其內在睏境(311)
一 清代“君師閤一”論的形成(313)
二 清代“道治閤一”論的政治含義(318)
三 儒傢“治道閤一”政治理想的內在睏境(325)
第十五章 清代儒學對君臣關係與忠君倫理的多元省思(330)
一 “天子皆人”與“天子一位”論中的政治祛魅意識(331)
二 “君臣義閤”與“君臣人閤”論中的政治自由意識(334)
三 “君臣師友論”中的公共意識(339)
四 “殺一不辜號為忠臣,君子為之乎?”———為忠君倫理設限(343)
五 結語(346)
第十六章 乾嘉士大夫階層的治生問題與學術生態
———以章學誠和龔自珍等人為中心(348)
一 憂道亦憂貧:“避席畏談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348)
二 道德理想主義的顛覆:“為彭澤解嘲”(351)
三 自樹其職與安貧樂道:“學問在我,原不是摺本的買賣”(356)
四 學與術並重:“君子不難以學術用天下,而難於所以用其學術之學術”(360)
五 齣處之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363)
六 “吾悲蚊虻無肝腸”的道德拷問(367)
第十七 章明清儒學的護生觀念與動物保護實踐(374)
一 明清勸善運動與通俗善書中的護生觀念(375)
二 明清護生運動中的果報觀(379)
三 明清儒學的護生觀念及其對果報觀的反思(381)
四 明清時期西方動物保護觀念的傳入與論爭(386)
五 幾點結論(388)
結語 乾嘉儒學的義理建構與思想論爭(391)
一 打破“道統”,重建“道論”(393)
二 乾嘉儒學的多維理性與啓濛精神(395)
三 乾嘉儒學的思想論爭與自我裂變(405)
四 乾嘉儒學的理論缺陷及其現代意義(406)
參考文獻(408)
一 古籍類(408)
二 近人著作(414)
三 研究論文(424)
後記(428)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