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方 大英图书馆:世界最大的国家图书馆,馆藏超过一亿五千万件,囊括世上几乎所有语文的作品。无数名人曾在大英图书馆汲取思想养分:马克思、王尔德、奥威尔、伍尔夫、孙中山、列宁……
作者 大卫•皮尔森:英国首屈一指的图书史专家,剑桥大学博士,曾担任英国国立艺术图书馆收藏部主任、英国目录学协会主席。著有《书籍历史中的来源研究指南》《牛津装帧设计》《英国书籍装帧风格》等。
译者 恺 蒂:撰稿人、策展人、制片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与伦敦城市大学,曾任职于英国国立艺术图书馆,现定居伦敦。已出版作品集《海天冰谷说书人》,《酿一碗怀旧的酒》,《书缘•情缘》,《书里的风景》等。译作《莎士比亚书店》等。
设计师 朱赢椿: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不裁》获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蚁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2008年度“最美图书特别奖”。2016年作品《虫子书》被大英图书馆永久收藏。
发表于2024-12-22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翻着译林出版社今年推出的新书《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一个常常萦绕在我脑海中的问题再次浮现了出来: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纸质书? 这个问题其实无需大书特书,只要是喜欢读书的人,自会有充分的理由。 于我而言,我也时常通过调整阅读习惯,平衡书籍的拥有数量,来整理出一个...
评分作者务实地分析了电子化阅读的发展对纸质书传统地位的挑战,结论是阅读习惯必将全面转变,作为著名书史学家,他的判断专业、客观。他本人并非以保守主义的态度面对这种颠覆性的转变,但是认清形势的同时,他沿着书籍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多个视角分析总结了纸质书籍的一些重要价...
评分用微信无限卡看的电子版,看到定价128元还很吃惊,即便电子版打了五折也要69元。不过看了豆瓣评论才知道,这是一本装帧精致,配图充足的“艺术品”。这让我想起最近买的一本精装拉链版《圣经》,入手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看起来精致”。这是否说明纸质书籍正逐步从“知识载...
评分答:这本书虽然是关于西方历史中的书籍,但它不是一本线性的书史。我在这本书中谈到书籍的许多方面,就像七巧板一样,它们一起组成关于西方书籍的完整图像。 第一部分我写到历史中的书籍,书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因为书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摧毁书也就...
评分图书标签: 书籍史 历史 文化 关于书的书 英国 文化研究 文化史 书话
关于书籍的过去与未来,读这一本就足够了
人类制作书籍的历史,为什么也是一部珍贵的艺术史?
除了承载文本之外,书籍是不是还传承了其他历史的印记?
当传统书籍衰微,图书馆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数字化变革之下,孩子明天会继续捧读你我所熟悉的书本吗?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这句话以后引用要小心。书的价值从来都不只是文本的价值,还有超越文本的价值,正是这种“看不见”的价值使得实体书能永久保留。
评分推荐每位编辑看看,“超越文本”,是时候重新审视关于书籍的新的价值观
评分如果可以,这本书还是读纸质版为好,整部书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关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一点看法:纸质书可以承载个人的记忆,书页上的书写或绘画,纸张的折痕等,都是有关本人的。纸质书籍也承载着人类的记忆,书的装帧设计、字体选择、插画设计等等,都是传承和发展。电子书固然是便捷高效的,但它的个性化比较低,而且还涉及到所有权的问题,我们现在所看的不少电子书,并不属于我们,在付费阅读后,我们多数时候仅是享有租借权,出版方可能会随时下架这本书,届时我们将有可能不能再阅读到(参考软件退出电子书市场的新闻)。或许未来书籍可能会更加偏向艺术品,但它会不会消失,我觉得还是比较难的,人类费劲千辛万苦,让书本有了现在的模样,有一天竟然会将其消灭,我很难理解。或许在遥远的将来书籍被淘汰了,但我想,那时人类的未来也不会更长。
评分推荐每位编辑看看,“超越文本”,是时候重新审视关于书籍的新的价值观
评分书籍史的入门书,不偏重学术研究,不过基本观点都有了。作者说书籍应独立于文本,觉得醍醐灌顶。本科时大家一直争论传统出版是否会被数字出版取代,有同学说纸质书与电子书只不过是两种不同形式而已,当时深以为然。但是作为物质实体,其纸张、字体、插图、印刷,以及读者在阅读中留下的批注、笔记等痕迹,都让书籍有了文本以外的价值。未来尚不可知,过去确实已证实如此。否则,这三年不是瞎忙。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