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军,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教授。1984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赴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交流史、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已发表及出版的学术论著散见于海内外各地,有关中日交流史方面的专著主要有:《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变迁》(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92年)、《从《点石斋画报》所见到的明治日本》(东方书店,东京,2004年)等。
发表于2025-01-09
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台版 石曉軍 日本學 中日交流 無毒
(一)概说
关于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问题,学术界已经有过不少研究。十几年前,笔者也曾从历史学的角度,就此问题进行过初步考察(参见拙著《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变迁》,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本文主要在前著以及晚近各种研究的基础上,就历史上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变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等加以梳理介绍。
在“概说”中,首先介绍考察这一问题的若干方法及视角,其次就历史上日本人中国观的分期问题略述管见。
1.方法与视角
其一,“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是一个涉及国际关系学、跨文化传播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课题。本文主要从史学的角度,依据各个时期的史籍等文献记载,勾勒日本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的各种“表象”以及形成“表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力图揭示每个时期的总体特征。
其二,历史上日本人对于中国的认识是多层面的,既有官方,又有民间的认识。每个层面的中国观既相互关联,又各有差异。但限于史料以及篇幅的制约,本文只选取每个时期占据主流层面的中国观,就其总体倾向加以介绍。与此问题相关,流传至今的文献史料大都是代表了官方的意向。因而,所谓每个时期占据主流层面的中国观,实际上也只能是当时的官方或半官方的认识,这一点在近代以前的各个时期尤其明显。
其三,在考察历史上日本人中国观时,尝试引入近年来在国际关系学等领域里被广泛运用的诸如“他者(Others)认识”以及“镜像(reflected image)”等视角及方法。
2.分期及其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关于历史上日本人中国观的分期问题,迄今为止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通常只是以十九世纪中期为界,分为近代以前和近代以后两大时期。在笔者看来,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
(1)第一时期:3世纪(弥生时代)—— 19世纪中期(江户时代末期);
(2)第二时期:19世纪中期(幕末、明治初期)—— 1945年(二战结束);
(3)第三时期:1945年 —— 现在。
每个时期又可分为若干个阶段。现将各个时期的阶段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1)第一时期:3世纪(弥生时代)—— 19世纪中期(江户时代末期)
这一时期的总的特征表现为,随着公元二、三世纪前后汉字传入日本列岛,日本渐次被纳入中国文化圈之内,接受了以律令制为首的中国政治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思想伦理观念、以及以汉译佛典为载体的中国佛教等中国文化。在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里,日本都处在中国文明的辐射之下,在深受中国文化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不时地感受到身处先进大邦之侧的压力。这一时期日本人的主流中国观可以用“敬畏”、“憧憬”、“尊崇”、“亲近”等词来加以概括。具体而言,第一时期又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A)3世纪前半至5世纪(弥生时代至古坟时代)
(B)7世纪至10世纪(飞鸟、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前期)
(C)11世纪初至12世纪末(平安时代中后期至镰仓时代前期)
(D)13世纪至15世纪后期(镰仓时代中期至室町时代)
(E)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末期)
在上述五个阶段中,(A)(B)两个阶段的状况比较接近。在此期间,日本成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通过不断遣使,谋求中国王朝的承认,并开始大规模摄取中国文化。这两个阶段的日本人中国观的“表象” 集中体现于“邪马台国” 的对魏遣使、“倭五王” 的对南朝遣使、飞鸟、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的遣隋使、遣唐使等官方使团的派遣方面。
在(C)(D)(E)三个阶段中,(C)阶段的两国关系的变化(由官方到民间),(D)阶段的元军远征日本,都给当时日本人的中国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到(E)阶段则出现了丰臣秀吉出兵朝鲜。这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前近代日本人对中国认识及其中国观发生渐变的时期。尽管如此,从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朝野继续对中国文化予以高度的关注。禅宗为首的新佛教、宋学、中国书籍、书画等中国文化以更大的规模,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流入日本,直接促成了当时主流中国观的形成。
(2)第二时期:19世纪中期(幕末、明治初期)—— 1945年(二战结束)
这一时期的总的特征表现为,在二百多年的锁国之后,江户幕府派遣的藩士踏上中国大陆,目睹了清末中国的腐败,现实与理想中的“中国像”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为契机引起日本人中国观发生巨大变化,转向“失望”、“蔑视”。其后,在日本“脱亚入欧”,以西方文明的价值体系来观察中国的背景下,加之甲午战争的结局,使这种中国观成为这一时期日本人对华认识的主流。但与此同时,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慕华情结依然存在,其中国观遂呈现出二元特征。
在第二时期,日本经历了明治、大正、以及昭和时代前期。在这大约百年期间,日本人的中国观基本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因而可以不用细分具体阶段。这一时期日本人中国观的最大“表象”是出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论著。该时期的前半段(明治、大正)是近代日本人中国观原型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应该特别予以重视。
(3)第三时期:1945年 —— 现在
第三时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与战前相比,战后日本的中国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多元化。鉴于本文主旨在于介绍历史上日本人中国观的变迁问题,加之有关当代日本人中国观的问题,已经有不少文章有过介绍,在本文中不拟详述。
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