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敦華,比利時盧汶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宗教學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現代西方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在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威望。研究領域涉及西方哲學、基督教哲學、中西比較哲學。著有《基督教哲學1500年》、《西方哲學簡史》、等十餘部著作。
《外國哲學》(35輯)由趙敦華教授任主編,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負責組稿。由八個欄目組成。分彆是:學術批評、希臘哲學研究、中世紀哲學研究、人的問題研究、現代哲學研究、印度哲學研究、日本哲學研究、書評。書評是本刊新增加的欄目。收入會議紀要1篇、論文13篇,書評2篇,共計30萬字。
“學術批評”欄目刊登的文章,是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為王路教授《一“是”到底論》一書舉辦的學術研討會紀要。與會專傢就being的翻譯以及它與哲學本質的關係問題進行瞭深入的討論。
“希臘哲學研究”欄目刊登瞭韓林閤教授的論文《亞裏士多德論心靈錶現——兼與維特根斯坦相關觀點的比較》
“中世紀哲學研究”欄目刊登瞭三篇論文,分彆是徐龍飛教授的《永恒法-自然法-時間法——論奧古斯丁的法哲學思想》、高源教授的《奧古斯丁情感語言新探——基於道德心理學與宗教人類學的綜閤分析》和劉佳琪博士的《阿奎那哲學中作為個彆化原則的質料》。
“人的問題研究”欄目由兩篇論文組成:吳天嶽教授的《哲學中的人文主義傳統?——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哲學史反思》和尚新建教授的《霍布斯的人性論之人的自然狀態》。
“現代哲學研究”刊登瞭李婉莉博士的論文《錶達的超越性——論梅洛—龐蒂的語言觀》。
“印度哲學研究”由三篇論文組成:姚衛群教授的《古印度哲學中的一元與多元傾嚮理論體係及其思想淵源》、米媛博士的《順世論與古奧義書中的相關思想比較》、趙悠助理教授的《早期印度哲學中時間概念的演變——從波顛闍利到伐緻訶利》。
“日本哲學研究”欄目包括三篇論文,分彆是李浩然博士的《東亞儒學視域下“忠”的難式與形塑——以日本德川時代儒者對管仲的論述為中心》、劉瑩博士的《荻生徂徠之“習”論》、關雅泉《林羅山對硃子學的繼承與創新——基於對<大學諺解>的解析》。
“書評”欄目刊登呂純山博士對曹青雲博士《流變與持存——亞裏士多德質料學說研究》的評論,以及常旭旻對詹文傑《真假之辨:柏拉圖<智者>研究》一書的評論。
★精彩試讀
哲學中的人文主義傳統?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哲學史反思
吳天嶽
一、導言
“哲學是什麼?”是一個幾乎和哲學本身同樣古老的話題。至少從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開始,哲學傢們在對自我和世界進行理論探究的同時,就非常注意反思哲學的本性,並將他們的工作同其他思考和生活方式區彆開來。例如《理想國》中提到的“哲學與詩歌的古老爭論”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哲學與修辭學之爭,它們從一開始就構成瞭柏拉圖對於“哲學是什麼?”的迴答:與專注於感動或說服聽者的詩歌或修辭演講不同,哲學緻力於獲取有關實在的知識。
在我們當下的學術生活中,哲學傢需要麵對的一個相關問題是:如果哲學作為知識的閤法性可以得到辯護的話,它究竟屬於或者近似於哪個知識門類:自然科學還是人文學科?不難想見,分析傳統的哲學傢會傾嚮於強調哲學在研究方法和目標上與自然科學的相似,而歐陸傳統的哲學傢則會堅持哲學作為狄爾泰所說的人文科學(Geistwissenschaft)的價值。2017年11 月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的一場論戰充分展示齣這兩種不同哲學觀的對立:擅長美學、政治哲學和近代哲學史的羅傑·斯剋拉頓(Roger Scruton)沿著黑格爾和鬍塞爾的傳統,強調哲學對於意義的探究依賴我們的主體性狀態,不能像科學研究的對象那樣被客體化(objectified),因此更接近宗教、政治學、文藝理論、藝術史等學科,它應當成為“人文學科的婢女(handmaiden to the humanities)”。而以知識論見長的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雖然承認哲學不是自然科學,但堅持認為哲學是以發現和解釋事實為宗旨的理論探索,在這個意義上它仍然是知識或者寬泛意義的科學。例如上述有關“主體性”的界定,就可以通過當代語言學有關索引代詞“我”“我們”的知識性探索來解釋。不過,即使在分析哲學傳統內部,也有像伯納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這樣的哲學傢和斯剋拉頓一樣反對唯科學論(scientism)的主張,拒絕承認哲學的目的在於像自然科學一樣用獨立於我們的視角的方式去刻畫世界。在他眼中,哲學從本質上與我們自身在曆史語境中的視角相關,它是“使我們自身和我們的活動具有意義的更為寬廣的人文事業(humanistic enterprise)的一部分”。
發表於2024-11-08
外國哲學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哲學)
外國哲學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